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乐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618
颗粒名称: 《通书·乐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21-322
摘要: 本文出自《通书·乐上》阐述了那乐声淡而不至哀伤,和而不至随物流迁,入于人耳,感发人心,人心莫不淡泊而和顺。淡泊则私欲之心就平静了,和顺则躁动之心就消释了。优容柔顺平和得中,这是盛大的德性了,天下化于中正,治平就到顶点了,这就称作道配天地,是古代圣明的极致了。后世不修礼法,刑政苛烦而混乱,在上的放纵私欲败坏法度,使得下民困苦。他们说古乐不值得听,一代一代都变换新声,而这新声妖淫愁怨,引发人的私欲,增强人的悲怨,使欲盛悲浓达到不能自我约束的地步。所以就出现了贼害君上抛弃生父,轻生败伦,无法禁止的情形。
关键词: 理学 通书 周敦颐

内容

9.1 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①故乐声淡而不伤②,和而不流③,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致治者,远哉!
  [译文]
  周敦颐说:古代圣王制订礼法,修明教化,三纲正,人伦关系各得其位,百姓无不合和,万物全都和顺,于是制作了音乐来宣导八方之气,来平顺天下人之情性。所以那乐声淡而不至哀伤,和而不至随物流迁,入于人耳,感发人心,人心莫不淡泊而和顺。淡泊则私欲之心就平静了,和顺则躁动之心就消释了。优容柔顺平和得中,这是盛大的德性了;天下化于中正,治平就到顶点了;这就称作道配天地,是古代圣明的极致了。后世不修礼法,刑政苛烦而混乱,在上的放纵私欲败坏法度,使得下民困苦。他们说古乐不值得听,一代一代都变换新声,而这新声妖淫愁怨,引发人的私欲,增强人的悲怨,使欲盛悲浓达到不能自我约束的地步。所以就出现了贼害君上抛弃生父,轻生败伦,无法禁止的情形。唉!音乐这东西古人用以平静人心,今人用来助长私欲;古人用来宣布教化,今人用来助长怨忿。不恢复古礼,不改变今乐,而想走向治平,相去太远了!

附注

[注释] ①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九畴:《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九畴本是九类大法,这里是运用割裂修辞,以九畴代彝伦,即伦常。若:顺。八风:八方之风。《史记·律书》:“西北不周风,北方广风,东北条风,东方明庶风,东南清明风,南方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朱熹解:“八音以宣八风。”“宣所以达其理之分,平所以节其和之流。”②淡而不伤:《论语·八佾》论乐与诗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语,前人未有以“淡”论乐的,朱熹说:“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乐之妖艳形之,而后见其本于庄正齐(斋)肃之意。”③和而不流:见《礼记·中庸》,和顺而不失去节制,不至随物流迁。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敦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周敦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