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147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本书是钦伟刚君的博士论文,是钦君十数年来留学日本勤勉学习的成果。我到1999年3月为止,一直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任职,并长期担任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中国思想文化专业的指导教授。钦君是我当时指导的博士生,本书是我在东京大学任职期间最后主持审查的博士论文。
  钦伟刚君,1985年赴日本留学,首先修得了日语,1987年进入信州大学人文学院,以中国思想为中心,主攻比较(宗教)思想课程,1991年撰写了题为《邵雍与(基督教)否定神学》的学士论文,获得了学士学位。1991年4月,钦君去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当研修生,1993年进入东京学艺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的硕士课程,并于1995年撰写了题为《易学的别流——俞琰的<易外别传>》的硕士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
  1995年4月,钦君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东亚思想文化专业的博士课程,苦心惨淡,刻苦钻研,完成了题为《朱熹与<参同契>文本》的博士论文,于1999年3月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本书是研究道教重要经典《周易参同契》的论著。《参同契》被认为是后汉魏伯阳所著的丹经。《参同契》内容晦涩难懂,文献由来不明,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处在难以理解和把握的状态中。
  钦君以南宋朱熹的《参同契考异》为线索,对《参同契》的文献形成和思想演变等问题,进行了严密的实证性研究。在此,仅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本书的思想特色和本书所解决的学术问题,
  本书首先通过对南宋《道枢》所收《参同契》诸本的考察,接近和认识了唐宋时期《参同契》文本的原始形态,并论证和阐明了朱子校勘、整理《参同契》文本后撰成的《参同契考异》等文本逐渐取代这些文本的问题。
  通常的定说认为,《参同契》所含的汉代象数易学思想,是宋代邵雍《皇极经世书》所述的“先天易学”的直接思想起源。可是,本书的考察证实,在汉代象数易学和《参同契》诸本中,找不到与“先天易学”相关的因素,相反,是朱熹在校勘、整理《参同契》文本的探索和努力中,把宋代“先天易学”思想带到了《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
  此外,本书还考察和证实,现存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刊本(《道藏》本),是朱熹从“先天易学”的思想角度删改《参同契》经文、并作成《参同契》定本(《参同契考异》)后,彭注本的刊行者鲍仲祺根据朱熹《考异》本的基准删改过的文本。
  尽管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认为,朱熹的《参同契》研究并没有给后世带来什么影响,可是本书却论考和证实了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后世的《参同契》注本、刊本所产生的甚大的影响。
  钦君获得的学术成就,应该说是《参同契》研究史上可划分出历史时期(画期)的成果。
  钦君参考了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依据文献事实取证,钦君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出他人品的执著和诚实。对所据文献作出正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学术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治学的常道。钦君从日本的学术传统中习得了这些方法,作为日本研究者,我感到非常荣耀。
  如果说,由于钦君的这部论著,《参同契》的思想性质和文献价值才获得了正确的定位,也不算过分。钦君的成果,不仅对道教学,对朱子学的性质和定位,都产生了影响。钦君论著的成书,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学术界来说,都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衷心祝愿,钦君的学问能以这部论著为起点,获得更加严密、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大东文化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
  蜂屋邦夫
  2004年6月

知识出处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出版者:巴蜀书社

本书通过对南宋《道枢》所收《参同契》诸本的考察,接近和认识了唐宋时期《参同契》文本的原始形态,并论证和阐明了朱子校勘、整理《参同契》文本后撰成的《参同契考异》等文本逐渐取代这些文本的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