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雁塔题名酬夙愿蓝田种玉缔良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59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回 雁塔题名酬夙愿蓝田种玉缔良缘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10
页码: 164-17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二十二回雁塔题名酬夙愿蓝田种玉缔良缘情况。
关键词: 游酢 进士 考生

内容

游酢回到了家里。母亲与堂哥游醇进到他的书房,游醇道:“定夫,吕家姑娘已经等你多年,婚事应当办了。” 游酢说道:“大哥,我明年还得去投考呢。” 游醇说:“过去你一再推脱,你父母和我都不反对,现在不能再由你了。结婚与投考两不误,结完婚再去投考。” 母亲讲道:“你哥说得没错,正合我意。我请八字先生帮你算过,说你呀命里出时得迟,要冲喜一下才能考中进士。不然,先订个婚。” 游酢听母亲也这么说,只好答应道:“可以,等投考完再结婚。” 游醇说:“这可是你自己答应的呦。” 游酢应道:“那好吧。” 游醇见游酢已经答应,很高兴,说:“明天,我就出去正式与对方商量确定这件事情。”说完与太老夫人满心欢喜地走出书房。
  游醇去正式回复对方。吕家听了,自然答应。
  几天后,姓张的媒人送来了庚帖,带回话来:对方很满意这一亲事,许给厚资嫁妆。母亲将庚帖与游酢的生辰八字请游复查看,游复说:“这一对真是天作之合,女命助夫益子呢。”母亲听了心里一发高兴。
  接着,纳彩、下聘。游酢的父母和游醇等亲人齐心帮忙,把这门亲事定下来。
  元丰五年正月。
  这一年春天脚步来得早,富垄村房前屋后的桃花开得格外浓艳,麻阳溪两岸,燕穿绿树,莺啼翠柳,翠竹盎然。
  游酢哪有心事在家里过年?大年初一,他的心中想着再进京投考的事情。因为去年冬,熊敦常、江淮和邵武的上官合、松溪的李规、建安的叶默、还有南平的黄裳等都约好初五到他家一起上路。初四的这天晚上,游酢准备好行李,早早就去睡了。
  第二天天亮,游酢起床,母亲已经将饭煮熟了,父亲也已经坐在门口。他草草吃了饭,在家等候同伴到来。大约到了巳时,熊敦常、江淮等先后到齐了,而且还多了十几人。游酢背上行李,告别父母亲,跟同伴出门上路赶往京城。
  一路上,同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大多是年轻人,所以说说笑笑。走了一天路途,晚上投宿客栈睡一宿。第二天,一个个又生龙活虎地上路了。
  到了江西的途中,他们在九江遇到了吉水皈仙人高文中;到了六安,他们又遇到了绍兴的沈兖、徐充、詹京、戚仪、蔡绘等人。
  在全国各地考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往京城的同时,朝廷召开了一次重大的会议。
  因为进士考试是选拔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朝廷的政治命运。自从隋朝开设科举考试以来,历代朝廷对三年一度的进士考试很重视,每一轮考试的年初就开始讨论考试安排。这年由太皇太后和皇帝赵煦主持,宰相以及礼部、吏部一同议论正副主考、出题、阅卷、发榜、唱榜等事宜,太皇太后见差不多了,说道:“大体如此。圣上以为如何?”赵煦听了,点头答道:“可以。”大家才陆续地散去。
  二月初,游酢等十几个人终于赶到京城。他们中不少在三年前来赶考过,大多人都有一点熟悉。城中客栈数百,有“荣升”、“高升”、“及第”、“三元”、“五魁”、“龙门”等名称。可是进京赶考的人多,许多的客栈已经住满了各地来的考生。他们都犯愁了,于是沿街胡乱地奔走。忽然,有人喊道:“游酢兄,你们刚刚来呀?”游酢闻声一看,不是别人而是余深,惊喜地奔过去,握着余深的手,问道:“贤弟,原来是你。什么时候到,在哪里下榻?”余深回答说:“前天才到。这街面上的客栈差不多住满了,我在‘吉利客栈’,离这有半里地,还有一些客房,诸位如果不嫌弃偏远些,就到我那儿委屈一下。”游酢点点头,向同伴招手道:“兄弟们,咱们终于找到落脚地方啦!”叶默听了,说:“快去看看。”大家听了,都喜出望外,大步流星地往前赶。见同伴都到了,游酢忙介绍说:“兄弟们,这是咱们同乡,福州的余君。”于是,大家互相认识、自我介绍了姓名等。游酢将所说的情况跟同伴讲了一遍,问道:“大家如果没有意见,就跟着走吧。”众人听了异口同声道:“太谢谢余君啦。”说完便跟着余深向‘吉利客栈’走去。到了客栈,又见了孙大廉、黄国才等。大家重逢,说不出的喜悦,拥抱、呼喊,客栈里热闹非凡。
  这年考试时间定在二月中旬,地点贡院。
  晚上,客栈里学子们激动得很,有不熟悉京城的考生问:“贡院在哪里?”有人答道:“就在太学的背后。”大多到过京城的人则互相询问对方温习功课的情况或者家里的事情,也有的议论起天下的形势。
  因为离考试还有好几天时间,第二天大家就在客栈继续温习,也有的练习做文章,有的上京城走动的。
  转眼到了考期。
  考前的晚上,有的说:“晚上早些睡觉,明天考试才有精神。”有的说:“明天要考试了,晚上还能够睡得着?”于是,有几人挑灯夜读。游酢说:“这么早,我们不如上街转转。”熊敦常应道:“好呀!”其他人都表示同意,出了客栈。
  在街上走动一个多时辰,大家觉得累了,回客栈休息,谈了一些闲话。黄裳觉得应该早点休息,说:“咱们睡觉吧。”众人钻进了被窝。
  第二天天一放亮,有的考生就去贡院等了。游酢和黄裳等人,吃饱了饭才不紧不慢来到贡院参加考试。
  贡院门前,万头攒动,远远看去像蚂蚁似的,人声鼎沸。这时,游酢才看见许多建安、建阳的同乡越来越多,约有两百余号,有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大家聚集在一起非常热闹,可是大考在即,谁也没有闲心说笑。贡院大门一打开,人群涌动起来,考生们列队按照名册的秩序排队进去。到了门口,看得见门的两边有朝廷的禁军手持刀枪昂首挺胸肃穆站立着,朝廷的差役对考生们一一进行了搜查,才进入门内,又有一批差役带着考生到各自的考棚里坐了下来。
  宋初除了进士、诸科、武举之外,又有制科、童子举等。神宗时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进士。凡考进士,试诗赋、论各一,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如此之繁多的科目内容,所以身体素质差的考生昏倒在考棚里是常见的事。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不过,天下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的出路就全在此,因此考生到了这里,无不努力一搏。
  天下起小雨,天气变得清凉。考生们在考完了诗赋,接着考策论。
  皇帝赵顼因为正在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所以此次考的策论殿试题目为“问礼法”: “问:礼所以辨上下,法所以定民志,三王之时,制度大备,朝聘、乡射、燕享、祭祀、冠婚之义,隆杀文质高下广狭多少之数,至于尺寸铢黍,一有宜称。
  贵不以逼,贱不敢逾,所以别嫌明威,释回增美,制治于未乱,止邪于未形,上自朝廷,下逮闾里,恭敬樽节,欢欣交通,人用不遇,国以无事。降及后世,陵夷衰微,秦汉以来无足称者。庶人处侯宅,诸侯乘牛车,贫以不足而废礼,富以有余而晋上,宫室之度,器服之用,冠婚之义,率皆纷乱苟简,无复防范,先王之迹因以熄焉。《传》曰:‘礼虽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而后之学者,多以谓非圣人莫能制作。呜呼!道之不行也久矣,斯文之不作也亦已久矣。抑将恣其废而莫之救欤,将因今之才而起之?” 熙宁五年以来,朝野上下对王安石变法争议颇激烈,产生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新党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旧党的两派斗争。当时,因为出题官当中新、旧两派都有人,正是从这个背景来出题的,这样把朝廷的争议大政治议题推到了考生面前。这道题目问的“礼法”这个问题,实际是要考考生们如何认识这一对辩证的关系,考查考生们的政治思想、眼光和胸中的治国韬略。朝廷为了平衡新旧两派的关系,出题和改题官两方面的各有代表。而改题官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命运,如果考生的答卷偏向明显,倾向变法则保守派不同意,倾向保守则变法派不同意,都难以被改卷官和皇帝入选。这一点奥秘考生是不了解的,其实这才是能够不能够中进士的要害所在。所以,考生大都才学满腹,但是能不能中进士,实际上跟政治思想水平、符合不符合改卷官口味有很大的关系。
  面对试题,游酢有一点发慌:自己已经而立之年了,如果这一回再考不上,又不知道要苦读多少年书,熬去多少的心血啊。三年前,堂兄游醇中了进士,满村的人都夸奖,自己也为他高兴。三年前那次参加考试,自己以为才学不错,文章也做得漂亮,结果自己未中,而堂兄反而中了。考后与堂兄交谈,才知道自己不中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政治见解太偏激。因此,他这次学聪明了,在议论礼法的策论中,来个不偏不倚的立场和态度。
  接下来两天,考“帖”和“墨义”。
  考试终于结束了,考生一个个像出了笼的鸟儿,有的不管考试成绩如何,显得无比的轻松起来,有的担心考不好,郁郁不乐。他们继续住在京城,等待着朝廷发榜,家庭富裕的上酒家吃喝,家庭不宽裕的只躲在客栈里依旧粗菜淡饭地度日,个别实在穷的只好一分钱掰作两分钱使,半讥半饱的。游酢、黄裳、叶默、江淮等这一群人家庭生活差不多,也在穷人子弟之内,考完的那天晚上,大家凑了些钱上酒馆搓了一顿,接下来的每天生活上只是能够充饱肚子而已。
  好不容易挨到了发榜的那一天。凡是参加这次考试的上万名举子都赶来太和殿前广场看榜。那榜是用黄纸裱制成的,因此叫“金榜”。古人讲的金榜题名,亦即考中进士的功名。
  不知谁喊了一声:“哇,黄裳中了状元!”因为,黄裳是福建南平人,于是福建去的举子都蜂拥过去,看了榜果然是真的,大声欢呼,雀跃。游酢也万分激动,抱着黄裳在广场旋转,表示祝贺。接着,大家都去找榜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忽然,又有人喊:“定夫兄,你的名字在这里呢。” 游酢走过去一看,那上面真的是自己的名字。因为一甲是前三名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是从第四名到八十多名,游酢是二甲的,意味着安排到地方当官是有希望的,所以大家也向游酢表示祝贺。这次朝廷共取四百四十五名进士。同乡们一一找过去,福建竟有七十二名进士,约占全国名额六分之一强,其中建安有二十七名,占福建考中的进士三分之一。
  大家兴奋不已,共议凡是福建的同乡不论中与未中,全由中者合伙到大酒家请客。但是,没有考中的举子觉得没有面子都走了,只剩下考中的一起去了酒家。
  可是,大家心里都无法真正开怀——因为他们还得面临一场殿试。
  却说自从隋朝开设科考以来,朝廷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宋朝不但继续进行以这种方式选拔人才,为朝廷官员之正途,而且录取进士名额一轮比一轮多,每三年就增加几十名,到了神宗时,每轮考试录取达到了两三百名。北宋以来录取的进士,按照成绩高低分甲、乙、丙、丁、戊五等,称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甲、乙、丙三种俗称为“前三甲”;朝廷对考中的进士分三大类:第一至第三名授予“进士及第”,第四名起(二至四甲)的授予“进士出身”,第五甲的授予“同进士出身”。然而,天下的州县不变,官员有定额,所以考中前三甲的进士可以留下来进行一次礼部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其余的回家等待补缺。参加考试成绩高的才可以安排当官,有的留在朝廷当翰林院编修,有的分配到地方当知县等;成绩不高,那就回家闲居,等待补缺。通常官员很少空缺,有一空缺上百人争着要,所以补缺得朝廷中有亲友或者花费一笔很大钱财。一般家境贫穷的人,考中了进士,过不了殿试的关,朝中无亲无故又没钱,一辈子轮不到补缺,只能自谋出路去当个幕僚或者地方的教谕等。还有,由于中国自古是个礼仪之邦,向来重视道德和礼节,如果朝廷和官府查出考中者在道德和礼节有问题的,取消考试成绩和录用的资格。所以,考中者只有朝廷派人将捷报送到家才算真正实现愿望。这一年的考试录取了四百四十五名进士,要争个官员当更不容易,只有二百六十名之前的进士才能够留下来参加礼部选拔考试,考完大家都回家去等待。
  天下官员与士子无不想亲眼看一眼新状元的文章到底怎么写的,“状元卷”一时就成了天下读书人急于一睹为快的事情和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这除了阅卷官,只有黄裳自己最清楚。福建去的同乡,便争着向黄裳询问讨要文章一读。黄裳是个忠厚又爽快的人,便将底稿让同乡抄了一篇去。
  其文章洋洋万言,全文共分四大段,第一段云:“臣闻致道则求诸人,以人者善之所在也。及其行道也,不可以求人。唯人求道。置法则从诸人,以人者情之所在也,及其行法也,不可以从人,唯人从法。圣人之为天下,合众善以为道,合群情以为法。其为教也,则宜民下无异习,其为政也,则宜臣下无异说。若夫蠡管之见,涓埃之善,奚足以致哉!圣人以为物态有新,故民情有好异,俗有盛衰,时有彼此,事有变常,道有升降,法有损益。以道应时,以法制俗,当与万物之理相得于无穷,则夫善之所在,未可以废也;当与万物之变相适于无常,则夫情之所在,未可以废也。陛下所以三岁一招,旁集天下之士,亲降圣问,而使一介草莱类,得发其涓埃之情,以助泰山之崇高,沧溟之深远。如臣之愚,何足以与此!”大家读到这里不免再三道:“钦佩、钦佩!”第二段一个“然而”转折进入论及“不以我累道,不以物累我……”第三段开头“臣谓有成与亏者,法也;无成与亏者,道也。”承上启下,第四段紧接着以“臣闻有其德而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为其无行礼乐之权也;有其位而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为其无立礼乐之道也。而今陛下尊为天子有其权矣,德为圣人,有其道矣,何惮而不为!……” 黄裳的这篇文章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层层递进,鞭辟入里,议论深刻,措辞精当,文采飞扬,全文开合自如,首尾一贯。文章中既赞同变法,又认为要有所因袭,不偏不倚,所以深得两方面改卷官的认同和一致通过。大家读完全文,心里对黄裳更加敬佩不已。
  四月朝廷举行廷试,黄裳因为中了状元,他和榜眼、探花三人被皇上亲自召去接见。之后,黄裳在京城游了三天街。
  廷试后,大多的进士家境贫寒,无法在京城多待。这一回,游酢不敢在京城逗留,考完便与众多的同乡匆匆地赶回家。
  三千余里的回乡路上,福建同乡的七十二名进士像一支凯旋之师,像一股浩浩荡荡的急流,从开封南下。他们的名字,震撼了华夏大地;他们的脚步,传递着胜利的喜悦;他们的欢笑,感染了沿途的生灵。豫皖曲折,千里江淮相送依依;浙赣逶迤,万重峰峦回眸茫茫。当他们站在闽赣交界的山巅时候,抬眼四顾,江南天空显得有史以来没有的辽阔和蔚蓝,山在起舞,水在欢笑,所有的杜鹃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所有的鸟儿都飞向他们,为他们祝贺,为他们引路…… 回到家时,游酢才知道朝廷早已派人送来喜报,父母见他回来高兴得不得了,乡亲们也纷纷前来祝贺。
  家里开始忙着张罗婚礼的事情。
  消息传出,有钱的亲朋主动上门送钱,县里的乡绅、财主纷纷登门拜访并且送礼表示心意。真是:昔时落魄无人问,今日荣华举目亲。游酢心中明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象,表面上笑着迎来送往,忙着应酬,决定宁可婚礼从简,对外人送来的钱财礼物一概婉言相辞。
  到了七月初,游酢举办婚礼。因为家里经济不富裕,他只是请本村的乡亲和亲戚以及几个要好的朋友热闹一场。叶祖洽、上官均、杨时、黄裳等人均已授官职,他们在任上接到请帖,都寄贺礼来祝贺。
  婚前的一天,理事先生一看女方回的帖少了太公和小舅子两份,忙跟游潜商量道:“明天要准备两份布和红包,太公和小舅子都会送新娘来。太公送嫁,可见对方很重视这个新娘,你或者定夫亲自去接。”游潜应道:“好!”晚上,游潜跟游酢说:“明天太公亲自来我去接,你在家招呼客人。” 第二天上午辰牌,迎新娘的轿来了,鼓乐喧天,唢呐声声,鞭炮齐鸣。人们开始争着来看新娘和嫁妆。新娘出轿了,由于戴着红头巾,人们只是看到一个身材;还有一个丫鬟,年龄还小,却长得水灵。
  新娘进了大门,上到客厅,主持婚事的礼生喊游酢前来拜堂。拜完堂,新娘便被一位族中多子的中年妇女扶着进了洞房。人们争着上客厅看新娘的嫁妆。嫁妆是烛台一对,木箱两只,衣服六套,被套、蚊帐、镜台、锡酒壶、茶壶、马桶各一件,火笼两只,还有镯子等,丰厚的嫁妆令围观的亲戚朋友和乡亲啧啧称道。
  接着,游潜亲自带人去接太公和舅子。游酢忙着招呼客人。
  过了半个多时辰,屋外鞭炮响起,游酢慌忙跑去迎接太公和舅子。这时,游潜已经陪着太公和舅子跨进大门,游酢没空看清来人便上前鞠躬行礼,说道:“太公好,小舅好。”那太公说道:“免礼。我们老熟悉了。”游酢听了抬眼认真一看,大吃一惊,眼前的太公不就是老猎人吗?太公说:“没想到吧?我们有缘啊!”小舅子问道:“爷爷,你们认识?”太公回答说:“岂止认识,以后跟你说吧。”在场的人听了都莫名其妙,游潜客气地说:“太公和舅子请上客厅喝茶。” 太公和舅子一登上客厅,就有人端茶、请坐,这时理事先生喊道:“定夫,来一下。”游酢便说:“太公和舅子你们慢坐。”跑进账房去了。
  于是,宗亲们开始忙着张罗宴席。
  中午,亲戚朋友就边聊天边等着吃。洞房里,游酢的外婆、舅母和堂妹游氏等陪着新娘吕氏和丫鬟用餐。
  午餐后,外地来的亲戚朋友几乎都回去了;客人们走后,因为族亲和村中人中午帮忙端菜等没吃饭,有的还得继续帮忙做事,所以傍晚又有几桌人,大家留下吃喝也顺便凑凑热闹。
  晚间,客去人散,游酢向洞房走去。门口站着个丫鬟,鞠躬问候道:“老爷好!”游酢问了姓名、年龄,才知道丫鬟叫秋香,八岁。
  洞房里花烛辉映,吕氏默默地坐在床沿等待新郎进来。游酢看见了盖着红头巾、中等身材的新娘,走到小桌边拿起秤杆,迈着小步走到新娘身边,用秤杆轻轻地揭起红头巾,但见新娘虽然无沉鱼落雁之美,却也容貌端庄,瓜子脸,丹风眼,柳叶眉,脸庞红润,两颊有一对小酒窝,满面春风。新娘吕氏喊了一声“老爷。”游酢似乎想到什么,问道“夫人,你——好像在哪儿见过。”顿时,吕氏脸红了,羞答答地回答:“是吗?”游酢应道:“真的。”吕氏才说道:“那个红菇呢?”游酢恍然大悟,惊讶地说道:“奇了,是你。那菇,我煮来吃了还真甜呢。”吕氏点点头,小声地答道:“我喝了你的茶,你吃了我采的菇,这就叫缘分。”游酢听了哈哈大笑,吕氏用手指比一下门边,说:“嘘,小声些。”游酢终于冷静下来,把秤杆放回小桌上。
  新娘喊道:“秋香,你来拜见老爷。” “是!”秋香进来,低声说道:“拜见老爷。”吕氏道:“好了,你下去睡觉吧。”秋香回答说:“谢谢夫人。”退了下去。从此,老爷、夫人的称呼叫开了,游酢的母亲也成了老夫人。
  这一夜,真是:互谈奇缘,百年夫妻由此始;同心相爱,千秋佳话贻世间。
  吕氏第二晨起便上锅台烧水泡茶、做饭,爷爷、奶奶、公爹和婆婆起床后,她一一地敬上一杯茶,早饭后同堂的妯娌、叔伯都来串门贺喜,她又敬了一轮茶。家人见她性格温和,如此知情通礼,无不喜欢。
  结完婚,游酢心里只是盼着朝廷任用的消息。
  一天夜间,游酢跟吕氏谈起她爷爷的事情,问道:“你爷爷他说自己不识字。”吕氏抿着嘴笑道:“他可是举人出身。”游酢听了,吃惊地叫道:“天哪!我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吕氏又笑道:“难怪我爷爷说你厚道,你真是憨得可爱。”游酢才想到:这就是真人不露相。他又问道:“你爷爷怎么会去打猎?”吕氏答道:“他老了别无所求,喜欢走山林。其实,他上山打的猎物不多,也从来没有卖过,草药倒是采得很多。”游酢叹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吕氏说:“所以,我爷爷夸奖你善良,为人正派。”游酢问道:“那是他叫你嫁给我喽。”吕氏不说话了。游酢回忆起老猎人提起过有个孙女的事情,于是叹道:“姻缘真是奇妙啊!” 一日,忽然收到了程颐先生的来信,知道了他兄弟俩创办“鸣皋书院”和李端伯、刘质夫两人先后以师礼拜见的事情。原来,程氏兄弟举家迁回洛阳,因为赋闲而不断有年轻人前来求学,经过商量决定再办书院,他们看中文彦博在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的庄园。恰巧,元丰五年这年文彦博以太尉的职务判河南府,五月程颐给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写了《上文潞公求龙门庵地小简》书,“我私下看上您的旧址……我虽然不是很有才,凭此讲学授徒也能够为龙门山传扬于后代使之增添胜迹,成为您传扬世上的美事。可不可以,等候您的命令。”文彦博很快回信,答复道:“先生你们兄弟很有文化修养并且已经步入仕途,道德和声望受到海内外尊敬,著书立说,名重天下。跟从你们的弟子很多……我在南鸣皋镇有小庄一址,粮田十顷,恭谨地奉给你们建造学校,以此作为你们著书讲道的场所。不仅当作培育后学的场所,也作为当代传播文化的美事。这块地没有办法论价钱,以这封书简为凭据。”文彦博不但批准了请求,而且将“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赠给鸣皋书院。程氏兄弟得到文彦博的支持,立即着手兴办了学校,校名为“鸣皋书院”。于是,程氏兄弟寄信告诉游酢。
  游酢读了信,无比欣喜,心想立即前往书院一趟,可是又牵挂着朝廷任命去向的消息,继续等待一段,等事情有了着落再前去看个究竟。他将这一件事情写信告诉了杨时。
  一天,游酢听到同县同科的进士熊敦常已经补为永丰县知县,而江淮却暂时还空缺,只能在家闲居,等待今后继续努力去礼部再考试。他不免想:自己怎么没有消息呢? 雪后的一天,大约到了晌午时分,忽然一骑枣色的马飞奔到门前。游潜夫妇警觉起来,忙进屋叫游酢:“定夫,快起来,朝廷有人来啦!”游酢本来半睡未睡的,听到这一喊,忽地一个鲤鱼打挺从床跳下来,奔出门去。他出门一看,只见一个身着朝服的差役上前问道:“这里可是游酢大人的府上?”游潜夫妇见是真的,喜出望外,游潜答道:“是。”游酢上前拱手应道:“在下正是。”那钦差立刻取出圣旨,大声说道:“游酢接旨——”游酢因为太兴奋,连忙扑通一声跪下、伏地,本以为朝廷会安排他到偏远地方任知县,没有想到钦差却念道“着游酢为萧山县尉”,他的心不由地转而变喜,毕竟自己终于有了去处,而且离家乡又近。听完圣旨,他连呼三遍“吾皇万岁、万万岁!”方才起身。
  游酢一家人忙招呼差役休息、喝茶,那差役喝了几口茶,便起身告辞。游酢和父母一再相留,那差役说一声:“游大人,不用客气,日后多的是机会呢。谢谢啦!”他头也不回,径直跨出门,飞身上马扬长而去了。
  送走了差役,一家人回到屋里细看了圣旨,父母知道朝廷给他安排了一个萧山县尉之职。邻居的乡亲们闻讯,也走过来看个热闹。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很快传遍了整个乡村,乡亲们陆续前来祝贺。欲知此去萧山如何,请看后文。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游醇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