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易传·泰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597
颗粒名称: 《程氏易传·泰传》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05-306
摘要: 本文出自《程氏易传·泰传》阐述了如果没有胸怀宽广的气度,就会有愤恶急于求成之心;缺乏深远之谋,就会有急暴纷乱之病。这样原有的深弊未能革去,而眼前的患害已经产生。所以安定而革除弊病,在于有包容之量。
关键词: 理学 程氏易传 泰传

内容

8.6 《泰》之九二曰:“包荒,用冯河。”①传曰:人情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②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革其弊也,故曰:“用冯河。”或疑上云包荒,则是包含宽容,此云“用冯河”,则是奋发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为也。
  [译文]
  《泰》卦的九二爻辞说:“包荒,用凭河。”程颐解释说:当安泰之世,人情安逸而不加约束,政令也就舒缓,法度废弛,各种事务也都没有了节制。治理的办法,一定要有含容一切不良现象的气量,在施政时才能既宽厚有余又详明密察,弊病革去,政事治理,这一切做得稳妥而不引起动荡,人民也感到很安定。如果没有胸怀宽广的气度,就会有愤恶急于求成之心;缺乏深远之谋,就会有急暴纷乱之病。这样原有的深弊未能革去,而眼前的患害已经产生。所以安定而革除弊病,在于有包容之量。自古太平治世,定会渐渐至于衰退,这是由于人们在太平之世习惯于安逸,因循不思作为而形成的。除非有刚果决断的君主,英杰伟烈之辅臣,不能挺起特出奋发而革除其弊,所以说要“用凭河”。有人怀疑上边说:“包荒”,是要包含宽容,这里又说“用凭河”,是要发奋改革,似乎是两相矛盾的。而不知以含容之量,来推行刚果之措施,才是圣贤的作为。

附注

[注释] ①此为《周易·泰卦》九二爻辞。包荒:包含荒秽,包是包容,取义为人应有包容之量。用冯河:冯河即“暴虎冯河”之冯河,徒步涉过河去。取义为人有刚果决断之气性。冯同凭。程颐此处说,要革除深弊,必有包容之量与冯河之气相济才成。张伯行解:“或者不察,以冯河之奋发改革,似与上文包荒之含宏宽容,义有相反。不知用柔所以善其刚,用刚所以济其柔。有含容之量,则刚果不至于躁迫;有刚果之用,则含容不至于萎靡,二者相资而后治泰之道成。”②安肆:安乐放纵。《礼记·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孔颖达疏:“言小人安乐则其性情日为苟且。”庶事:即庶务,各种政务,各种事务。无节:没有法度,没有个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庶事无节:言政事混乱。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