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十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467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十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十八,阐述了应该培养习惯,养成能够专一的习惯就好了,不论是思考还是处事,都应该求得专一。
关键词: 二程遗书 理学 注释

内容

4.53 苏季明问①: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②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本注:“思”与喜怒哀乐一般)。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又问:吕学士③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如何?曰:若言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④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当勉强裁抑⑤。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⑥贤且说静时如何?曰: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⑦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其见天地之心”⑧,皆以谓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释氏多言定,圣人便言止,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⑨之类是也。《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止,止其所也。”⑩人多不能止,盖人万物皆备,遇事时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才见得这事重,便有这事出。⑪若能物各付物⑫,便自不出来也。或曰:先生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下动字?下静字?曰:谓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⑬这里便是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知此矣。或曰:敬何以用功?曰:莫若主一。季明曰:昞尝患思虑不定,或思一事未了,他事如麻又生,如何?曰:不可,此不诚之本也。须是习,习能专一时便好。⑭不拘思虑与应事,皆要求一。
  [译文]
  苏昞问: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去求中,可以吗?程颐说:不可。既然考虑着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去寻求,就是思考了。既然思考了就是已发(本注:“思考”和喜怒哀乐同样是心性已发)。刚刚一发就称作和,而不能再称作中了。又问:吕大临说:“应该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去求中。”他这话怎么样呢?程颐说:如果说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存养中则可,若说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去求得中则不可。又问:学者在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自然应该勉行中道,而裁抑那些或过或不及不中的情思。但在未发之前,应该如何用力去涵养呢?程颐说: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又怎么能求得中呢?只不过平日涵养其心使其中就是了。涵养得久了,到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就自然中节合度。问:当处于中而未发的时候,是不是耳无闻、目无见?程颐说:虽然耳无闻,目无见,但要心有闻见之理才行。你先说一说在静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样的?回答说:要说心中有物则不是,但心自有知觉。程颐说:既然有知觉,那就是动,怎么说是静呢?人们讲解《周易》中“从《复》卦可以看到天地之心”这句话,都认为在至静的时候能见天地之心,这是错误的。《复》卦下边那一阳爻,就是一阳动了,怎么能说是静呢?有人说:莫非是在动上求静吗?程颐说:固然是这样,但这是最难的。佛教不说“静”而多说“定”,圣人就说“止”,如《大学》上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便是。《周易》的《艮》卦解释“止”的含义说:“艮其止,止于它应在的处所。”人大多不能止,因为人心中万物具备,遇事时各人都会在他心中情感浓重的方面轮番超出应有的限度。才觉得这事重了,就在这事上表现得出格了。如果能按事物之当然去对待事物,就自然不会出格了。有人说:先生对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认识,是动呢,还是静呢?程颐说:说是静是可以的,但静中需要有物才行。这里就是难把握难用功处。学者不如先去领会“敬”,能敬就明白了动中求静和静中有物了。有人说:敬怎么去用功呢?程颐说:最重要的是主一。苏昞说:我常常为思虑不定烦心,有时考虑一个事还没完,别的事又像乱麻一样丛生,怎么办呢?程颐说:这样不行,这是人不诚的根源。应该培养习惯,养成能够专一的习惯就好了。不论是思考还是处事,都应该求得专一。

附注

[注释] ①苏昞,字季明,武功(今属陕西)人,张载、二程门人。此条据《二程遗书》摘编而成。朱熹云:“此条是听他人之问,而从旁窃记,非惟未了答者之意,亦未悉问者之情,故其谬误最多,读者详之。”②《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指人的心境至平至正、不偏不倚的境界,是儒家要追求和保持的一种境界。宋儒以未发为性,已发为情。③吕学士:指吕大临。或引作“吕博士”,吕大临未曾为学士,元祐中为太学博士。学字当为博之误。④按张伯行解:“言求于未发之前,则求便是动,动便是发,只可求和,不可求中。存养也是所以求之,似亦算作已发,然存养乃从静处做起,故可。”⑤勉强裁抑:勉强指勉强进修工夫,裁抑指裁抑过与不及,使喜怒哀乐中节而和。⑥朱熹认为“耳无闻,目无见”其文必误,“若其目之有见,耳之有闻,则当愈益精明而不可乱,岂若心不在焉,而遂废耳目之用哉?”张伯行依本文解,云:“程子以为事物未接,思虑未起,自是无闻见。然心具众理,虽未有闻见,而闻见之理自在。如未遇孺子之入井,怵惕恻隐之心未发,难道便无此心?”⑦朱熹云:“无物字恐当作有物字。”按《二程粹言》作“有物”。知觉:张伯行解“自有知觉处”:“知其当然,觉其所以然。”是就理上说。⑧见《周易·复卦·彖》。按《复》(〓)卦一阳复动于下,阳为生意,从复可以看出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⑨《礼记·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⑩见《周易·艮卦·彖》。止其所:止于它应在的处所。茅星来解:“各当其可便是止其所。”也即止所当止。参考(4.27)、(7.19)及注。⑪张伯行解:“人心万物皆备,寂然之时,不偏不倚,本无偏重。因遇事时心系于事,便有偏重之弊。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如偏于喜则喜心重,偏于哀则哀心重,偏于乐则乐心重。才见得这事重,便有这事之或过或不及,而出于其所矣。故多不能止。”此处“出”与“止”相对,是说出其所,超过了应有的限度。⑫物各付物:各以其物之所当然者应之,也就是人心应事,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情况,使事物各得其所,而不“出其所当止”。参看(4.27)注。⑬静中须有物:张伯行解:“这地头是静。谓之静则可,然静非空也。此中须有物始得。有物者,是常有个操持主宰。无虚寂昏塞之患。”按静而空便流于佛老。静中有物,即静中有理。⑩张伯行解:“习者,觉得不当思虑,便莫思虑。初时未能遽断,渐习渐定,久之打成一片,自然无闲思虑。”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苏昞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吕大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