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解第三十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129
颗粒名称: 屈节解第三十七
分类号: B823.1
页数: 7
页码: 281-287
摘要: 孔子认为,君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要符合于义,“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屈节,是因为有所期待;求伸,是要及时抓住时机。但大前提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可见孔子处理事物既讲原则又注重灵活。
关键词: 儒家文件 家庭道德 孔丘

内容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我听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富贵了却不能对社会有益,贫贱之中却不能屈己下人,以求得施展才能,那么就不够人了。”
  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君子所做的事情,追求的是一定要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委屈自己的人一定都等待着一个好的时机,那些期望自己前途畅达的人一定要善于抓住一个好的时机。但是在屈从别人时却不能使自己的气节受到伤害,使自己的前途畅达时却一定要符合于义。”
  【原文】
  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往,又弗许。子石请往,又弗许。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往。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
  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收功于鲁,实难。不若移兵于吴,则易。”田常不悦。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大臣不听令。战胜以骄主,破国以专臣,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而与大臣争。如此,则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子贡曰:“缓师,吾请于吴,令救鲁而伐齐,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许诺。
  子贡遂南说吴王曰:“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齐国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甚为王患之。且夫救鲁以显名,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吴王曰:“善。然吴尝困越,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后乃可。”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而置齐而伐越,则齐必私鲁矣。王方以存亡继绝之名,弃齐而伐小越,非勇也。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霸业盛矣。且王必恶越,臣请见越君,令出兵以从,此则实害越而名从诸侯以伐齐。”吴王悦,乃遣子贡之越。
  越王郊迎,而自为子贡御,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足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而后可。’则破越必矣。且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报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矣;事未发而先闻者,危矣。三者,举事之患矣。”勾践顿首曰:“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今大夫幸告以利害。”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变,申胥以谏死,大宰嚭用事。此则报吴之时也。王诚能发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则其伐齐必矣。此圣人所谓屈节求其达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若胜,则必以兵临晋。臣还北请见晋君共攻之,其弱吴必矣。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弊焉。”越王顿首许诺。
  子贡返五日,越使大夫文种顿首言于吴王曰:“越悉境内之士三千人以事吴。”吴王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可乎?”子贡曰:“悉人之率众,又从其君,非义也。”吴王乃受越王卒,谢留勾践,遂自发国内之兵以伐齐。败之,子贡遂北见晋君,令承其弊。吴、晋遂遇于黄池。越王袭吴之国,吴王归与越战,灭焉。
  孔子曰:“夫其乱齐存鲁,吾之如愿。若能强晋以弊吴,使吴亡而越霸者,赐之说之也。美言伤信,慎言哉。”勾践
  【译文】
  孔子在卫国,听说齐国的田常准备作乱专权,又惧怕怕鲍晏两家贵族,于是就转移兵力想攻打鲁国。孔子召集弟子们,告诉他们说:“鲁国我们的父母之国,有危难,我们不能不救,我不忍心看着她受欺侮。现在先生想委屈于田常以援救鲁国。你们谁愿意出使,”于是子路说:“我请求前往鲁国。”孔子没有同意。子张请求前往,孔子没有同意。子石请求前往,孔子还是没有同意。三人退下,对子贡说:“我们三人请求出使但都被拒绝了。这正是你施展自己非凡的辩论才能的好机会。你何不请求出使呢?”
  子贡请求出使齐国,孔子允许了。于是子贡到齐国去,劝说田常:“你现在想打败鲁国,确实很难,不如把兵力转向吴国,就容易。”
  田常听到后非常不高兴。
  子贡说:“忧虑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虑在国外,攻打弱国。我听说你三次被封,但均没成功,这就是因为大臣反对你。你打鲁国,打胜了,让君主骄纵;攻破鲁国,让大臣们提高地位,你的功劳却不在其中啊。你跟国君的关系一天天疏远,却跟大臣争权夺利,像这样,你的地位就危险了。”
  田常说:“好。但我的部队已经开赴鲁国了,不可能从鲁国撤兵再开往吴国,怎么办呢?”
  子贡说:“慢慢进军,我向吴国请求,让吴救鲁伐齐,你趁机带兵迎战它。”
  田常答应了。于是子贡便向南去游说吴王道“我听说:一个王者是不会让诸侯属国被人灭掉的,一个霸主也不容许天下有另外的强敌出现,这好比千钧的重量加了些细小的东西就会改变情况。现在强齐私下要攻打只有千辆车的弱鲁,想和吴国来争强,我私下里替你担忧。更何况你如果去救鲁,是可以显扬声名的。安抚泗水一带的诸侯,惩罚暴虐的齐国,征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名义上是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鲁国,实际上是阻止强大齐国的扩张,聪明的人是不会迟疑不决的。”
  吴王说:“好。但是我曾经围困过越国,越王现在正苦修身心,善养将士,有报复吴国的意思。你等我先灭了越国,然后才可以。”
  子贡说:“越国的力量不如鲁国,吴国的强大也比不上齐国,如果大王放弃齐国而攻打越国,那么齐国肯定会平定鲁国了。况且你正以保存危亡、延续将灭国家的名义作旗号,放弃强大的齐国而去攻打小小的越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啊!真正勇敢的人是不回避困难的,仁者是不甘困坐愁城的,聪明的人是不肯失去机会的,行义的人不会断绝后嗣,以此树立他们的道义。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自己的仁德;援救鲁国而讨伐齐国,向晋国显示你的威势,各国诸侯一定相继来吴国朝见,这样,您称霸天下的事业就会大功告成了。而且大王确实憎恨越国,那么我请求会见越王,叫他出兵跟随大王,这实际上是损害越国名义,跟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派遣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勾践到郊外迎接,并且亲自为子贡驾车,说:“我们这边远国家,哪值得您郑重其事地,屈辱自己光临这里呢?”
  子贡说:“现在我劝说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他心里愿意,只是担心你们越国,他说:‘等我打了越国之后才可以这么做。’果真如此,那么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事了。况且要是没有报复人的心意却被人怀疑,是很笨拙;有报复的心意却让对方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没有发动却先被探知风声,就更危险了。这三种情况,是成事的最大祸害。”
  勾践叩头说:“我曾不自量力,跟吴作战,被围困在会稽山,痛入骨髓。我日夜急得唇焦舌燥,只想跟吴王交战拚个一死,这是我的真实愿望,幸亏您今天把利害告诉我。”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都忍受不了。现在国家凋敝,百姓怨声载道,大臣蓄谋发动内乱;伍子胥因直谏而被杀,太宰嚭专权,迎合吴王而贪私利,这是您报复吴国的最好时机。如今大王如果发兵辅佐他以投合他的意愿,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恭的言辞和礼仪来推尊他,那么他一定会去攻打齐国。这就是古代圣人所说的屈抑志节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他战败了,那就是您的福分;如果他战胜了,他必定会乘胜攻晋争霸中原,带着军队逼近晋国,我请求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和您一起攻打吴国,那么吴国的势力是必定会被削弱的。等他的精锐部队在齐消耗得差不多了,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你就趁他疲惫交困的时候攻打他,则一定会灭亡吴国的。”越叩头拜了两拜,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子贡返回五天以后,越王派使臣文种,向吴王叩头说:“越国国内三千人全都来事奉您。”
  吴王将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说:“越王要亲自率领军队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答应吗?”
  子贡说:“把别人带来的部众全都接受下来,又让君王当仆从,不义呀。”
  吴王于是接受了越王派来的士卒,答谢勾践,让他留在越国。亲自率领国内所有的军队讨伐齐国。大败齐军。
  子贡又往北去见晋君,让晋君在吴困惫时制服它。吴晋两国在黄池相遇。
  越王乘此良机袭击吴国国都。吴王仓皇从晋撤军回国与越王作战,结果吴王身死国灭。
  孔子说:“搞乱齐国而保存鲁国,这是我当初的想法,至于让晋国强盛,吴国疲困,让吴国灭亡,越国称霸的情况,是端木赐游说的结果。好听的话有损真诚,说话要特别谨慎呵!”
  伍子胥
  【原文】
  孔子弟子有宓子贱者,仕于鲁,为单父宰。恐鲁君听谗言,使己不得行其政,于是辞行,故请君之近史二人,与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书。方书则掣其肘,书不善则从而怒之。二史患之,辞请归鲁。宓子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而归矣。”二史归报于君曰:“宓子使臣书而掣肘,书恶而又怒臣,邑吏皆笑之。此臣所以去之而来也。”
  鲁君以问孔子,子曰:“宓不齐,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节治单父,将以自试也。意者以此为谏乎。”公寤,太息而叹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者,非矣。微二史,寡人无以知其过;微夫子,寡人无以自寤。”遽发所爱之使,告宓子曰:“自今以往,单父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于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宓子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齐人攻鲁,道田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出,皆获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于寇。”三请而宓子不听。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以让宓子曰:“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哀哉?不知犹如,以告者而子不听,非所以为民也。”宓子蹴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且得单父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季孙闻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三年,孔子使巫马期远观政焉。巫马期阴免衣,衣敝裘,入单父界。见夜渔者,得鱼辄舍之。巫马期问焉,曰:“凡渔者为得,何以得鱼即舍之?”渔者曰:“鱼之大者名为〓,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巫马期返以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行而得于是?”孔子曰:“吾尝与之言曰:诚于此者刑乎彼。宓子行此术于单父也。”
  【译文】
  孔子的弟子有个叫宓子贱的,在鲁国做官,担任单父宰。他怕国君听信谗言,使得自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令,于是在辞行时,向国君请求,让君王身边的两个记事官和自己一起到官府上任。宓子贱告诉自己的官员,让那两个记事官记录,写的时候就拽他们胳膊肘,写不好就对他们发脾气。两个记事官对此很是担心,请求回鲁。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 二位史官回去后对鲁君说:“宓子贱让我们起草文书,在我们书写的时候却让人干扰我们,写得不好又责怪我们,当地的官员都嘲笑我们,这就是我们去单父而又回来的原因。”
  鲁君把这些情况告诉给孔子。孔子说:“宓子贱是君子,他的才能可以担任霸主的辅臣。此次屈抑志节治理单父,目的是试试自己的能力,他是想用这种办法劝谏吧。”
  鲁君醒悟了,叹息道:“这是我的不贤明造成的。我扰乱了宓子贱的政事却责备有才能的人,这是我的过错。如果没有二位史官,我不知自己的过失;如果没有您,我自己就没有办法醒悟。”于是派遣自己所宠爱的官吏出使单父并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起,单父将不再受我管辖,一切听任您去治理,有方便于人民的地方,请您帮我决断。每五年向我汇报一下您的大概政绩就行了。”
  宓子贱恭敬地接受了诏令。这才行使自己的主张,于是单父大治。宓子贱自身做到敦厚,宣明亲亲之礼,崇尚恭敬,施行仁德,诚恳忠信,百姓都受到教化。
  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取道单父。单父地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宓子贱请求道:“麦子已经成熟了,如今齐国军队前来侵略,不如让老百姓自己收割了麦子。请您下命令,让老百姓自己收割城郊的麦子。这样既可以增加百姓的口粮,又不至于资助齐国的军队。”多次请求都未得到宓子贱允许。
  不久齐军来到麦地。季孙氏听到后派人去责备宓子贱,说:“百姓寒冬耕作,暑天除草,竟没吃到,难道不可惜吗!不知道还可以,禀告了却不听,这不是为百姓的做法。”
  宓子贱不高兴地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可以重新种植。如果使那些没有耕耘的百姓获得粮食,就会使百姓乐于敌寇入侵。况且即使得到单父一年的麦子,也不会使鲁国更加强盛一些;丢失单父一年的麦子,也不会使鲁国变弱。但如果让百姓有了自取之心,那么这个伤口好几年则得不到弥合。”
  季孙听到这些话,羞愧地说:“假若能入地,我怎么忍心见宓子贱呢!”
  三年后,孔子派遣弟子巫马期去考察宓子贱的政事。巫马期暗地里脱掉华丽的衣赏,穿上非常破旧的衣服,进入单父地界。看见有人晚上捕鱼,把捕得的鱼又放回,这是为什么呢?”
  捕鱼人说:“那种大鱼名叫〓,我们长官喜欢它;那小鱼名叫〓,我们长官想让它长大,因此捕得这两种鱼就扔回水里。”
  巫马期回去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宓子贱的道德修养可谓已达到一定的境界了,使得人民私人做事,好像有严酷的刑罚在旁边监视似的。请问宓子贱是用什么方法达到如此境界的?”
  孔子说:“我曾经跟宓子贱说:‘自己诚心去做,百姓就会规规矩矩。’宓子贱在单父实施这个办法了。”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
  【原文】
  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往。”
  及为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译文】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整修棺材。
  子路说:“我曾经听您说过:‘不能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现在您害怕了,您暂且停止帮他,好吗?”
  孔子说:“大凡百姓有丧事,我们都要尽力去帮助他,何况是老朋友呢!即使不是朋友,我也会前去帮忙的。”于是就为原壤准备了棺材。原壤敲着木头说:“我好久没有用歌声来表达心意了。”于是就唱起来:“棺材的纹理就像狸首一样,握住你的手心里真高兴。”
  孔子心里感到难受,装作没有听见就过去了。
  子路说:“您降低身份,屈抑志节到这种地步!这样的非礼,难道您还不停止?”
  孔子说:“我听说,亲人总归亲人,老朋友总归老朋友。”

知识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出版者:三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三部古代家训中的优秀代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孔子
相关人物
子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