宣传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084
颗粒名称: 宣传工作
分类号: D261.5
页数: 3
页码: 100-1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1998年,全市宣传系统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在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宣传文化事业改革,精心组织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和真理标准讨论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服务大局、团结鼓劲、开拓进取、发挥特色、形成合力的发展态势,为闽北新一轮创业和抗洪救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及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南平市 宣传工作 1998年

内容

1998年,全市宣传系统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在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宣传文化事业改革,精心组织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和真理标准讨论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服务大局、团结鼓劲、开拓进取、发挥特色、形成合力的发展态势,为闽北新一轮创业和抗洪救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及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掀起理论学习新高潮。理论武装工作在前两年良好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重点、促拓展、求实效,推动邓小平理论学习、宣传、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一是坚持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市委中心组坚持每季度集中学习1次,并从年初开始举办《邓小平理论系列讲座》,每月安排2个专题,请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人行、省税务局的专家学者授课,带动全市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理论。全年在巩固和完善45个理论进基层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总结推出邵武市理论进学校、南平市邮电局理论进企业、顺昌县理论武装机关干部等典型经验,并在邵武召开“理论进学校”现场会。顺昌、建瓯、武夷山等县(市)还充分发挥业余理论讲师团作用,使邓小平理论学习向农村基层拓展。全年,业余理论讲师团举办理论骨干培训班1260场次,授课23000多场,受教育达百万人次。二是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宣传摆在突出位置。以“深化学习,促进发展”,“学好理论、建好家园”为主题,加强形势和政策的宣传。各媒体加强了改革发展形势、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宣传,大力宣传报道各地理论动态经验,刊登理论体会文章,拍摄电视理论专题片等。举办“县(市、区)报理论专版”、“优秀广播理论好稿”评比活动。《闽北日报·理论实践》专版由半月版改为周版,并在政文版开辟专栏,新辟《党的生活》专版。4月,始办“地税杯”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征文活动,选登了20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各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开辟理论学习专栏,积极报道全市各条战线结合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有效形式、途径和经验,组织拍摄《南纺之路》、《迈向小康》、《生命的牵引》、《绿色的觉醒》电视理论专题片。南平人民广播电台开辟“理论信箱”节目,并在每天滚动播出的《闽北各地新闻联播》节目中,宣传各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动态和经验。三是开展理论调研工作。建立了市委党校、讲师团、南平师专3个理论研究基地,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队伍,对理论研究重点选题组织联合攻关。组织各部门、学会开展理论研究,全年各类学会收到理论文章898篇,其中400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召开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研讨会、表彰会,推动全市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市委宣传部完成了《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载体探索》调研课题。全市“邓小平党建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120篇。各级主要领导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调研,撰写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调研文章。浦城县电力公司梁清强撰写的《公有·国有·社会有》入选中组部与中国社科联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研讨会。邵武市理论进学校、顺昌县理论武装机关干部、南平邮电局理论进班组等调研报告分别被《工人日报》、《宣传半月刊》、《福建理论学习》、《支部生活》刊发。
  二、围绕中心重点宣传。宣传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深化改革、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年、招商引资活动、绿色食品开发、竹子开发展销、武夷旅游月等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认真组织宣传战役。在国企改革宣传战役中,《闽北日报》推出专栏,全方位报道国企改革攻坚全过程;南平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国企改革专栏,全面报道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经验。在农业产业化宣传战役中。市直新闻单位推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等栏目,重点报道邵武烟叶、政和香菇、光泽甲鱼、延平养猪业等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成功经验;充分报道绿色食品工程八大系列产品的转化进程,农科携手合作开发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加大对台农业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效。在投资环境宣传战役中,各新闻单位抓住“项目开发年”、“招商引资”、“绿色食品开发展销”、“武夷旅游月”、“中国竹子节”、“精品市区建设”等契机,集中组织本市改善投资环境的系列报道。在非公有制经济宣传战役中,各新闻单位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油鼓劲作为加快闽北发展的重要环节,积极宣传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举措、经验和优惠政策,对制约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开展舆论监督。二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典型宣传。认真组织开展城乡面貌变化、社会事业发展、个私经济繁荣等方面的系列宣传。在闽北日报刊发了《风景这边独好》长篇通讯和评论员文章,推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来茂“抢机遇、纳贤才,擎科技、创名牌”的典型事迹和南平纺织厂“抓党建、促改革、求发展”的典型经验,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先进典型的良好气氛。省委宣传部将南纺典型在全省范围推广,福建日报、福建经济报等新闻单位刊发了长篇通讯,福建电视台播放了系列专题片。同时,还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各类典型宣传,如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典型、下岗工人再就业典型、见义勇为典型、抗洪抢险典型、私营企业创业典型、示范窗口典型、遵纪守法典型等。通过典型宣传,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闽北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弘扬抗洪精神,为灾后重建开展宣传。“6·22”闽北遭受特大洪灾,各媒体迅速反应,调整节目、版面,为迎战洪灾作预告、发警报、鼓士气,实行抗灾新闻全方位滚动播出。市委宣传部及时发出在全市范围开展“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等20多个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召开座谈会,在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刊登、播放赈灾义演活动宣传专版、广告,在电视台播放和赠送《闽北6·22特大洪灾纪实》电视专题片,在福州举办“闽北赈灾义演”系列宣传活动等取得很好效果。同时,弘扬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抗洪救灾先模人物及英雄事迹,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在市、县各级各系统开展“学英模人物,比爱心奉献”活动。通过召开抗洪救灾表彰会、事迹报告会,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崇尚先进、争做贡献的良好风气。在灾后的3天内,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就捐款100余万元,衣物3万余件送往重灾区。在长江洪灾期间,闽北群众在多次捐款捐物的基础上,又向长江灾区献爱心,再次捐款捐物。四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在抓基础、树典型、鼓斗志、扎根基上下气力,按照“四有”要求对33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检查,在《闽北日报》和南平电视台上开设专栏专题介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发《闽北爱国主义教育资料汇编》3000册。组织开展“深化三讲教育,整顿机关作风”活动,对处级单位进行民主测评,评选出十佳、十差单位,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将整改情况追踪报道。
  三、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宣传部门着重抓好“形象、素质、创建”三大工程,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一是开展“美在南平”文明月活动。3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宣传部门开展了以抓好净化环境、美化环境、优化服务三方面为重点的“美在南平”活动,并成立了三个领导小组,制定详尽的工作方案。开展评选“三星店”、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竞赛、净化文化市场等活动。县(市、区)也相继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延平区开展了“三创三建”活动(即创文明机关、建满意窗口;创文明片区,建温馨家园;创文明村镇、建美好家乡),使创建活动在城乡扎实开展。二是组织开展行风、机关作风评议活动。表彰南平市20个窗口行业的满意服务先进单位,调整公布了192个省、市级示范窗口,不断优化行业风气。各县(市、区)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文明行业活动,武夷山市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为契机,实施旅游行业管理1161工程。建瓯市开展了“十佳”窗口评选活动,延平区开展了“学雷锋、践承诺”活动,顺昌县开展了“六比六赛”等活动。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年初来,以城市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和建筑工地管理4个方面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管理力度,整体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四是抓好文明安全片区建设。重新调整公布了市级文明安全区示范点,把文明安全片区创建工作和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工作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和为下岗工人排忧解难等工作。邵武市在片区开展“便民、知民、乐民、安民、护民”等五民活动,建瓯市把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纳入片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延平区对街道片区进行了创建考评。五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全市共评出十星级农户21497户,有13个村镇获得了省级“文明村镇”称号。建瓯、延平、古田3县(市、区)毗邻6乡(镇)开展了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六是抓好市民文明素质提高。3月初,评选表彰吴永尧等10位同志为南平市第二批文明市民标兵。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讲四提高”、“做人民满意公仆”、“创文明机关”等活动。
  四、开展对外宣传。对外宣传以“打武夷名牌、树南平形象”为目标,服务重大经贸活动,全方位向外界宣传闽北、推介闽北。一是组织开展“旅游联谊会换届暨赴香港招商”宣传活动。4月初,市委宣传部就制定了赴港招商宣传方案,邀请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经济导报,及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等单位的30多位记者到南平采访。协同在香港举办了招商新闻发布会。二是开展福州招商月宣传活动。在参加’98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活动期间,协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福建日报》刊发专稿件110多篇。三是开展’98武夷旅游月活动宣传。在3月至9月间,市委宣传部先后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新闻单位记者310多人次对旅游月活动进行采访,刊登活动宣传专版24个。其中,福建经济报仅知青返乡活动就用4个整版进行系列报道,经济消息报先后刊发旅游月活动宣传专版4个。福建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把旅游月活动制成系列专题片播出。闽北日报社组织征集武夷旅游月标志图案,并在头版开辟“激活旅游经济,笑迎八方商旅”专栏。南平电视台拍摄制作《北山南水风景线》系列专题片9集,南平人民广播电台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联合,采取远程传送形式,现场直播“闽北知青第二故乡行”活动。4至9月,境内外报刊、电视台、电台分别刊登、播放旅游月新闻报道1630篇(条、部)。四是抓好对外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和展品选送工作。经省委外宣办审查,南平市选送的《复苏的青山》、《深山百合园》、《青青九节水》3个选题方案获通过。邵武市与省电视台联合投资300万元拍摄20集电视剧《名相李纲》已完成摄制。武夷山市与省新闻出版局音像中心联合拍摄了全长45分钟的VCD影碟《人间仙境武夷山》。邵武市拍摄的电视片《黄峭故里》已向海外发行,VCD影碟《美哉,邵武》公开发行。光泽县拍摄的《杨孟龄民俗馆》、《情丝悠悠知青路》和风光片《鸟君山探幽》分别在东南卫视“大陆生活”等栏目中播出。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共选送外宣品近200件参展。其中,选送省里评奖的15件作品中,1件获二等奖,2件获三等奖。
  五、繁荣文化事业。一是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武夷旅游月,组织16个部门2000多名文艺骨干演出20余场。举办了以迎知青故里行为主题的“闽越风、桑梓情”大型文艺晚会及武夷“茶文化节”、延平“蛇文化节”、建阳“朱子文化节”、松溪的“湛卢风”文化系列活动等体现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建阳、顺昌、松溪、政和等地举办了大型歌舞晚会,南平、邵武等地举办音乐晚会、少儿歌手赛、青少年钢琴赛,光泽举办“挥不去的岁月”知青事迹摄影展等活动。全市组织20余支“三下乡”服务队,深入基层赠送科技书籍10万多册,为老区贫困山区群众演出百余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丰富多彩,组织了“九越湖之光”、“交警之光”、“家庭音乐会”等活动。二是抓戏曲精品创作。年初,就制订了《1998年艺术创作计划》。浦城新编历史剧《梦笔江朗》、建阳话剧《组织部长》、建瓯音乐剧《武夷情》、南平南词喜剧《野媳妇》等被确定为省第21届戏剧会演重点修改剧目,一批文艺作品获省以上奖。本市选送参加全省儿童文学剧本征文和少儿戏剧、曲艺录像评奖的11件作品中,南平文化馆的小品《鸟笼》获二等奖,南词表演唱《茫荡山上的好少年》获曲艺三等奖,延平少儿舞蹈《鼓仔》晋京参加中国文联和舞协主办的’98小荷风采——全国优秀少儿舞蹈会演。全市有5个作品获省文艺百花奖二、三等奖。三是加强对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的整治管理。组织开展’98文化市场法制年活动,积极做好市场监测,加强群众监督,完善举报制度,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执法检查书刊、音像经营点600余家,印刷厂60余家,营业性“三厅”300余家,录像放映厅100多家,没收非法游戏机149台,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6750张(册),查封2家书店,取缔无证非法经营书店63家,有力地遏制消极有害的音像、书刊进入市场。同时,做好经营企业的宣传引导及服务工作,促使企业自觉依法经营,共同净化、繁荣市场,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强队伍建设。市委宣传部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要求,狠抓“深入三讲教育,整顿机关作风”活动,召开讨论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支部生活会等,对照活动标准,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精神不振、作风不实、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同时,为强化干部管理工作,市委宣传部编制了《市直宣传系统机构编制基本情况数据库》、建立《南平市直宣传系统科级干部数据库》、《南平市直宣传系统处级干部数据库》、《南平市直宣传系统科级干部考绩档案库》等。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宣传系统科级班子任用谈话制度、处级班子定期向部务会汇报工作制度、各级班子定期考评制度、科级干部年度分系统考核制度、宣传口干部约谈制度、新任干部跟踪反馈制度、宣传系统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宣传系统人事工作例会制度等。重新拟定了《南平市直宣传系统干部管理暂行规定》,总结推广建瓯市徐墩镇广播电视站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经验,延平区巨口乡文化站创办农民读书社、农民文学社、农民信息社的经验,建瓯市南雅镇走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的经验,顺昌县谟武村俱乐部挖掘传统思想教育资源、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延平区王台镇多形式、多渠道建设村文化俱乐部的经验,政和县石屯乡创办农民诗文化节的经验等。全市有125个乡(镇)建立了文化中心(站),1205个行政村建立了俱乐部或图书室。南平新华大厦、建阳体育馆、顺昌文艺大厦、建阳朱文祠、松溪图书馆、光泽电影公司综合楼等一批宣传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