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227
颗粒名称: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67-69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苏州人。
关键词: 二程文集 朱长文 理学

内容

2.5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①: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②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③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云尔,非谓疾无名也。④名者可以厉中人。君子所存,非所汲汲。⑤
  [译文]
  程颐回复朱长文的信说: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他们不得已才说出来的。因为有他这句话,天下人就明白了这个理;没有这句话,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有欠缺。这就像种地的耒耜制陶的陶具铸器的冶具等器具一样,有一种没有制作出来,天下生民的需要就有一方面不能满足。圣贤之言即使他想不说,能够吗?但即使他们说了那些包涵尽天下之理的话,说得也很简约。后代的人刚刚开始学读书,就把写文章放在前边。一个人平生写的文章,动不动就比圣人的还多。但这些文章有的对天下也没有什么补益,没有它也没有什么欠缺,都是些无用的多余的话。还不仅仅是无用多余而已,既然说得不得要领,就会离真失正,反而有害于圣人之道是肯定的了。来信中说到多写文章是想让后人知道自己不忘善道,这也是世人的私心。孔子说的“疾没世而名不称”的话,意思是说痛恨到老死也没有什么善行可称道的,不是说痛恨自己没有名声。名这东西可以用来激励中等的人向善。但君子的存心,并不汲汲于此。

附注

[注释] ①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苏州人。著书不仕,名动京师,召为秘书省正字兼编修。此条为摘编程颐《答朱长文书》一文而成,文集题下注:“或云明道先生之文。”二程反对文采,以为文章害道,对宋代影响很大,与宋末文弊有直接关系。②耒耜陶冶之器:概指农耕、制陶、冶炼等工具。耒,木制翻土农具。耜,耒下铲土的部件,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生人:养育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生人之道:养育生民之手段,实指生民日用之具。③二程之作文害道说,认为作文之所以害道,原因有二:其一为占用精力,玩物丧志,妨碍学道,见(2.57)。其二即本条所言:所论之理似是而非,不得要领,流于谬误,反害于道。这是针对宋人好为文章、好议论、好为不切世用之高论之弊而发。元初许衡说:“宋文章近理者多,然得实理者亦少。世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所以害道。④《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程颐认为,“名不称”是没有什么善行可以称道,不是说没有名声或名气。⑤《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后世发展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中人之性,可善可不善。这几句说:名这东西可以用来激励中等的人向善。但君子的存心,并不汲汲于此。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朱长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