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083
颗粒名称: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1998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坚持以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为重点,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南平市
组织工作
1998年
内容
1998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坚持以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为重点,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
一、加强干部理论思想建设。市委组织部围绕中共十五大主题,狠抓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的理论学习,不断健全理论学习制度,把理论武装干部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强化领导干部理论和现代办公技能培训。在市委党校、行政干校举办培训班27期,培训干部1219人次,其中处级干部79人,科级干部1140人。举办一个半月以上的主体班次9期,培训中青年干部361人次。完成省委组织部下达的29个班次、113名学员的调训任务。并与市委党校共同筹资建成计算机房,在主体班次中增设计算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使参训的361名中青年干部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宏观管理。制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宏观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党校教学管理,并改进教学方法,实行闭卷考试,提高了主体班培训效果。对市委党校进修一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实行点名调训,全年直接点名调训106名处级干部,并建立处、科级干部参加省、市党校(干校)培训档案数据库。三是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根据市委部署,在2月份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深入三讲教育、整顿机关作风”活动。根据省委组织部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开展“当公仆、办实事”活动。市委下发了《关于继续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当公仆、办实事”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开展“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结穷亲戚、交穷朋友”活动的基础上,推广建瓯市“五字连心”活动经验。以“为下岗职工分忧,帮特困职工解困”为主题,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提倡副处级以上干部联系一名下岗特困职工,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活动。
二、做好领导班子换届调整考察工作。首先,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察。制发了《关于开展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前考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1998年县(市、区)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时做好县(市、区)党代会第一次、第二次请示的批复、结构的调整工作,组织人员到县市指导换届工作。在3月1日~20日,会同市纪委考察县(市、区)领导班子及成员300多人。采取书面总结、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访谈、专题查核及对面交谈等方式,全面考察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以及在思想政治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把握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为市委配备县(市、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提供可靠依据。在建瓯市和顺昌县开展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实绩考核试点工作,向统计局等单位收集有关情况、数据,修订考核指标,不断完善考核方法。其次,合理调配成员,优化班子结构。根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现状做了全面分析,提出县(市、区)领导班子配备10条原则和调配方案,报省委组织部同意后,由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至10月22日,县(市、区)党政班子领导人选全部到位。全市易岗交流干部138人,其中市直机关和县(市、区)之间,县(市、区)和县(市、区)之间交流54名,本地提拔或易岗交流84名。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比上届更趋年青,形成了以40岁左右为主体的梯次年龄结构。10个县市党政班子配备女干部15人,有7个县(市、区)配备了一名非中共党员副县(市、区)长;人大班子配备女干部8人,10个县(市、区)配备了非中共党员副主任;政协班子配有女干部8人,有非中共党员副主席19人。第三,搞好市直机关领导班子考核调整工作。制定了《关于开展市直机关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察工作的通知》,对市直处级领导班子处级干部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关于调整配备南平市直机关领导班子应掌握的原则》,对部分班子成员进行调整。
三、抓好年轻干部培养、管理工作。以建设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为目标,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一是强化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在市委党校举办了第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37名市管优秀青年后备干部。从省管后备优秀干部中选派6人参加省第三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选送3名优秀青年干部到省委党校青干班学习,推荐4名处级优秀青年干部参加出国留学考试,其中3名通过初选。在青年干部中继续开展英语和计算机培训与考试工作,全市共528人报名参加英语考试;有3725名青年干部参加计算机一级B类两次考试。从市直单位推荐一批科级干部作为市管后备干部,选派6位年轻干部到市属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挂职锻炼(任总经理助理,挂职两年)。推荐1名副市长到交通部挂职,推荐市委1名常委援藏,接收省法制局1名副局长、省公安厅法制处1名副处长和重庆万州区1名干部到本市挂职。从市属企事业单位选拔18名干部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乡(镇)长。二是做好选调生培养和管理。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选调生管理的意见》,对调选生个人拟定培养计划,指定乡镇党委主要领导作为培养人,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强化培养。组织当年下派的13名选调生到省委党校学习培训20天;对上年的选调生进行考察,并根据选调生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培养措施。三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年,选拔建立国有企业后备干部队伍106人,其中市直29人,县(市、区)77人,并上报35人作为省管国有企业后备干部人选。同时,制发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选拔跨世纪科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的通知》,会同市人事局、科委等单位对被推荐对象进行评审,确定培养人选。四是做好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市委组织部从市直单位和县(市、区)上报的市管拔尖人选中,筛选13人作为第五批市管拔尖人才,在《闽北日报》加以公布。与南平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第五批市管拔尖人才专访”系列,并在《武夷方圆》专栏播出9集。同时,下发了《关于建立市管拔尖人才“一带一”制度的通知》,要求市管拔尖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每人带动1位青年人才成长。春节前,市委组织部组织慰问市管拔尖人才20人,慰问知识分子特困户13户。并制定机关工作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具体规定。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机关工作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新一轮创业建功立业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制定下发《关于鼓励机关工作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新一轮创业建功立业的具体规定》,并认真组织实施。
四、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首先是做好乡、镇主要干部任职工作。认真落实《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事宏观管理严控机关事业单位增人的通知》和《关于下达一九九八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的通知》精神,严格把好乡镇党政“一把手”、县(市、区)纪委副书记、组织部副部长任职条件、职数关。会同市人事局制发了《关于加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宏观管理严控增人的实施意见》,严格把好党群机关人员入口关,确保市直机关增人控制目标实现。同时,为适应市属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市属国有企业干部管理意见。下发了《中共南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建立部局联席会议制度的若干规定》,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了宏观管理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干部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部局领导联席会议,及时沟通信息,促进工作的协调运转。全年,接收安置8位副团职军转干部。其次,健全制度,严格干部管理监督。建立了纪委和组织部领导联系通报会议制度。会同纪委和审计局建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对5位处级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进行了审计。采取定期“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同干审联络员的联系。收集领导干部现实表现信息。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综合整理,存档备查。对反映领导干部和班子问题的重要举报进行调查核实,区别情况,妥善处理。同时,认真抓好函询制度、回复制度、申报制度、谈话制度、审计制度和离任移交制度的落实。对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简称《暂行条例》)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监督。组织5个检查组,深入县(市、区)检查监督贯彻落实情况,对超职数配备、任免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县(市、区)贯彻落实好《暂行条例》。第三是做好干部申诉、政审、录用等工作。审慎处理好干部申诉,全年受理干部申诉13件13人,审结10件10人。全年审核建瓯、延平、松溪、政和等县(市、区)上报的退休干部适当照顾生活待遇42人。政审干部出国(境)157批273人次。全年考录机关工作人员25人,录用乡镇(街道)妇联机关工作人员21人。培训上年录用工作人员59人。考核、批准各级参照管理机关过渡为机关工作者4208人(含乡镇、街道机关聘用干部180人),暂缓过渡30人,不予过渡20人,分流46人。制发了《关于加强参照管理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南平市参照管理机关(单位)非领导职务设置实施方案》等文件,促进参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全面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第四是不断推进干部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认真实施《南平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的通知》,着重抓好收集与鉴别、归档与整理两个薄弱环节,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力争达到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二级标准。建立党群系统干部、处级干部、市管后备干部、省管后备干部、科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挂职干部、选调生、青干班学员、科技副职等8个数据库。
五、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坚持以农村和企业为重点,以规范化建设为要求,全面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乡镇党委建设为龙头,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对全市127个乡镇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后进乡镇党委作为重点整顿对象,开展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五好”街道党委活动。推广建瓯及顺昌县大干镇争创“六好”乡镇的经验。举办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组织参训的40多位书记到马塘、西坑等地参观学习。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督查反馈制度,及时督查整改存在的问题。在《情况通报》上通报有关情况,组织9位乡镇党委书记参加全省党委书记座谈会,介绍乡镇党委建设经验。同时,不断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干部规范化管理。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包片挂点制度,建立防瘫预警机制、后进村整顿转化督查制。对全市1615个村换届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调整不称职村主干57人。重新确定65个后进村作为整顿重点对象。各县(市、区)亦采取部门扶持、下派干部任职、培养后备力量、完善建设等措施,加强后进村整顿工作,保持每个村3名左右后备干部的常数。市委组织部对县(市、区)落实村干待遇情况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先后总结推广了松溪、建瓯、光泽县落实村主干待遇的做法。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对10县(市、区)的18个乡镇、21个村进行重点抽查,对个别村民主理财小组组成人员不够规范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确定10个乡、3个街道、3个居委会、10所学校为试点,推行乡(镇)、街道政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把推行乡(镇)、街道政务公开和居务公开作为争创先进乡镇党委、“五好”街道党委和优秀居委会的重要环节,把村务公开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树立“学创”典型,深化“双带双创”活动。总结推广延平区南山镇芹山村学马塘、学西坑的典型经验,开展创建亿元村活动,发挥亿元村“双带双创”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县(市、区)“双带双创”联系点,针对农副产品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把“带创”重点放在搞好流通、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推广新技术、引进优高农业品种上,解决群众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动。对集体纯收入在3万元以下187个村,把“双带双创”的着力点放在因地制宜选好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拓宽村财收入渠道,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和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开展“学南纺、创五好”活动,在《闽北日报》相继刊发南纺党建工作经验系列报道。提出“宣传推广南纺党建经验”的工作方案,得到了省委副书记林兆枢的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市委下发《关于在全市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学南纺、创五好”活动的决定》,确定在11家企业先行开展“学创”活动。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下发《关于在全省国有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学南纺、创五好”座谈会的通知》,南平市各级党组织尤其是企业党组织迅速组织学习,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掀起学习南纺热潮。通过《简报》及时通报和交流学习情况、做法和经验,并建立了督查和月报制度。印发《南纺之路》8000册。配合省国企办总结采写了6个方面的专题经验材料。市委建立了市委常委、副市长(党员)抓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15家省、市属重点企业建立组织(政工)科长联系会议制度,并协同市直党工委和经委党委完善了企业党委书记联系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委也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及时掌握了解各类企业的党建工作情况,指导面上工作。举办了为期1周的企业党务干部培训班,理顺被兼并国有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下岗职工党员管理教育。在全省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交流了大洲贮木场加强困难企业党建工作的经验。继续抓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建设。工业办党委充分运用考核成果,调整9家企业领导班子30名企业厂级领导干部,对13家企业党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跟踪了解企业新班子工作情况,帮助排忧解难,做好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市推荐选拔1430名企业后备人才。
抓好新经济组织和街道党建工作。建立了由工商局、工会、共青团、外经委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工协作抓好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县(市、区)普遍建立个协党支部。各级党组织和人事劳动部门注意以推荐和优先安排方式,把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的党员骨干吸收到个协支部中去,壮大党的力量,发挥党员骨干的先模作用。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协同党工委、经委党委以及部分县(市、区)委,对部分市属国有企业中的停产、半停产企业下岗党员教育、管理状况进行调查,提出了下岗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推广、使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党内信息现代化管理。指导、督促基层组织建立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协调解决配备专用微机、信息采集、建库中的具体问题,完成了基础信息库的建库工作。做好党费收缴、管理、使用和党刊征度工作。对10个县(市、区)和市直机关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制定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对党费缴交、支部收缴、逐级上缴、合理使用、规范管理各个环节作了相应规定。根据省委组织部下达的党刊征订任务,结合实际进行分解,抓好落实。组织开展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征文活动。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为依据,结合实际,编写了近14万字《入党问答》16300册。参与编写省委组织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问答》中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部分,按时保质完成了33条目、2万余字的编写任务和组织史编纂出版工作。在“6·22”特大洪灾中,市委组织部组织深入各县(市、区)收集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事迹,在《组工通讯》刊物上登载。迅速将党组织和党员受灾情况汇总上报省委组织部,分批将省委组织部下拨的50万元、中央组织部下拨的100万元和本部的80万元党费补助给各县(市、区)。加强党员电教工作。配合党员“双学”和“三讲”活动,联合纪检、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科委等,抓好电教播放工作。全面推行“党员电教中心户”工作经验,形成了以县(市、区)电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为中心,以基层党支部为重点,以中心户为基点的多媒体、多渠道、多形式有机结合的党员电教播放新机制。全市播放各类电教片254部、6.1万多场次,受教育党员123万多人次。10县(市、区)都配齐专职电教干部。基层党委严把电教人员入口关,保证人员落实到位。全市举办导播员培训班23期,培训548人次。同时,加大电教经费的投入,全年从党费中拨出25万元专门用于党员电教。在“6·22”特大洪灾后,经积极争取,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分别拨给本市受灾补助款,并从中拿出37万元全部用于县(市、区)更新因灾受损设备。各县(市、区)、乡镇党委也加大了片库建设和双机配置力度,加快各行政村闭路网络建设,采取统一计划、统筹安排、分片组稿、集中编摄的办法,提高《闽北党建》节目质量。全年拍摄《闽北党建》节目12期,其中专题12部、党建新闻48条。举办全市党员电教片观摩评审会,请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领导以及省电视台、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南平电视台的有关专家,对9部参审片进行讲评。组织拍摄了反映南纺典型经验的《一枝红杏出墙来》、《走出经纬线》专题片,反映全市广大党员抗洪救灾的《中流砥柱》、《桥与支书一家》专题片,反映市领导“当公仆、办实事”事迹的《公仆风采》专题片。其中《中流砥柱》被省组《通用教材》汇编下发。编摄了《质量卫士》、《城裕村的崛起》等电视片,拍摄各类专题片48部,表彰了一批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电教片《老范这个人》被中组部推荐全国交流。
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按照“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纪律素质、业务素质优良的党的形象窗口”的要求,强化理论学习,认真执行《规范》,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扎实开展“深入三讲教育,整顿机关作风”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坚持每周定期组织学习,积极参加市委举办的邓小平理论系列讲座,安排干部到市委党校进修班学习。定期对本部人员读书笔记进行检查和评阅,促进学习落实。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优秀文章交流评选活动,全年收到组工干部的心得体会文章60多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各科室及县(市、区)委组织部围绕确定的17个课题进行调研,形成30篇调研报告,报送省委组织部15篇,有6篇获奖。注重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举办了信息、调研知识和电脑操作知识系列讲座,市委组织部全部人员都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部分干部通过计算机一级B考试。安排部分干部参加党校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坚持每年两次民主生活会制度和部领导与干部谈话制度,强化干部思想教育。深入开展“当公仆、办实事”、“结穷亲戚、交穷朋友”活动。市委组织部结交的12户穷亲戚,已有6户脱贫达到小康要求。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市委组织部人员捐款达8000多元。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工作,部领导深入到挂点的浦城县灾区,指导抗洪救灾工作。全部人员积极投入清除淤泥、残留垃圾义务劳动,为救灾贡献一份力量。严格内部管理,进一步明确部领导及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都明确责任人、协办科室及完成时限,定期对重大工作任务进行专项督查,开展“创先争优”竞赛活动,形成科学、有序、严谨、高效的运行机制。认真做好部刊编发、信息和信访工作。全年编发《南平组工通讯》5期、《南平组工信息》22期。《福建组工通讯》采用稿件52篇,中组部《组工信息》采用32条,《福建组工信息》采用信息123条,《八闽快讯》采用信息18条,《闽北快讯》采用信息169条,在《福建组工信息》评比中名列全省第二位,在《闽北快讯》评比中得分名列全市党委系统第一位。全年办理群众来信435件,其中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批转来信159件。部机关再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全市支持农村工作和小康建设先进单位”,在市直机关社会民主测评活动中,名列“十佳”第二位。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