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798
颗粒名称: 《二程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443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阐述了程颢制定的纲纪条文法度,人们可以效法着去做。至于他引导人民,人民就会跟从,以诚动人而人自然和顺,不求外物应己而外物自应之,未曾以自己的诚信施于人时人民已先相信了,这些则是人们没法赶得上的。
关键词: 理学 二程文集 明道先生行状

内容

14.17 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状》曰: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①忠诚贯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苍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先生行己②,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诸己,不欲弗施于人。③居广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动有常。④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⑤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⑥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⑦辩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辩。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⑧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⑨。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⑩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⑪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异之说兢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浊。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⑫,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先生进将觉斯人,退将明之书。不幸早世,皆未及也。⑬其辨析精微,稍见于世者,学者之所传耳。先生之门,学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⑭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⑮先生接物,辨而不间⑩,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从,怒人而人不怨。贤愚善恶,咸得其心。狡伪者献其诚,暴慢者致其恭。⑰闻风者诚服,睹德者心醉。⑱虽小人以趋向之异,顾于利害,时见排斥,退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为君子也。⑲先生为政,治恶以宽,处烦而裕。当法令繁密之际,未尝从众为应文逃责之事。④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㉑众忧以为甚难,而先生为之沛然。虽当仓卒,不动声色。方监司㉒兢为严急之时,其待先生率皆宽厚。设施㉓之际,有所赖焉。先生所为纲条法度,人可效而为也。至其导之而从,动之而和,不求物而物应,未施信而民信,则人不可及也。㉔
  [译文]
  程颐为程颢所作《明道先生行状》说:先生他天资禀赋既已不同常人,而他扩充善性持养身心又得法。他的品行,纯粹得就如精金,温润又如美玉。他的性情,宽大而有节制,和顺但不随波逐流。他忠诚之志可贯透金石,敬父爱兄之意可上达于神明。看他的容颜,其待人接物就像春天的太阳那样温和;听他的言语,其深入人心就如时雨一样滋润万物。心胸光明如重门洞开,透彻而无间隔隐蔽;而要测其学识的蕴蓄,则又浩浩然如沧海之无边无际;想说清楚他的美德,他却众善皆备再好的言语也不足以形容。他推行自己的思想,首先自身主于谨敬,然后再推广自我之心以及人。见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的善行一样珍视和赞扬,自己所不想接受的决不施加于人。心胸之宽就如住在广大的居室中,行为端方正大就如走在正直的大路上,发言必定切实不作空言,行动必有常规而不肆意。他的学习,从十五六时听到周敦颐谈论圣人之道,于是就厌倦世人争相追逐的科举之业,慨然有探求圣道的志向。起初不得要领,漫无边际地杂学各家,出入于老庄佛释将近十年,又回到六经上才得其真谛。他明达事物之情,详察人伦之序。他懂得,尽性知命的高深必本于孝亲敬长之实。又明白,穷神知化的认识天道原与明礼知乐的人事相通。辨析异端之学的似是而非,揭明千万年未能弄明的迷惑。自秦汉以后,没有人能认识到这些道理。他认为孟子死后圣学没有往下传,他以重兴礼乐教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曾说:大道之所以不能明于天下,是由于异端之学妨害了它。过去危害圣学的杨墨申韩之类学说粗浅而容易看出其荒谬,今日害道的佛老之学深远而难以明辨。过去的异端之学迷惑人是利用人的迷暗,今天的异说侵入人心却是利用人的高明。佛家自称能通达天地的玄妙,而其实不能有为于天下。佛家称他们的学说包括一切无不周详,其实他们是丢弃了人类伦常之理。佛家自认为其穷尽深奥之理、探极幽微之处,而玄怪深僻恰恰不能达于尧舜坦荡平易的大道。天下的学问,若不是浅陋而不通达,就必然跑到佛教那里去。自从圣人之道不得明于天下,邪诞妖异之说竞相兴起,堵塞了人民的耳目,把天下沉陷在污泥浊水之中。即使有高明才智之士,局限于耳目的见闻,生如沉醉,死如梦寐,而不自觉其不明理的迷惑。这些都是正路上的荒草秽木,堵塞圣学之门的障碍,必须开辟出路径才能进入大道。先生他进身为官是为要唤醒今世的人民,退身隐居要著书明理以垂后世。不幸早逝,进退之事都未及做成。他辨析精微之论,多少有一些为世人所见到的,是他的学生们传播的呀。先生他的门下,学生多了。他的言语,平易易知,不论贤明的愚笨的,听了都能受益,就像一群人在大河里喝水,虽然各自所需不同,但各自都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他的教人,从寻求明识开始一直到知其所止,从内心诚意开始一直学到平治天下,从童子初学的洒扫应对开始直到入圣人之域的穷理尽性,整个过程都循循而有序。他批评世俗的学者舍弃浅近的而务求高远,身处于下却窥望高处,导致自己的轻浮自大而到底也学无所得。先生他对待人,明辨其恶但也不拒绝他,以意感人人必能应,教导人人能轻松地听从,怒责人人也不会怨恨。不论贤愚善恶,各种各样的人,他都能得其心。狡猾的人在他面前也会奉献真诚,暴戾傲慢的人在他面前也表现出谦恭。听说他的风范的人就诚服,看到他的德行的人佩服得心醉神迷。纵然是小人与他追求不同,考虑利害相妨,时时加以排斥,但他们退处而自我思考时,没有不认为先生他是正人君子的。先生的治理政事,用宽大去治理恶人导其向善,处于烦琐的事务中却宽闲优裕。当朝廷法令繁苛峻密之时,他也从未学着众人去做虚应形式逃避职责的事。人人都认为法令不当束缚妨碍着没法做事,而他却能在这种法令下处理得绰有余地。众人担心很难做的事,而他做得却很兴盛。即使在仓促遇变之时,也不动声色。当监司们竞相严密紧急地伺察州县官时,他们对待做州县官的程颢先生全都很宽厚。处置事务时,还有依赖先生处。先生他制定的纲纪条文法度,人们可以效法着去做。至于他引导人民,人民就会跟从,以诚动人而人自然和顺,不求外物应己而外物自应之,未曾以自己的诚信施于人时人民已先相信了,这些则是人们没法赶得上的。

附注

[注释] ①《尚书·周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大而不失去约束。和而不流:见《礼记·中庸》,和顺而不至随物流迁。叶采云:“以上一节言资禀之粹、充养之厚也。”②行己:处身行事。张伯行解:“敬以持身,无妄思妄动;恕以及物,推心如心。”③《后汉书·孔融传》:“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上一节言行己之本末也。⑤几:将近。《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明达事物之情,详察人伦之序。庶物,普通事物。物,同事。见(13.14)注。⑥《周易·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见(6.11)注。⑦《周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孔颖达疏:“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极盛。”《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通乎礼则知万化散殊之迹,通乎乐则穷万化同流之妙。此言明乎天,实本乎人也。”⑧《二程遗书》卷十八载:“问:明道先生云:‘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既曰高明,又何惑乎?曰:今之学释氏者,往往皆高明之人。所谓‘知者过之’也。”知者过之,见《礼记·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过与不及均失于中庸。叶采曰:“昔之害,杨墨申韩是也。今之害,佛老是也。浅近故迷暗者为所惑,深远故高明者反陷其中。”⑨开物成务:见《周易·系辞上》,孔颖达疏:“言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见(3.49)注。叶采言佛教“自谓通达玄妙,实则不可以有为于天下”。⑩周遍:周全。张伯行解:“自认为性周法界,一黍之中呈现三千大千,其言无不周遍,而废三纲五常,把父子君臣天地上下之理殄灭尽了,是外于伦理也。”⑪张伯行解:“又以为穷深极微,超出阴阳之外,为不生不灭之说,而不知无浅非深,无微非显,尧舜以来相传之道,大中至正,其以教易明而事易行也。索隐行怪,便不可入尧舜之道。”⑫蓁芜:杂乱丛生的草木。⑩斯人:即斯民,民众,百姓。张伯行解:“先生为一时人心计,则将以斯道觉斯民;为万世之人心计,则将明之书以示来世。乃进既不大用于时,退而著书未就,不幸享年仅五十四,力皆未及。”世,即没世,逝世。⑩《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知止”,即“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茅星来引陈醇言:“格物致知,所以求知所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所止。”按“致知”到“知止”,是学以求知的开头与终结,是学习知。“诚意”至“平天下”,是学为治民的开头与终结,是学习行。都是从最初步到最高言。洒扫应对,为学之始;穷理尽性,为学之终。张伯行解此三句:“如教人以求知也,则自学问思辨,实尽致知之事,以至于真知所当止之地,中间理一分殊,不希顿悟。其教人以力行也,则自好恶慎独,实尽诚意之事,以至于举而措之平天下之大,中间功效次第,知所先后。凡以约之于下学之中,使人从洒扫应对工夫做起,自然渐渐向上去,至于穷理尽性而止。”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尽性,充分发挥人的本善之性。参考(1.28)、(6.11)。⑮叶采云:“此一节言教人之道,本末备具,而循序渐进,惟恐学者厌卑近而务高远,轻自肆而无实得也。”⑯辨而不间:明辨其恶但不拒绝人。⑰狡伪:狡诈奸伪。暴慢:凶暴傲慢。⑩心醉:佩服,倾倒。《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叶采解:“教人各因其资而平易明白,故易从。怒所当怒,心平气和,故不怨。爱而公,故咸得其心。待人尽其诚,而人不忍欺之。待人尽其礼,而人不忍以非礼加之。”⑲叶采云:“以上一节,言接物之道。”⑳法令繁密之际:指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参见(10.3)及注。应文逃责:应付着法令条文行事以免于责备。㉑拘碍:束缚阻碍难行。绰然:即绰有余裕。《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后以“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绰然义同。㉒监司:指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点常平等官,有监察各州县官吏之责。见(10.41)及注。程颢曾知扶沟县。㉓设施:措置,筹划。《淮南子·兵略训》:“昼则多旌,夜则多火,暝冥多鼓,此善为设施者也。”此处指处置行政事务。㉔叶采解:“以上一节言为政之道。”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