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225
颗粒名称: 《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人们学习不是求得自我修养的提高,而是去读些他人的东西,认为博闻强记、巧文丽辞是学问之工,把言辞修饰得繁富华丽,这样的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
关键词: 二程文集 学问 理学

内容

2.3 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①夫《诗》《书》六艺②,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何如?”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③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④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⑤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⑥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⑦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⑧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⑨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⑩,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⑪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⑩,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⑬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⑭,则不日而化矣。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⑮,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译文]
  有人问:孔子的门下,有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颜回为好学。想那《诗》、《书》、《易》、《礼》、《乐》、《春秋》,三千弟子并非不曾学习并贯通,如此说来颜回他所独自喜好的又是什么学问呢?程颐回答说:是通过学习达到圣人的境地成为圣人啊。又问:圣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吗?回答说:是的。又问:怎样学习呢?回答说:天地间储存着精气,禀赋了五行之秀气而生的是人。人的天性是真而静的,当未表现为情感时,本性中具备了仁、义、礼、智、信所有的善性。当人的形体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体而感动了人的内心。内心感动,七情也就产生了,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感达到炽烈的地步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凿伤了。所以明智的人约束自己的情感使之合于中,以正其心,以养其性。愚暗的人却不懂得要约束它,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于走向邪僻,束缚了纯善的本性而使之丧失。但为学的方法,一定要先做到内心明白,知道进取的方向,然后努力实行以求到达目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由明到诚呀。使自己达到诚的方法,在于信圣人之道的笃诚;信道笃诚,实行时就果决;实行得果决,守持得就牢固。仁义、忠信不离开自己的内心,匆忙仓促中也一定牢记仁义忠信,困顿挫折中也不忘仁义忠信,出而用世、退而隐居,以及说话时、缄默时,都刻刻不忘仁义忠信。长久保持而不丢失,就会使自己安稳地置身于仁义忠信之中。到了自己的举止容仪、行为动作全部符合礼的要求了,那么邪僻之心就无由产生了。所以颜回要实践的,就称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称赞颜回,则说他“学到了一种善行,就谨慎地奉持着放到自己心上而不让它丢失”。又说他“不把怒气迁移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有了不好的行为没有认识不到的,认识到以后没有再去做的”。这就是他爱好圣人之道的笃诚,并从而学习的方法呀。但是圣人则是无须思虑心中自然明白,不用努力自然从容中道。颜回却一定要经过思考才能有收获,一定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到适中。他离成为圣人还有一息之差。他所没能达到圣人境界的,是只能谨守圣人之道,还没有达到化的地步。以他的好学之心,让他多活几年,则不久就会达到化境了。后人不明白,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所能做到的,为学之道于是就丧失了。今天的人们学习不是求得自我修养的提高,而是去读些他人的东西,认为博闻强记、巧文丽辞是学问之工,把言辞修饰得繁富华丽,这样的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日的学问,与颜回所喜爱的学问是不同了。

附注

[注释] ①《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本条乃据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一文改编而成,有较大删节。文集题下注:“先生始冠,游太学,胡安定以是试诸生,得此论,大惊异之,即请相见,遂以先生为学职。”胡安定,即胡瑗,字翼之,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为理学之先驱。②《诗》《书》六艺: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六艺:或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见《周礼·地官·保氏》,孔子以之教其弟子,《论语·述而》记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即六艺。或指《易》、《书》、《诗》、《礼》(三礼)、《乐》、《春秋》六经。③五行:中国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称作五行。《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禀五行之秀气而生。战国时又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五行。参看(1.1)及注。④真而静:朱熹解:“真便是不杂无人伪,静便是未感。”五常又称五性,见《白虎通》卷三《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⑤古人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礼记·乐记》),于是情生焉。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礼运》)。⑥凿:凿伤。情感达到炽烈的地步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凿伤了。⑦邪僻:乖谬不正。梏:手铐,戴上手铐,引申作限制,束缚。⑧这几句是对自明而诚学习过程的解说。《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明,光明,明白。“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生而诚的是圣人,由诚自然就明。通过努力实现诚(诚之)而达到诚的是贤人,是通过学习而达到诚的,他们必先明理而后能诚,即“自明诚”,也即自明而诚。⑨《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仓猝,匆忙,仓猝匆忙之中。颠沛:困顿挫折。出处语默:《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⑩《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动容周旋:动作,容貌,身体的运转。《礼记·射仪》:“进退周旋必中礼。”⑪《论语·颜渊》载颜回问仁,孔子以此四句对。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实行,实践。⑩《礼记·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周易·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之也。”这些都是孔子称赞颜回的话。⑬颜回之学,学以至于圣人,是颜回之追求,但尚未成为圣人。这段说颜回之贤与圣人的区别。《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无须思虑心中自然明白,不用努力自然从容中道,这是天生而诚的圣人。颜回尚需要“学”与“勉”。《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守之:守持其善与诚而不失之。化之:与之融而为一,自然拥有善与诚。守之为贤,化之则达到了圣的境界。⑭假之以年:让他多活几年。假,借。颜回不幸早死。⑩求诸己:《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求诸外:向外界寻求身外的学问,这里指学习辞章之学等。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