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十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279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十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十八,圣人之德,与天地同其大,有德的人一定会有与其德相应的有价值的言论,后世文论家则解作道德修养提高了,自然能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词: 二程遗书 理学 注释

内容

2.57 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①《书》曰:“玩物丧志。”②为文亦玩物也。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③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曰:古者学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④曰:游、夏称文学⑤,何也?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⑥此岂词章之文也?
  [译文]
  有人问:作文危害学道吗?程颐回答:危害。大凡作文,不专心则写不好。如果专心了,那么心志局限在做文章上,又怎么能够心胸与天地一样大呢?《尚书》上说:“玩物丧志。”作文也是玩物啊。吕大临有一首诗说:“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古代的学者只专意于涵养性情,其他则不学。今天写文章的人,专意追求辞章语言的悦人耳目。既然务求取悦于人,不是俳优又是什么呢?问的人又说:古代的人学作文吗?程颐回答说:人们看见了六经,就认为圣人也作文,不知道圣人只是抒发胸中蕴蓄,自然成文罢了。这就是孔子说的“有德行的人一定有美好的言词”。问的人又说:子游、子夏以文学见称,是怎么说呢?程颐回答:子游、子夏什么时候曾经拿着笔学写文章呢?就比如《周易》说的:“观察天文以弄清四时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这里说的文难道就是文章的文吗?

附注

[注释] ①圣人之德,与天地同其大。按《礼记·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后人解此章之意,言圣人之至诚无息,其德业功用,与天地同其大。②见《尚书·旅獒》。沉迷于喜爱的事物,会丧失意志。③吕大临,字与叔,张载、程颐门人。元凯,杜预字。杜预长于《左传》之学,自称有“左传癖”。相如:即司马相如,汉赋作者。相传《长门赋》为相如所作,后人批评此文为俳谐之文,不当与之庄论。俳:即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巨知见侮之为不辱者!”颜氏:指颜回。心斋:本庄子语,指摒除私欲,在虚静状态下悟道。④见《论语·宪问》,原意是说,有德的人一定会有与其德相应的有价值的言论,后世文论家则解作道德修养提高了,自然能写出好的文章。《二程遗书》卷二十五载程颐之解:“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何也?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也。故言则成文,动则成章。”⑤子游、子夏在孔门以文学称。先秦时之文学概念与后世不同,乃指文献之学。参见(2.49)注③。⑥见《周易·贲卦》。天文:指天上的文饰。人文:指人类的伦常秩序。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