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朱子之歌·兩岸同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在朱子之路上》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046
颗粒名称: 第23章 朱子之歌·兩岸同聲
其他题名: 朱熹與閩台文化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0
页码: 210-21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朱熹与闽台文化,朱熹与闽台文化大约360年前,明末郑成功由福建经过金门到台湾,大批福闽地儒学家随之来台,上岸的部队是把荷兰人赶走,上岸的闽学家盖书院。
关键词: 朱子之歌 闽台文化 朱熹

内容

大約360年前,明末鄭成功由福建經過金門到臺灣,大批福閩地儒學家隨之來臺,上岸的部隊是把荷蘭人趕走,上岸的閩學家蓋書院。
  臺灣的儒學與朱子學
  2010年紀念朱熹誕辰「880」系列活動,其中7月活動密集,繼在臺灣新竹縣政府舉行「新竹朱子學堂」揭幕後,臺灣嘉義縣政府在「朱子公廟」擴大舉辦祭朱子大典,這一場嘉義的活動非常成功,是臺灣首度根據以較完整「朱子家禮」進行古禮儀式。這些活動有一個重大的意義是,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儒學和朱子學之間的關聯。
  臺灣的儒學其實就是朱子學,400年來,臺灣儒學的發展,源頭是福建的閩學家。明鄭時期,鄭成功帶了福建的閩學家陳永華等人渡海來臺,一上岸之後,蓋了大量的孔廟和書院。所以可以說,臺灣的儒學來自福建的閩學,而福建的閩學是朱子學,一脈相承。
  鄭成功帶了陳永華來臺灣,陳永華屬閩學派,閩學典型就是朱熹,從福建傳到臺灣,而福建朱子學是從河南傳來,臺灣承續了聖賢道統的傳承,中國聖賢道統是從中原經「道南之傳」傳到南方福建,再經「道東之傳」傳到臺灣。
  古有「六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六聖傳到「四聖」至聖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到孟子就是東周的末期春秋戰國時代,自此就沒有謂聖人了。從西元前十世紀周公時代,經過楚漢隋唐陸陸續續出了「七賢」,包括荀子、毛萇、董仲舒、揚雄、諸葛亮、王通、韓愈,但並未真正把古聖賢的東西整理出來,前後經大約1500年,一直到西元後十世紀北宋時代,古聖之學的傳承才有明顯的轉機。
  北宋「四子」開始講「理學」,開始講「道理」,才把道統傳下來,所以後來我們說「做人要講道理」。其中周敦頤被稱為傳聖人之道的學問「道學」的開山始祖,他的弟子「二程」程顥、程頤,以及二程的弟子張載,接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為宋明理學的代表性學者。
  延平四賢之首是來自福建將樂的楊時,楊時29歲那年前往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楊時學成要回福建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感慨地說:「吾道南矣。」
  楊時也向程顥之弟程頤學習,成語「程門立雪」的典故由來,就是楊時與游酢兩人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根據宋史《楊時傳》記載,兩人去見程頤求學,程頤剛好在休息小睡,兩人就等在門外,等到程頤醒來,門外積雪已深達一尺,「程門立雪」,成為求學心切和尊師重道的佳話,千古流傳,我讀高中時,鄰校臺灣新竹女中的校歌歌詞中,就有這個成語。
  楊時把道學傳到了福建,傳給羅從彥,再傳給李侗,李侗再給朱熹,四人就是所謂「延平四賢」。朱熹原信佛教,李侗勸他應該要先讀儒學,朱熹因此才能夠「逃禪歸儒」,後來發揮成為新儒學,融合儒、釋、道,包容與吸納,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影響,否則在宋代時期儒學和儒教發展就停了下來,中國也可能從此變成佛教國家。
  道南之傳,道東之傳
  大約360年前,1661年,明末鄭成功由福建經過金門到臺灣,除了部隊,也有大批閩地儒學家隨之來臺,上岸的部隊是把荷蘭人趕走,上岸的閩學家蓋書院,所以臺灣目前所流傳的文化,最主要由閩學而來,傳自朱子學。臺灣民間文化、祭拜種種,保留完整的朱子學,所以稱為「道東之傳」。
  我們的文化來自福建,福建文化來自中原河南,所以臺灣的客家人、閩南人都是中原人,也稱為「河洛」人。
  鄭成功帶來儒學,在臺生根發展。中日甲午戰爭後,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接收臺灣時在新竹、彰化等地受到臺灣人抵抗,其中「乙未戰爭」死亡三萬多人,最後終於平定後,日本人本來禁止臺灣人結社集會,但發現有些臺灣人聚會讀書是在讀儒家《四書》。
  看到臺灣人在讀孔子的《論語》,在讀朱子的書,日本人說他們日本人也在讀,日本人也很喜歡孔孟和理學,認為讀這些沒有關係,不會造反,所以允許臺灣人讀,可以在私墊教,有些臺灣人也成立詩社和讀書會藉此從事抗日。
  日本人統治臺灣的51年當中,四書五經在臺灣沒有中斷,在外來殖民統治下能夠持續傳承中華文化和儒家思想,後來臺灣成為全球華人延續和保存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是個幸運之地,臺灣住民中很多從福建移民過來,接續了重視理學的基礎,又沒有因戰亂或殖民中斷,道統在這個土地上傳承,成為一般人生活的思想根據和文化基礎,到了現在,兩岸之間共同推動朱子學和朱子文化的交流。
  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的社會生活的型態,包括祭典、祭祀、婚喪,基本上就是受朱子的影響,逐漸演變而來,所以我們稱為「臺灣朱子學」,跟日本的朱子學、韓國的朱子學內涵不一樣,也跟大陸的朱子學不完全一樣。
  「道東之傳」傳到臺灣的關鍵人物楊時,號「龜山先生」,世稱「楊龜山」。臺灣宜蘭有一個「仰山書院」,與楊龜山有直接關係。清代噶瑪蘭時期的委辦知府楊廷理,也很重視儒家理學,到任後興辦書院,當時在宜蘭看到龜山島,想到楊龜山先生乃閩學東傳之宗,而宜蘭外海中亦有小島因島形似龜名叫「龜山島」,所以有了靈感,將書院取名「仰山書院」,可見「仰山書院」是為了仰效楊龜山而命名。
  楊廷理在「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詩」中寫道:「龜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風仰宋賢;行媲四知敦矩範,道延一線合真傳。文章運會關今古,理學淵源孰後先?留語諸生勤努力,堂前定可兆三鱣。」
  臺灣宜蘭羅東高中校園內,也有個大樓名為「仰山樓」,宜蘭縣內有個基金會叫「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仰山」似乎成了宜蘭縣人所認同的專屬名詞,「仰山」這些名詞由來,都是宋朝大儒楊時的因緣,也可見宜蘭重視儒學文風。
  臺灣人喜愛讀書,也受福建泉州的影響,而泉州就是受朱熹文風的影響。泉州知名的晉江「石井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是朱熹的父親朱松擔任晉江安海鎮官時倡議興建,朱熹擔任漳州知府時也在此書院講學,朱熹的兒子朱在也做過泉州通判相當於副首長,三代都在此地停留,文風所及,泉州人的讀書風氣興盛,從泉州移民到臺灣的人很多,傳承讀書風氣。根據統計,科舉時代泉州人考取進士1000多人,臺灣地區考取進士19人,道東之傳所經的金門考取進士43人。
  朱子之歌連結兩岸同聲
  2014年10月臺灣光復節前夕,我所倡議成立的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與臺北市政府,在臺北中山堂舉辦「朱子之歌·道東之傳」音樂會。
  中山堂前身為日據臺北公會堂,也是1945年日本戰敗時,被國民政府選為接受日本投降儀式地點,在臺灣光復史有重要地位。在此舉辦以傳揚朱子為主旨的活動,有很大的意義。
  但是2013年籌辦申請於中山堂舉辦朱子音樂會時,頗費一番工夫。當時有部分人士提出疑問:朱子文化與臺灣光復有什麼關係?
  我透過在市府任職的兵役處長,也是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的董事朱亞虎退役少將,去會見臺北市立國樂團鍾耀光團長,我向團長說明活動的立意,團長頗為支持,但查了一下中山堂的演出預定表,2014年光復節之前,全年只剩臺灣光復節前夕10月24日有空檔,其他都排滿了。
  我表達在25日光復節前夕辦活動很有意義,希望爭取到這個檔期,局長建議我寫篇文章來說明朱子文化跟臺灣光復的關係,才能說服文化界和主管機關同意在此時間使用中山堂辦活動。
  在許多人的協助下,我撰寫了「朱子與台閩文化」文字說帖,在文章中,從延平郡王鄭成功來臺,說到日據和國民政府時代的的歷史:
  「鄭成功驅走荷蘭人,這一偉大史實,是中華民族為保衛國土而戰的壯烈史詩,具有崇高的反侵略的正義性。為了推廣儒家思想,鄭成功之子鄭經在陳永華的建議下,興建臺灣第一座孔子廟,即今日臺南孔廟,也是第一座官立的儒學學堂,人稱『全臺首學』。陳永華更在地方上設立學校,制定科舉考試辦法,規劃出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開創臺灣文教史上的新篇章。
  儒學在明鄭時期傳入臺灣,主導明鄭歷史的延平郡王鄭成功與晚明儒學有深厚的源淵。因此,明鄭時期的臺灣儒學,雖剛萌芽,卻是上承有明一代儒學,下啟清代臺灣儒學,而延平王鄭成功軍旅中的一批儒者,則是把中華傳統儒學和福建朱子學最早傳入臺灣的開拓者。
  臺灣儒學的另一來源是清康熙以及此後的理學家。他們在臺灣建造學校,開辦書院,把福建朱子學即閩學全面系統地傳入臺灣。台閩僅一衣帶水之隔,荷據時代臺灣之漢移民以閩人為主,明鄭之時自鄭成功以迄下屬亦多閩人。清代臺灣在1885年(光緒11年)建省之前,也一直是福建轄區。因此,閩學傳入臺灣乃順理成章之事。
  由於康熙皇帝是朱熹的崇拜者,清代成為臺灣儒學的重要發展期。康熙對朱子最為尊崇,天下士子莫不奉為準繩,一時朱子學大興,學者遍及全國。經過二百多年的墾殖,儒學已在臺灣的土壤裡生根,並開花結果。此期的思想主流是福建朱子學,程明道曾視其大弟子楊龜山歸閩為『道南之傳』,則朱子學入臺可稱為『道東之傳』。
  就思想的原創性言,臺灣儒學系出福建朱子學;但是就思想的歷史性、社會性、文化性而言·臺灣朱子學所浮現的問題,諸如與異文化(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邂逅,與民間信仰(如龍山寺文昌帝君的信仰)的遭遇,與移民社會的互動,都使臺灣朱子學展現奇異繽紛的多元色彩,並彰顯其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武裝抗日遭到日軍的殘酷鎮壓,於是儒生階層的抗日活動轉移到書院和詩社。日本人的壓迫歧視,促使臺灣人對固有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反而傾向於保存,以抵抗日本在政治上的殖民與文化上的同化主義,也因此日據時代傳統書院與詩社極盛一時,並由日據時代最重要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的夏季學校課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士人雖急於引介世界思潮,但仍未忘中華傳統文化,如課表中出現『孝』、『中國古代文明史』、『中國學術概論』等課程。甚至1925年,在文協舉行於臺北的文化講座中,主持人蔣渭水曾特意請王敏川講述一個多月的《論語》,以此與監聽演講的日本員警對抗。
  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正式對臺灣行使行政權後,明訂此日為『臺灣光復節』。距離1895年6月17日(也就是日治時期所謂的始政紀念日),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以後,臺灣淪為異族殖民地的時間長達51年。臺灣光復的意義滌雪1895年日人征臺的恥辱,解決了世界史意義的新興殖民帝國的統治,重新接上明末以來以黃宗羲、朱舜水、王船山、鄭成功等為代表的儒家抗爭中華傳統文化的譜系。
  1966年臺灣實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使得臺灣成為保存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地方。傳統中國人的美德,如:待人忠厚、處世和睦、樂天達觀等,在臺灣社會處處可見。傳統儒家價值理念,像空氣一般融入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民間社會的中道力量,是臺灣社會與文化的『鎮魂劑』。
  2014年時值臺灣光復69週年,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及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特地聯合舉辦『朱子與閩台文化交流音樂饗宴』,以彰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此舉既是慶祝臺灣光復的偉大歷史意義,又是加深兩岸人民心連心的創舉。」
  中山堂的音樂會相當成功,臺北市立國樂團及合唱團,以及福建省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協同共辦,由團長陳成凱率百人藝術團來臺演出,包含由南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蘭斯文率領的南平市政府領導團、由朱土申會長與朱美珍副會長率領的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代表團、朱杰人教授賢伉儷、世界朱氏聯合會朱耀群會長皆共襄盛舉,這是臺灣第一次用朱子歌曲讓兩岸的人聚在一起。
  中國新聞社詳細報導這場音樂會:「24日晚,在臺北市中山堂,一場獨一無二朱熹專場演唱會華麗上演,閩台兩地首次聲樂合併、琴瑟和絃、說唱合藝方式,端出數篇以朱熹作詞、後人作曲的朱熹音樂會。
  「唱出『朱子之歌』,令來客讚嘆耳目一新。當晚,中山堂的上、下樓層幾近滿座,近千名賓客屏氣凝神,靜享視聽盛宴。從膾炙人口的《朱子家訓》,至美輪美奐的《武夷棹歌》,到鬱不得志的《水調歌頭——題滄州》,首首朱熹詩賦譜寫的『歌詞』,灌注朱熹故鄉獨特曲藝品種、福建南平南詞說唱,再與臺北市樂團管弦打擊樂、合唱團高吭融合,似將人帶入穿越古今的時空隧道。」
  10月26日,來自閩北朱子故里南平演藝團100多人並到臺灣新竹,再舉辦一場「朱子之歌·兩岸同聲」音樂會,獲得新竹縣長邱鏡淳、新竹朱氏宗親,以及當地文化團體和學校師生千人熱烈參與,由新竹市立國樂團、新竹縣教師合唱團、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南平南詞藝術團等
  藝術團體聯合演繹,打造兩岸同聲的經典畫面,兩岸朱子文化的互動交
  流,在音樂演藝中持續並提升。

知识出处

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傳承、弘揚與創新》這部書,記錄的是我的朋友朱茂男先生從新竹中學求學時代至今,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尤其是他最近20年來在海峽兩岸推動朱氏宗親交流,並弘揚朱子學之紀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