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易传·大畜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600
颗粒名称: 《程氏易传·大畜传》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08-309
摘要: 本文出自《程氏易传·大畜传》阐述了万物都有个总领处,事物都有一个机枢关键。圣人掌握了事物的机要。
关键词: 理学 程氏易传 大畜传

内容

8.9 《大畜》之六五曰:“豮豕之牙,吉。”①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会。②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治,其用若“豮豕之牙”也。豕,刚躁之物。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若豮去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③君子法豮豕之义,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原,④故不假刑法严峻,则恶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也。
  [译文]
  《大畜》卦的六五爻辞说:“豮豕之牙,吉。”程颐解释说:万物都有个总领处,事物都有一个机枢关键。圣人掌握了事物的机要,在他的眼里看亿万人之心就如一心,引导着就向前走,阻止之就停息,所以天下不劳而治,其应用,就如“豮豕之牙”的道理啊。猪,是刚而暴躁的。如果想强行制服它刚利的牙,那么费力辛苦又不能制止住。如果割去它的生殖器,那么利牙虽还在,但其刚躁之性自己就会平静下来。君子取法豮豕之义,知道天下的暴恶不可以暴力制止,就寻察其机枢,把握其机要,塞绝其本源,所以不借助于严刑峻法,则暴恶自行止息。比如消除盗窃,民有私欲之心,见利而动。如果不知义理之教,又为饥寒所迫,即使官府天天施加刑罚诛杀,能抵得住亿万利欲之心吗?圣人则懂得阻止的办法,不重用威刑,而修政令教化,使人人有农桑之业,又都懂得什么是廉耻,即使奖赏他让他去盗窃他也不去。

附注

[注释] ①此为《周易·大畜卦》六五爻辞。豮(fén)豕:阉割过的猪。雄猪利牙刚猛,正面制服不易,而寻找机会将猪阉割,猪情性变得温顺,则不制而服。此取义为处理问题抓住关节,或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总摄:以一总多关键的提领处。机会:关键。③道之斯行,止之则戢:引导他就前行,阻止他就停止。戢,本为收敛义,这里作止息。豮去其势:意为将其阉割。豮,阉割。势,雄性生殖器。④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原:寻察其机枢,把握其机要,塞绝其本源。其意为从罪恶发生的源头也即动机处着手。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