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文集》卷十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623
颗粒名称: 《二程文集》卷十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29-330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文集》卷十一阐述了一定要用孝悌忠信告诫他们,让人懂得在家应该如何对待父亲兄长,出外应该如何对待上级长官。
关键词: 理学 二程文集 程颐

内容

9.6 《明道先生行状》云:先生为泽州晋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①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劝,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②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③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④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⑤
  [译文]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说:程颢做泽州晋城令时,百姓因事到城中去的,程颢见到他们,一定要用孝悌忠信告诫他们,让他们懂得在家应该如何对待父亲兄长,出外应该如何对待上级长官。估量乡村之间的距离分别组成伍保,让他们有出力服役的事就互相勉励,有患难就互相救助,奸诈的人就无处容身。凡是孤独和残废的,要他的亲族和乡里负责,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行路的人从其境内经过,凡有大病小痛都能有所奉养。各乡都建有义学,程颢先生在闲暇的时候亲自到这些学校去,召来当地的父老交谈。儿童所读的书,亲自为他们订正断句。老师不称职,就为他们另行配备。选择子弟中的优秀者,集中起来加以教育。乡民们组织社团,程颢给他们订立约规制度,以分别善恶,使他们都有上进之心和羞耻之心。

附注

[注释] ①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神宗初年,程颢曾为泽州晋城令。邑:此处指其县城。②度(duó):估量。此处说根据大致的远近设伍保。古代五家为伍,五伍为保。同一伍保,互相监督,共为守卫。③孤茕(qióng):孤独,无依无靠。乡党:此处指同乡,乡亲。《逸周书·官人》:“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诚信。”失所:无处居住,无存身之地。行旅:旅客,外地旅行到此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④正句读(jùdòu):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教儿童者所教断句有误,程颢亲自予以订正。⑤社会:此指乡民自发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称作某某社或某某会。科条:条例,章程。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旌别:识别,区别。《尚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孔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劝:鼓励。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