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紀念朱熹誕辰888週年系列活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在朱子之路上》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052
颗粒名称: 第十篇 紀念朱熹誕辰888週年系列活動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1
页码: 262-292
摘要: 本篇记述了纪念朱熹诞辰888週年系列活动,十大核心面向朱子文化的实践,朱子文化落实在生活当中,有十项具备核心价值。作者说文化一定要让人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蔡国强先生这句话,为几年来我反覆思索朱子文化的命题,带来解答的灵感。从小植下的文化种子,逐渐长成为越来越清晰而牢固的内在信仰,这个信仰是推动朱子文化的最大动力。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朱熹 纪念

内容

第28章
  十大核心面向
  朱子文化的實踐
  朱子文化落實在生活當中,有十項具備核心價值。孔子教我們道德,教我們生活規範,教我們治國道理,而朱子是教我們如何生活。
  實踐朱子文化的脈絡思維
  我的家鄉在臺灣新竹,新竹是人文與科技交會的城市。2013年新春,新竹主辦為期兩週的臺灣燈會系列活動,我向新竹縣府提議同時舉辦衛星活動「新竹朱子學堂系列講座暨書院文化論壇」,在這個活動中標舉「儒家與庶民生活」主題,擴展朱子文化的社會普及,提高民眾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
  我們統整歸納,朱子文化落實在生活當中,有十項具備核心價值。孔子教我們道德,教我們生活規範,教我們治國道理,而朱子是教我們如何生活。推廣朱子文化應聚焦在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讓朱子文化走入庶民生活、廣佈四方。
  2013年9月28日成立「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以發揚和實踐朱子文化於庶民生活為宗旨,要讓原本供於廟堂之上的學術理論落實於日用常行之道,進一步確立「讓朱子文化進入庶民生活」的方向,並統整提出以朱子家訓、朱子家禮、朱子之歌、朱子禮樂、朱子之路、源流文化、書院文化、書法文化、茶道文化、儒商文化共十大項目,多元建構朱子文化的內涵,為實踐朱子文化理出脈絡思維,為推廣弘揚朱子學找到核心方向。
  走入庶民生活的十大朱子文化
  2013年開始,包括2018年在兩岸舉辦的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系列活動,即以走入庶民生活的十大朱子文化,做為推展各項活動的主要項目內容。
  《朱子家訓》中朱子教我們世間可以通用的基本家教範本,具有普世價值的人倫觀、修養觀、道德觀、社會觀和人之為人的基本價值觀,是朱熹以其豐富的學養以及端正的品行,總結他的人生經驗,為後代子孫留下來的一個美好的祝願與極為珍貴的遺產。
  《朱子家訓》全文只有317個字,涉及的內涵和每天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可以用很多方式呈現和傳播,包括讀本、繪本、書法、詩詞、歌曲。為弘揚《朱子家訓》,過去世界朱氏聯合會在每一個活動進行前,都先一起朗讀《朱子家訓》,也舉辦《朱子家訓》默寫比賽和書法比賽,2010年馬來西亞等6國聯辦朱熹誕辰880週年活動,舉辦《朱子家訓》中英文版的大理石揭碑活動,在海外弘揚朱子家訓。
  《朱子家禮》則是重要的儒家禮書,底本原稿由朱子草定,自元代、明代起被納入官方禮制,影響了後世禮儀觀。庶民化的《朱子家禮》,對後世家族制度與家庭觀念產生深遠影響,推進家族和家庭秩序建設,民間將其作為家族和家庭的日用典範之禮。
  從2008年開始,我就推動新竹朱氏家族祭祖等各項活動,按照朱熹所訂下來的《朱子家禮》進行各種儀式。我在擔任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時也在海內外各地推動,朱氏宗親會舉辦的活動例如朱子祭禮,要按照《朱子家禮》進行,並舉辦《朱子家禮》培訓營。
  推廣「朱子之歌」最能體現朱子文化「聽得到、看得到」。我們邀請福建省歌舞劇院專業作曲家駱季超教授,挑選朱子詩詞、格言和朱子家訓分別譜曲,融合古樂今聲,結合兩岸地域文化、人文歷史,譜寫30幾首朱子新曲。
  自古以來,音樂在祭祀活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歷代祭朱子大抵都是沿用祭孔的樂曲,從「朱子之歌」開始,近年我們每一個活動的開頭跟結束都會高唱「朱子之歌」。
  「朱子之歌」有合唱譜、鋼琴譜、交響樂譜以及國樂譜,可以用多種方式演唱演奏,也可以結合歌舞戲劇表演。2010年竹嶺男聲合唱團吟唱《朱子家訓》,2011年臺北女教師合唱團合唱《朱子家訓》,2013年第5屆海峽論壇大陸南平建甌老人大學合唱《朱子家訓》。2014年「朱子之歌·道東之傳」閩台文化交流音樂會,演出單位包括南平南詞藝術團、臺北市國樂團及附設合唱團、新竹市立國樂團、新竹縣教師合唱團、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
  我們也為「朱子之路」研習營編了一首歌「走在朱子的路上」,駱季超教授作曲,方彥壽老師作詞,歌詞寫出朱熹出生和成長求學的環境的氛圍,成為重走朱子之路活動的營歌,也在我們主辦的朱子相關活動現場合唱。
  目前最完整能呈現「朱子禮樂」的是大陸尤溪政府組織的一整套節目「朱子禮樂儒風雅韻」,以150人編制的大型歌舞情景劇方式,呈現朱子家禮的內容,涵蓋童蒙開筆、成人冠笄、成婚喜禮、祭禮吉禮、相和之歌的過程細節,看完也可對《朱子家禮》有較完整的了解。2018年臺灣舉辦「888」系列活動時,曾邀請他們到新竹演出。
  大陸尤溪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活動,由朱杰人教授策劃,恢復了朱子親自制定的「釋奠儀」,使古禮復活,又邀請作曲家、音樂史家上海音樂學院洛秦教授專門為整個祭祀儀式編寫音樂,貫穿祭祀全部過程,自此,朱子的祭祀活動有了屬於自己的專門音樂,由於有了莊重且富有儀式感的祭祀音樂貫穿始終,祭祀的功能和意義更被實現,發揚「朱子禮樂」文化也踏出新里程。
  重走「朱子之路」文化研習營活動,自2008年起,十年累計已有600多人參與,2018年有4個團包括臺灣團,港澳團、大陸團,分別出發走上朱子之路,道路越走越寬,成效越來越顯著,已經成為兩岸學習傳承朱子文化,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推動「源流文化」則從族譜文化和祠堂文化著手,2006年在新竹關西東平里,家族宗親們共600多人齊聚隆重祭祖一起為宗祖屋內新建「秀成公紀念廳」揭牌,隨即在紀念廳內舉辦朱文公文物展,紀念先祖秀成公來臺222年。
  2018年在新竹縣新埔朱氏家廟舉辦「祠堂/源流文化」活動,為新製的來臺祖秀成公畫像揭幕,族裔代表在活動中論述秀成公從大陸來臺的事蹟,以及考據族譜的過程。來自廣東豐順的朱氏宗親,與新竹宗親一起祭拜先祖,在祠堂重溫朱氏源流慎終追遠,到新埔宗祠導覽館了解鄉土民情,前往新埔的「三街六巷九宗祠」,參觀陳氏祠堂、劉氏祠堂、潘屋。
  推廣「書院文化」的主要行動為成立新竹朱子學堂以及舉辦書院文化論壇。2010年「新竹朱子學堂」掛牌揭幕,延續發揚書院文化。同年10月特別邀請方彥壽教授來臺,在新竹朱子學堂舉辦第一場特別講座「朱子學與閩台書院文化教育」。2013年新竹朱子學堂在臺灣交大客家文化學院舉辦「兩岸書院文化論壇」,湖南長沙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主任郭宏達教授、臺灣德簡書院創辦人王鎮華教授、臺灣奉元書院及咸臨書院山長劉君祖教授、臺灣鵝湖人文書院山長楊祖漢教授,以及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率領的學者團與談。
  2017年成立了「文德書院」,邀請黃俊傑教授擔任山長,文德書院與臺大學術發展基金會簽約設立「文德講座」,並與武夷山朱子學院簽訂合作意向書,文德書院成為推動兩岸朱子學交流的新平台。
  推動「書法文化」方面,新竹書社許多書法家如羅際鴻老師、張雙土老師等加入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書法界的加入,讓書法文化成為朱子文化的重要一環,除了經常舉辦書法交流和揮毫活動外,也由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資助在國中小學開辦書法教學班與種籽書法教師培訓班,鼓勵學生投入書法欣賞和書法練習。張雙土老師也特別到文德公司與文德書院進行書法教學,也把朱子的詩詞格言融入書法教育,同步傳播弘揚朱子文化。
  「茶道文化」與茶藝及養生有關。《朱子全書》裡的文字,有不少談到有關健康養生之道,以往較少被注意,我是學醫藥的,對養生越來越重視,於是請人歸納整理朱子談論養生的內容,希望未來有更多養生論壇納入朱子文化活動。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范增平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范會長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個城市公開演講和表演茶藝,推動並參與中華茶藝專業教育以及茶藝師認證考試制度的設立。2017年5月我特別邀請他到文德書院舉辦「茶道文化講座」,推廣茶道與養生文化。
  至於「儒商文化」,自2010年起,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世界朱氏聯合會開始接連舉辦儒商論壇,2013年起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也加入推動。2017年12月,有感現今全球化時代,傳統「五倫」之外,「群我之倫」、「企業之倫」更須被正視,我與黃俊傑教授進而成立「臺灣儒商文化協會」,將傳統儒學「終極關懷」的精神注入現代企業倫理,強調企業應善盡社會責任。
  為了要讓朱子文化「走入庶民生活廣佈四方」,2013年起我也發起舉辦很多「經典讀書會」,讀書會的參加對象包括青年學生、文化界、教育界、企業界和醫藥界人士。舉辦地點包括新竹長壽會館、新竹鵝湖書院、臺北文德書院、文德公司,以及新竹縣竹北地區關西國中、新埔國中、博愛國中,閱讀的經典包括朱子學名作《近思錄》,由朱高正、呂榮海、王秋郎先生等學者導讀。
  透過朱子家訓、朱子家禮、朱子之歌、朱子禮樂、朱子之路、源流文化、書院文化、書法文化、茶道文化、儒商文化,藉由我們一步一步實踐和弘揚,朱子文化也越來越走入庶民生活,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天。
  第29章
  朱熹888
  讓文化看得見
  他說,文化一定要讓人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蔡國強先生這句話,為幾年來我反覆思索朱子文化的命題,帶來解答的靈感。
  20年來推廣朱子文化的智慧結晶
  2018年適逢朱熹誕辰888週年,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主辦「第2屆華人朱子文化節暨新竹朱子學堂紀念朱熹誕辰888週年朱子文化系列活動」。此系列活動可以說是我20年來推廣朱子文化的智慧結晶,也是朱子情懷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大型嘗試。
  第1場活動5月19日由文德書院在臺灣大學主辦「朱子之路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回憶了兩岸師生重走朱子之路「十年盟約本尋常」的點點滴滴。
  會中特別邀請朱子之路的領航者楊儒賓教授在頒獎儀式前針對「朱子是否別子為宗」進行深入的專題演講,獲得不少廻響。另外,為了感謝在這十年圓滿任務中熱心奉獻的學者們,也特別安排頒獎儀式,頒發十年成果,由史甄陶教授獲獎,特別貢獻奬由張崑將教授得獎,學術研究獎則由陳逢源、林月惠以及楊祖漢3位教授獲得,並由楊祖漢教授代表發表獲獎感言;特別頒發卓越貢獻獎給楊儒賓教授,以感謝楊教授對朱子之路「十年盟約本尋常」的堅持與奉獻。
  「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暨朱子之路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共有三個階段的論文發表,第一階段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田浩教授主持,先後由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雪卿教授針對「唐君毅的朱子學一以『心』的思考為核心」、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李忠達針對「陽明學無善無惡理論的三階段演變」、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許浒針對「南宋思想史上的全體大用之學-以浙東學者對於道學的挑戰為考察中心」以及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林宣佑針對「對牟宗三朱子『但理』說的再檢討」等題目進行論文發表。
  第二階段由臺灣大學中文系陳昭瑛教授主持,先後由華梵大學中文系胡健財老師針對「朱熹的園林詩與園林情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姚彥淇教授針對「朱熹《資治通鑑綱目》唐史卷論贊史評中的『君臣關係』論」、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王志瑋針對「論蔡清《四書蒙引》的解經意義-以《大學蒙引》為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劉思妤針對「艮卦與皇極-兼論朱熹以道統指導政統之理想」以及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研究生余若瀾針對「東亞兩種實學中的成德與禮樂關係-以丁茶山和荻生徂徠為中心」等題目進行論文發表。
  第三階段則由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林碧玲教授主持,先後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王清安針對「錢穆曰『性相近』於黃震、顧炎武、陸世儀『逐步翻出』之義理析論」、臺大中文系博士生候選人張莞苓針對「『事功』、『功業』在朱子的意義與定位」、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蔡岳璋針對「黑底虛靜與白底虛靜-朱子理學工夫論的一個側面」、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候選人張星針對「從工夫論角度看朱子《中庸章句序》及其對首章之詮釋」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生游偉欣針對「由朱子《孟子集注》中『心』、『性』、『情』之解釋論其心性論之建構與開展」等題目進行論文發表。
  6月10日至15日新竹朱子文化週的7個活動,得到新竹縣長邱鏡淳及秘書長蔡榮光大力支持,包括:「祠堂/源流文化」紀念活動,邀請廣東豐順的宗親到新竹參與;教育文化交流及書法展覽、論壇、筆會,將朱子理學的教育力量與書法文化緊密結合;「朱子禮樂·臺灣之聲」音樂會,由福建尤溪朱子禮樂團與臺灣新竹泰雅族合唱團共同演出;養生保健健康講座與茶道文化論壇,養生養心以保健康長壽;經貿投資儒商論壇,將企業倫理與企業經營相結合,促進臺灣經濟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良性發展。
  6月23日的「嘉義朱子公廟祭朱子大典」,在嘉義市長涂醒哲的肯定與協助下,於全球唯一主祀朱熹的廟宇,廣邀社會大眾參與觀賞祭朱子禮,將朱子文化傳入廣大的庶民生活。
  8月4日至11日帶領原住民合唱團及書法家「重走朱子之路」,透過音樂和書法交流傳播朱子文化,新竹泰雅學堂泰雅之聲合唱團的學生們在福州、尤溪、南平等三地進行「朱子之歌·兩岸同聲」演出。
  系列活動的最終章是12月9日於新竹關西旭陽球場舉行高爾夫聯誼賽,我在現場將朱子誕辰888週年的喜悅分享給藥界菁英,為2018年「朱熹誕辰888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劃下圓滿句點。
  「888」系列活動的最大特色是,呈現朱子文化多元化,而且讓多元化的朱子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可以被看到、聽到、觸到、用到、感受到。
  我是朱子的第30代裔孫,心裡有發揚朱子學的強烈使命,但在推廣朱子學的方式上,我一直思索:如何才能不只於學術探討和認知理解,而是可以把800多年前的朱子學和朱子文化,和現代人的生活產生密切連結?
  幾年前參加一場研討會,在會上與世界知名的藝術創作家蔡國強先生的一次談話,強化了我們的信念。旅居美國的蔡先生是福建泉州人,以焰火藝術聞名國際,2008年北京奧運會煙火,2009年大陸60國慶焰火,以及2011年臺灣百年國慶跨年焰火,都由他負責總設計。
  那年他來臺北演講,演講中最觸動我的是幾句話。他說,文化一定要讓人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而大家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往往都是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蔡先生這些話,為幾年來我反覆思索朱子文化的命題,帶來解答的靈感,也更確定前進的方式。
  弘揚朱子文化,首先要讓文化變成「看得見」,透過書寫、歌唱等形式可以呈現,讓祭拜祖先慎終追遠等活動,通過儀式走入心裡,源遠流長。如何推動傳統朱子文化變成生活化,變成「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這是我們推動朱子文化很重要的工程。
  未來推動朱子文化,不應只重考據朱熹講的那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具有什麼內涵,不應該停留在形而上,而是必須對朱子的學術思想,進一步恰當的吸收轉化、取精用宏,對照現代生活各方面可能彰顯的意義和價值,並設法落實用來改善日常生活,同時提升精神與物質生活品質。
  888系列活動擦亮朱子文化招牌
  2010年舉辦紀念朱熹誕辰880週年的「880」系列活動,我們開始掛上「朱子文化」的招牌,跨出了學術和宗親的範圍,朱子文化的招牌在8年後的「888」活動中再度擦亮。
  5月19日由黃俊傑教授主持的「朱子之路10週年學術研討會」於臺灣大學社科院舉辦,做為「888」系列活動的開端,也是兩岸跟全球紀念「朱熹888」的首發活動,特別邀請陳智明、徐榮春及高文良三位臺灣泰雅族原住民小學校長,演唱「走在朱子之路上」、「半畝方塘」以及「Youraisemeup」三曲,並共同朗讀《朱子家訓》為活動拉開序幕。
  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以「十年盟約本尋常」為題,為走了十年的「朱子之路」研習活動做結語。楊教授從第一屆朱子之路就擔任領航者,我們如約走了十年。2018年,我們再立一個十年盟約,每年提供三個卓越學術獎,鼓勵臺灣年輕學者投入朱子學相關研究,期望在全球化時代,賦予朱子學新的意義。
  除了論文發表,由史甄陶教授主持的「朱子之路與我」研討,回顧十年來有超過600位學員踏在這條朱子之路上,也邀請歷屆學員分享親身體驗追尋著朱子的足跡,走過朱子之路的心得;依序由第一屆(2008年)姚彥淇教授、白百伶博士、第二屆(2009年)林永勝教授、許明珠教授、第三屆(2010年)吳孟謙教授、第四屆(2011年)王志瑋博士、第八屆(2015年)鄭淑娟教授、第十屆(2017年)黃繼立教授代表上台分享。
  6月10至11日在新竹縣關西大東坑及新埔朱氏家廟舉辦「祠堂/源流文化暨朱昆泰秀成公來臺234週年紀念活動」,來自廣東豐順的朱氏宗親,與新竹宗親一起祭拜先祖,一起在祠堂重溫朱氏源流。6月12日在新竹縣湖口高中、六家高中、博愛中學舉辦朱熹故里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大陸朱子故里的學校代表參訪本地3個中學,並與3校校長簽訂教育交流和教材合作意向書。
  6月12至13日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舉行兩岸書家交流展、筆會與論壇,展出書法作品多以朱子名言嘉句創作並將集結成冊,大陸參展者為朱熹出生地福建尤溪縣書法家曾祥輝、劉葉愛、吳長樹、柯德欽和朱盛柏等人,臺灣書法家以新竹書社成員為主,另邀潘淑梅、陳國福等知名書法家參加,兩岸書法家在書法創作實務與理論互相切磋心得,並且對「南宋四家」之一的朱熹書法進行探討。
  大陸來臺參與「888」活動超過150個人,其中包含福建尤溪朱子禮樂團的近百名成員。6月13日在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舉辦三場「朱子禮樂·臺灣之聲」音樂會,尤溪朱子禮樂團與臺灣新竹泰雅族原住民合唱團共同演出,兩岸攜手再現聖哲古風。
  朱熹活到71歲,在當時可算高壽,他在年老時寫的書信,有許多都是向朋友或子女談養生之道。6月14日在新竹縣縣史館舉辦養生保健健康講座與茶道文化論壇,邀請曾任臺大醫院院長及臺大醫學院院長的百歲人瑞楊思標教授主持養生論壇,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也是養生協會理事長陳榮基教授率領李春興及簡文仁兩位教授主講養生之道。茶道文化論壇有來自法國、新加坡和大陸各地茶藝師與會,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范增平教授發表專題演說「從朱熹格物致知演繹中華茶藝三道十八步」。
  6月15日在新竹縣縣史館舉辦經貿投資兩岸儒商論壇,開幕式邀請臺大前校長、經濟學家孫震,從經濟學的角度,談「行仁道的強者—儒家君子的現代使命」。臺灣儒商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大教授黃俊傑,以「全球化時代中朱子學核心價值的新意義」為題,指出朱子文化的王道主義強調分享而不是獨佔,將取代過去兩次全球化時因工業化和殖民化而興起的霸道主義。
  接續發表的台海兩岸企業家,分別以經營實例,印證儒商精神對企業發展的價值。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長陳明璋主講「台商的接班傳承」,並主持台商論壇,前惠氏藥廠總裁王文德先生也以「企業倫理與企業治理」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並由傑出台商分享其在兩岸經營及全球布局的經驗。論壇最後由朱高正教授講評,並提出論述分析,從傳統儒學與兩岸和平發展觀點談「一帶一路」與全球化。
  6月23日「嘉義朱子公廟祭朱子大典」於嘉義市北港路的朱子公廟,以傳統《朱子家禮》舉行祭朱子禮,依朱子家禮祭三獻禮,廣邀社會大眾觀禮,擴大教育意涵。由涂醒哲市長擔任主祭、王文德總裁擔任陪祭、朱子公廟陳添根主委與我擔任亞獻官、臺灣朱氏宗親會朱志聰會長與嘉義青創會會長擔任終獻官,全程依朱子家禮祭三獻禮。
  祭禮之後,新竹、嘉義兩地書法家現場揮毫,書寫朱子詩詞佳句墨寶贈送與會來賓,融合文化、教育、藝術之美,並邀請新竹原住民泰雅學堂合唱團演唱朱子之歌及泰雅族、臺灣名曲,獲得滿堂彩。
  嘉義市長涂醒哲特別前往參加典禮擔任主祭正獻官,並表達感謝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贈送嘉義市各國、中小共200本《朱子家訓》一書,讓更多青少年認識朱子學。跨兩岸展開888活動
  「888」活動也在大陸展開。8月5日兩岸學子相聚一堂,在福州金秋劇場舉行以「朱子之歌·兩岸同聲」為主題的音樂會,以朱子詩詞格言為演唱內容,上下兩場共24個節目,從上半場臺灣泰雅學堂兒童演唱的「泰雅組曲」,到下半場福建省交響樂團和合唱團合成的「朱子詩詞大合唱」,吟詠朱子詩詞、朱子家訓、朱子格言,以藝術的形式呈現朱子文化精華,再現朱子思想光輝,傳承朱子文化。
  「朱子之歌·兩岸同聲」除了發起單位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之外,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福建省閩台文化交流中心、福建省老幹部活動中心、福建省歌舞劇院、福建省居敬孝道文化交流中心和臺灣泰雅學堂協辦,共有600多人觀看了演出。
  音樂會之外,兩岸著名書法家和青年學子相聚福州正誼書院舉辦書法展,現場攜手揮毫,展示閩台兩地書法家30幅墨寶,11位兩岸著名書法家並一起現場揮毫交流,我代表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在會中表示:「朱熹寬容包涵的思想對未來兩岸發展大有助益,應該結合多種藝術形式,傳承發揚。」
  8月6日,我率領77名臺灣的大學師生和各界人士組成朱子文化團,再一次重走「朱子之路」,前往尤溪、南平、武夷山開展體驗和研習之旅,臺灣的原住民立委廖國棟先生為表鼓勵與支持而親臨南平與會,以一曲「我們是一家人」與泰雅學堂兒童合唱團合唱拉開序幕,令在場人員特別感動。
  重走朱子之路活動於8月4日到8月11日,在8天密集的行程中,先後參訪了福州正誼書院、林則徐紀念館、三坊七巷,尤溪朱子文化園、尤溪博物館,洋中鎮桂峰古民居,南平玉屏書院、延平四賢景點,武夷山竹筏九曲溪、武夷宮、武夷精舍、天游峰、五夫朱子學校、朱子巷、紫陽樓、朱熹雕像、五夫古鎮等。
  期間泰雅學堂「朱子之歌·兩岸同聲」於尤溪、南平、武夷山共演出三場,同時辦理兩岸書法交流筆會三場,分別在福州正誼書院、尤溪朱子文化園博物館及南平市玉屏閣書畫院。朱熹的作品用書法、歌曲的形式展示和演繹,讓兩岸朋友在朱子的詩詞作品中,感受其精神與思想,共同傳承與發揚。
  從2008年發起的每年一次「朱子之路」活動進入第11年,在兩岸的共同培育下,參加人數越來越多。我也將這次的「重走朱子之路」定調為感恩之旅,因此沿途也舉辦多場「不忘初心·感恩晚宴」,感謝在這條朱子之路曾經付出與奉獻的各界人士。而此次參與的學員也發表心得文章刊登在《朱子文化雜誌》,以示他們對這條路給予他們的成長與啟發。
  9月5日至9日,大陸武夷學院朱子學院舉辦朱子學國際高峰論壇,並與臺灣文德書院簽訂合作交流協議。10月19至22日中國朱子學會與南平市人民政府、建陽市人民政府、武夷文化研究院在建陽舉辦「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暨考亭書院」學術研討會。
  10月23日在福建尤溪縣朱子文化園舉辦朱熹誕辰888週年祭祀活動,國內外著名朱子學專家、臺灣參訪團、金門燕南書院代表、海內外朱氏宗親等社會各界代表與會。祭祀活動沿用古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朱子學會會長陳來表示,本次祭祀大典也成為兩岸交流的媒介,將祭祀大典納入海峽論壇的系列內容,促進海峽兩岸的朱子文化交流。
  我應邀於10月16至24日再次率領朱子文化參訪團共28人,先後前往福州、武夷山、建陽、尤溪等地參加上述活動,因此將這次的活動定調為「朝聖之旅」,在鄰近朱熹生辰的時間,回到朱熹故里,再訪朱熹的出生地尤溪、定居地武夷山,以及終老地建陽,參加政府單位舉辦的活動,此次的「朝聖之旅」讓朱子文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讓與會人員體會朱熹「理一分殊,存異求同,月印萬川」的中心思想。
  「888」系列活動每一個活動,都與現代人的生活和文化產生密切連結。
  第30章
  當種子成為信仰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從小植下的文化種子,逐漸長成為越來越清晰而牢固的内在信仰,這個信仰是推動朱子文化的最大動力。
  力量的來源:融入内心成為信仰
  從傳承、實踐、弘揚到創新,一路走來,我們有信心,朱子學有足夠潛力可拓展為文化界的國際品牌。
  從一次又一次推廣行動和經驗累積中,越往朱子靠近,越深入了解朱子文化,我自己感覺越來越有「文化自信」。
  這種文化自信,發源於從小到大因環境條件而形成的文化自覺,從小植下的文化種子,逐漸成為越來越清晰而牢固的內在信仰。而這些精神上的文化自信,是我推動朱子文化的最大驅動力。
  我這個年紀的人,在我小學那時代就開始讀《論語》,小時候爸爸媽媽會帶我回新竹家族祠堂祭祖,從小就被教導不能背祖忘源,再加上當時政府推動文化復興運動,高中起都要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從家庭到學校再到整個社會,提供了一個相當全面的環境,讓我們有許多機會從中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中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探索世界,這種文化的自覺,隨著年紀和經驗的增長,逐漸累積文化主體意識。
  朱子文化是5000年中華文化的結晶,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而歷久彌新,而臺灣是全世界保留與發揚朱子文化最重要的地區。臺灣的朱子學傳統己經有400年,從明代開始,鄭成功帶來部隊驅逐荷蘭,也帶來閩學思想家和學者,在臺灣各地設孔廟和書院,朱子學傳統文化在臺灣一直不曾中斷。
  閩學家從福建也帶來了《朱子家禮》,臺灣的祭禮、婚禮、喪禮都受《朱子家禮》影響,我從小到大跟著家禮儀式間接接觸和學習朱子學,大學的醫藥教育和日後藥廠工作中,經歷人文與科技對話,認識朱杰人、黃俊傑和楊儒賓教授等學者,得以再深入學習朱子思想文化,藉著舉辦很多活動,不斷在活動中擴展視野,從臺灣到大陸,從東亞到全世界,也在不斷舉辦的論壇中,學習如何對話,與學者們對話、與宗親們對話,從對話中去尋找朱子學中最有核心價值的內涵,從對話中思考推動朱子文化的方向和方法。
  我們有這麼好的傳統文化的自覺,加上後來與學者和宗親不斷對話、規劃,在一次又一次的論壇和研討中,逐漸累積為文化自信,不斷舉辦活動將朱子文化發揚光大就成為我的信仰,堅持這個牢不可破的信仰,是我推動朱子學和朱子文化的力量來源。
  只有立基於對過去與現在的理解,才能規劃未來的發展。珍惜我們所獨有、自有、固有的歷史文化,對歷史上曾犯了哪些過錯深加反省、檢討、改善,對歷史上輝煌的成就發揚光大,重建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珍惜過去5000年文化所積澱下來的經驗與智慧,同時心胸寬闊的面對未來、面對世界。
  我把朱子文化融入我的內心,成為內心裡的信仰,20年來不論是傳承、實踐、弘揚或創新,每一個階段都克服了許多困難,一步一步走過來。
  續航力與三不一沒有
  每一個階段各有不同的困難。剛開始推動在宗親會加入朱子學元素時,由於一般宗親對朱子學並沒有太多興趣,不會想要深入研究,對於論壇或研討參與度不高,也沒有想到要讓年輕人來接觸和學習。在大陸舉辦活動時,也曾因當地對宗親會組織性活動規範,而受到不少限制。面對這些困難,我們更會想到做這些事的初心和價值,彼此加油打氣,堅定往前走。
  面對問題,要「用心」也要有「決心」。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我很喜歡用英文的心「HEART」拆解字母重組並賦予新的字意,前兩個字母「HE」意指要有利他思維,中間三字母「EAR」是耳朵也是傾聽,引申為要重視溝通協調,後三字母「ART」原意是藝術,做事用心的藝術就是要能「持經達變」,有為有守又能變通。利他、溝通、變通三者合一,是用心的方法,也是用心的境界。
  過去我們曾密集在海內外舉辦大型活動,面臨非常多高難度的挑戰,每當有人說有哪件事不可能做,我會用另外一個英文字重組新解來鼓勵大家,並宣告我的決心。「不可能Impossible」的前兩個字母I跟m中間,只要多畫一個「′」就變成「Impossible」,我們必須畫出那一「'」。
  把不可能的任務屢屢化為可能,也是一種源自朱子的文化自信,受邀來參加活動的都是朱子文化的信仰者,秉持初衷,我們為他們盡全力把事情辦好辦精采。
  從實踐與弘揚過程中我發覺,推動朱子文化一定要跟教育結合,提供孩子接觸、學習的機會和環境。因此我們推動小學生書法教室,暑假辦理親子書法研習營,媽媽帶著孩子來一起學書法書寫《朱子家訓》,培訓小學生和老師以《朱子家禮》古禮儀式在朱子公廟舉行祭朱大典。
  參加活動時或許還沒有真正體會到精神內涵,因此續航力很重要,需要長期的投資和投入,從幾個點去推動慢慢,自然會形成一些風潮,再與民間的庶民生活結合,例如過年寫春聯,書法和朱子文化就可以進入庶民的生活,不限於教室課堂,可以與社會接觸。20年來,配合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發展,不斷嘗試把朱子的思想變成生活方式。
  做什麼事都一樣,要有續航力,例如「重走朱子之路J一走超過十年,之後還要繼續走,人越走越多,路越走越寬。在世界朱氏聯合會職務交棒之後,成立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持續投入,在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學術合作平台告一段落後,成立文德書院接力。
  在續航中,近年來我也逐漸能以「三不一沒有」的心境面對這一條朱子之路,第一,不批評別人做了什麼事;第二,不責備別人為什麼不這樣做;第三,不埋怨別人為什麼不來參與;另外,「一沒有」指的是無私無悔的付出,做事時沒有絲毫委屈感。也許是因為我太積極投入且求好心切,過去很難做到這「三不一沒有」,最近這兩年來,已能較少批評、責備和埋怨,推動朱子文化的任何活動時,我也已不會有絲毫的委屈感。
  現在我不大介意參加的人有沒有延續,我過去會介意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活動卻不來參與,介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少人重視。現在,我認為這是對的事就去做,這是我的信仰我就做。
  所以現在籌辦很多活動,我一心所想的是我們如何辦得更好,投入活動前的籌備工作是我最歡喜的時段,把活動環節一個個環環相扣弄好一點,然後一開始活動就讓它自然的進行,讓來的每一個人享受活動,從活動中感受朱子文化。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在朱子之路的長程續航中,我也體會到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領導人。
  我回到臺大藥學院演講時,也常向臺大學生分享化學式中的「三個īon負離子」,期勉他們培養銳氣、判斷力和執行力,展現正向的能量,當社會的領導人。
  在化學領域,有能量的都是負離子,環境好不好,取決於負離子多不多,負離子的英文叫īon,要成為好的領導人,一定要做到三個內含ion的英文字,第一個是vīsīon,有視野、有願景;第二個是使命感mission,第三個是熱情passion,有人要求協助,要誠心幫忙,對事情本身也要熱情,對人對事都熱情以待。
  有高度視野才可以看得更遠,但如果缺乏學習也沒辦法看得遠,所以我不斷的向孫震、楊儒賓、黃俊傑、朱杰人、朱高正教授等人學習,也不斷的向我的宗親叔公朱新椿和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昌均和朱祥南等人學習,擴展我的視野。
  我當上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會長和世界朱氏聯合會的會長後,就有了使命感,也因為有視野的高度,使命感才漸漸清晰,而透過學習和對話,使命感越來越充實。
  續航力也要靠不斷的學習,充實自我、轉化自我。從2000年尋根問祖開啟了對朱子跟朱子學問的好奇,我開始廣泛涉獵,2004年認識黃俊傑教授,開啟連續12年到黃教授的書房每個月至少一次的討論學習,2006年第一次進入國際性高度視野的學術活動「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研討會,發現只聽懂會中30%內容,從此我更加緊腳步加倍努力學習。
  透過主辦或參與各種研討會、論壇,聽取來自世界各地朱子學的研究學者的發表和討論,遇到不懂,馬上就展開相關的學習,例如聽易經的學者發表專題演講之後,我馬上就到補習班學易經,每天晚上幾乎都會翻讀幾頁《近思錄》,把好像在讀聖經一樣,並且細心的做筆記。
  過去20年來,每年都有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環境條件迎接我,冥冥之中,好像朱熹在安排我的道路和我的節奏,就這樣一路走過來,每一個踏板走完以後,下個踏板已經準備好了讓我踏上去,而且每一階都往更高的地方提升。
  朱熹本來就在那裡。他不過來,我走過去;朱熹在高處不下來,我們自己主動,去認識他,去靠近他。我不但走過去,我還要將朱子文化傳播的更廣、更遠、更深入。
  我要再說一次,我們是幸運的,擁有朱熹的文化道統根源,有許許多多的學者專家們不懈努力,參與協助我們在新的時代重新接續先賢的慧命,融匯傳統在新的創造之中。每一時段每一個地方每一位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我都不會忘記。
  2018年5月,楊儒賓教授以「十年盟約本尋常」為題,為走了十年的「朱子之路」研習活動做結語。過去20年我所走過的朱子之路,卻是我人生中一段很不尋常的歷程。
  2018年,我們再立一個十年盟約,自2018年起,每年提供三個學術著作獎,鼓勵臺灣年輕學者投入朱子學相關研究,由以整合東亞儒學研究和朱子學交流平台的文德書院山長黃俊傑教授組成遴選委員會主持遴選工作,期望在全球化時代,賦予朱子學新的意義。
  臺灣自2009年加入兩岸四地朱子學研討會至今已屆滿10年,2019年7月兩岸四地朱子學研討會在臺灣舉辦,大會特別邀請陳智明、徐榮春以及高文良三位泰雅族原住民校長演唱「半畝方塘、高山青組曲、Youraisemeup以及走在朱子之路上」四曲為整場活動拉開序幕。
  第一天上午開幕式由臺灣大學陳銘憲副校長、文德書院黃俊傑院長致歡迎詞,接著安徽省朱子研究會周曉光副會長、上饒師範學院朱子學研究所徐公喜所長以及福建省閩學研究會李永杰副會長等貴賓致詞;會中並特別邀請臺大前校長孫震教授針對「儒家思想在21世紀」發表主題演講、日本關西大學陶德民教授針對「近代史上的大阪儒學——以懷德堂朱子學與泊園徂徠學為例」發表主題演講以及嶽麓書院肖永明院長針對「“朱張會講”敘述方式的變化與朱張關係的建構」為題進行主題演講。
  在精彩的演講過後,由黃俊傑院長頒發「文德儒學青年學者傑出著作獎」給史甄陶老師以及姜智恩老師;下午則由四地的學者分別針對不同議題進行口頭論文發表,由我以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代表臺灣今年主辦方並由福建省李永杰副會長代表2020年主辦方共同致閉幕詞。
  第二天下午由臺灣儒商文化協會主辦「儒商論壇」,特別邀請陶德民教授針對「澀澤榮一與儒商精神-關於論語算盤說的由來及其影響」主題演講,並由黃俊傑院長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張崑將教授擔任與談人,會議中引起與會者的廣大迴響。
  在兩岸四地朱子學研討會舉辦的同時,茂男獲得「臺灣大學傑出校友J的殊榮。對於這一份鼓勵與肯定,如同我在閉幕式上感謝所有蒞臨與會的海內外貴賓們對東亞儒學及朱子學的研究發展的支持與奉獻,也闡述自己向來秉持朱熹思想「理一分殊,存異求同,月印萬川」的核心價值。
  一步一腳印,在這條走在朱子的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

知识出处

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傳承、弘揚與創新》這部書,記錄的是我的朋友朱茂男先生從新竹中學求學時代至今,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尤其是他最近20年來在海峽兩岸推動朱氏宗親交流,並弘揚朱子學之紀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