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十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635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十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38-340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十八阐述了朝廷也就没有了世臣。如果宗子法确立了,那么人都懂得要尊敬先祖重视自己的本源。
关键词: 理学 二程遗书 程颐

内容

9.18 今无宗子,故朝廷无世臣。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本。①人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古者子弟从父兄,今父兄从子弟,由不知本也。且如汉高祖欲下沛时,只是以帛书上沛父老,其父兄便能率子弟从之。②又如相如使蜀,亦遗书责父老,然后子弟皆听其命而从之。③只有一个尊卑上下之分,然后顺从而不乱也。若无法以联属之,安可?且立宗子法,亦是天理。譬如木,必有从根直上一干,亦必有旁枝。又如水,虽远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处,自然之势也。然又有旁枝达而为干者。故曰:古者天子建国,诸侯夺宗云。④
  [译文]
  现在没有了宗子,所以朝廷也就没有了世臣。如果宗子法确立了,那么人都懂得要尊敬先祖重视自己的本源。人能重自身之本,也就会重天下根本的朝廷,那么朝廷的威势自然就高了。古代子弟听从父兄,现在却是父兄听从子弟,这是因为今天的人不懂得重本呀。就像汉高祖要攻下沛县时,只是把帛书射给沛中父老,沛中父兄就能率领子弟跟从高祖。又如司马相如出使到巴蜀,也是写信责备蜀中父老,然后蜀中子弟全都听从其父老之命而服从司马相如。要有一个尊卑上下的名分,然后才能顺从而不乱。如果没有一套联结相属的办法,怎么能行呢?况且立宗子之法,也是天理。如果把人的宗族比作一棵树,必定有从根上径直上去的一根主干,也必定有旁枝。又比如水,纵然流得再远也必然有个正源,也必然有分流之处,这是自然之势。但又有旁枝显达而成为主干的。所以前人说:古时候天子建国,诸侯夺宗。

附注

[注释] ①世臣:累世有勋业之旧臣。《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孙奭疏:“世臣,累世修德之旧臣也。”《礼记·曲礼下》:“大夫不名世臣、侄娣。”郑玄注:“世臣,父时老臣。”张伯行解:“宗子之法,有禄者世袭其禄,则有世臣。今无宗子,故朝廷无世禄之法而无世臣。”世臣即世代勋旧之家继世为臣者。宗子法:见(9.12)(9.13)注。尊祖重本:尊敬先祖,重视自己的本源。②《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刘季即汉高祖刘邦。③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元光五年,唐蒙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转漕万余人。卒多死亡,有逃亡者,依军法诛其魁首,巴蜀民大惊恐。武帝闻之,乃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告知巴蜀之民:唐蒙所为非皇帝之意。按史载并无“遗书责父老”等事,茅星来云:“程因相如文中有‘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及‘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等语”,“而推见之”。相如之文指司马相如《喻告巴蜀民檄》,载列传中。④天子建国:见《左传》桓公三年。诸侯夺宗:见《白虎通》。茅星来解:“天子建国,言天子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建之国以为诸侯,而诸侯不得祖天子,则当以兄弟之长者为宗,如周封同姓之国,凡兄弟之为诸侯者,皆以鲁为宗,至战国时滕犹称鲁为宗国是也。夺宗者,言既为诸侯,则不得复为宗子,如夺之也。如诸侯嫡子嫡孙继世为君,则第二子以下不得祢先君而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也。此总以明旁枝达而为干之意。”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