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厄第二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112
颗粒名称: 在厄第二十
分类号: B823.1
页数: 4
页码: 225-228
摘要: 孔子困厄陈、蔡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困境中,子路和子贡都对他的道有了微词,但颜回却认为“夫子之道至大”,“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不容然后见君子”。给了孔子莫大安慰。同样,孔子也非常赏识和信任颜回,当子贡怀疑颜回偷吃米饭时,孔子坚信颜回不会这样做,并用巧妙的方法解除了别人的疑问。孔子智者的形象凸显而出。
关键词: 译文 家庭道德 孔丘

内容

【原文】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子路出。
  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子贡出。
  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为官,孔子去拜见,路经陈国、蔡国。
  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相聚谋划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每次抨击嘲讽的问题都是诸侯各国的缺点。他要是被楚国重用,那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派兵于拦住孔子他们,不让通行。
  孔子不能通行,断粮七天,和外面失去联系,连粗劣的饭食都吃不到,随从的人都饿倒了。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演讲礼乐教化,又叫来子路问:“《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那旷野急出入’,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子路听后心里生气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对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他的。想来大概是老师不够仁德吧,因此别人就不相信您;还是老师不够聪明,致使人们不让我们通行。而且我以前曾经听老师您说过:‘常做好事的人,上天以好运来报答他;常做坏事的人,上天以灾祸来惩罚他。’如今老师您积累仁德心怀仁义已经做了很久了,怎么也会如此穷困呢?”孔子说:“仲由不懂呵。我告诉你,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吗,那么伯夷、叔齐就不该死在首阳山。你以为聪明人一定被重用吗,那么王子比干就不该被剖心。你以为忠诚的人一定得到报答吗,那么关龙逢就该不受刑罚。你以为劝谏的话一定有人听吗,那么伍子胥就不该被杀。遇不遇明君,是时机决定的,贤不贤是才能决定的。君子学识广博、谋虑深远,却遇不到明君的多的是,哪只我孔丘呢?再说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不因为没人欣赏就不芳香。君子修身讲德,不因为困窘就改变气节。做事在人,生与死在命。因此,齐桓公在莒国产生了称霸的愿望,晋文公在曹国产生了称霸的决心,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被围,立志图强。所以说,处于下位没有忧愁的人,理想就不会远大;处下位还常常忧乐的人,志向就不会宏阔。哪里用得着了解他们活动的全过程?”
  在陈绝粮
  子路退出去以后,孔子又叫子贡到他跟前,把对子路说的话跟子贡说了一遍。子贡说:“老师的理论主张实在是博大精深,所以天下没有谁能接受。老师您干嘛不把您的主张稍微降低些标准呢?”孔子说:“端木赐呀,优秀的农夫懂得如何播种,不一定懂得如何收获;优秀的工匠能做出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符合别人的要求;君子能培养,创立政治主张,抓住主要的东西,理清头绪,不一定别人就能接受。如今不主动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创立出仁德的思想主张,却只求别人接受。端木赐呀,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呀!你的想法不够深远呀!”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也像先前那样问他,颜回说:“先生的学问最大,以致天下都不能接受。虽然这样,先生推行它,世人不用我们的主张,是掌握国家的人丑陋,先生有什么错误?不被收容才更显出你是君子。”孔子高兴地感叹说:“有学问哪!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给你当总管。”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译文】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的时候吗?”孔子说:“没有。君子修养自己的德行,在没有养成良好品德时,他会为自己内心体验而高兴;已经养成了良好品德之后,又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因此他终身都感到快乐,没有一天是忧愁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在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他很担心得不到;当他得到之后,又担心失去它。因此他终身都有忧愁,没有一天是欢乐的。”
  【原文】
  曾子敝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曾参穿着破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听到后送给他城邑,曾子坚决推辞。有人说:“不是你要的,是国君主动送的,为什么一再推辞?”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赠送的人常常害怕别人;给人东西的人,常常傲视别人。即使君王赏赐给我,不傲视我,我怎么能不惧怕呢?”孔子听到这话,说:“曾参的话足可以保全他的气节。”
  【原文】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译文】
  孔子被困厄在陈国、蔡国之间,随从的人七天没吃东西。子贡拿他所携带的衣物,偷偷冲出包围,向乡民换了一石米。颜回、仲由在破房子里烧饭,有点儿黑灰掉到饭里,颜回拿出来吃了。子贡从井边望见了这情景,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偷吃食物。就进去问孔子:“仁德而有操守的人穷困了会改变名节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怎么能够与仁义、廉洁的称号相符合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名节吗?”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偷吃饭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说了方才那些情况,我也不怀疑真有此事,那一定有原故吧。你别说,我去问他。”孔子叫颜回进来说:“以前我曾梦见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上天开导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快煮好饭,我要献饭祭祖。”颜回说:“刚才有点儿黑灰掉到饭里,我想不管它,那么饭就不干净了;想扔掉那些饭,太可惜了,我就拿出来吃了,不能用这种饭祭祖啊。”孔子说:“这样的话,是我也会吃掉它。”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知识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出版者:三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三部古代家训中的优秀代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楚昭王
相关人物
孔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