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288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104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古人学道是为了自身修养,结果最终成就了外物;今人学道是为了给人看,结果将自身之本善也丧失了。
关键词: 二程遗书 理学 注释

内容

2.66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①
  [译文]
  古人学道是为了自身修养,结果最终成就了外物;今人学道是为了给人看,结果将自身之本善也丧失了。

附注

[注释] ①《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物、我为相对概念,我之外皆为物,包括自我以外的人、事、物。故此处“为物”与“为人”意同。按“为己”、“为人(物)”之论,(2.14)与本条,一卷中两见,而前后不同。《朱子语类》卷四十四载朱熹就此答人问:“问:伊川云:‘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后又云:‘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两说不同,何也?曰:此两段意思自别。前段是低底为人,后段是好底为人。前为人,只是欲见知于人而已;后为人,却是真个要为人,然不曾先去自家身已上做得工夫,非惟是为那人不得,末后和己也丧了。”为人,此作“为物”,意同。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