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被抬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06
颗粒名称: 一、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被抬高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505-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思想的理论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也愈来愈被尊崇。朱熹被抬入孔庙,道学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
关键词: 朱熹思想 历史 地位

内容

历史往往是捉弄人的。谁知这个被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尊为大贤的朱熹和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朱熹的思想,却在他在世时,连遭厄运:不仅屡被排斥,死后葬礼还遭朝廷约束、监视。朱熹被称为伪师,学生被称为伪徒,其罪状为“妄谈时人短长”和“缪议时政得失”,被视为具有不同政见的思想家,与当权者对立;而且他的道学学说,被目为伪学。“科举取士,稍涉经训者,悉见排黜;文章议论,根于理义者,并行除毁。《六经》、《语》、《孟》,悉为世之大禁。”①道学家被诬为“逆党”,即所谓叛逆之党。诏立《伪学逆党籍》,株连所及,有记载的便有五十九人②,更谈不上被推崇了。他提出的一些改革弊政的主张和措施,尽管很难实行,但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朱熹思想的理论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也愈来愈被尊崇。朱熹被抬入孔庙,道学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朱熹有这样一句话:“非徒有望于今日,而又将有望于后来也。”③这句话若从这个意义说,倒是应验了。
  南宋晚期自理宗赵昀始,逐渐体认到道学“有补于治道”④,“历万世而无弊”①,有益于治,作为为政的良规,得以改封为徽国公,“用邹兖例也”②,即按祭祀孟子的礼仪来祭祀朱熹。度宗赵禥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赐文公阙里于婺源”③。就有把朱熹抬高到与孔子相当地位的味道。
  元王朝建立了一个南北统一的国家,原来流传于东南半壁的“道学”,在北方也得以流传。元朝采取了“治天下必用儒术”的建议,企图假孔孟之道来加强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尊孔子,建孔庙,收到了“武术”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赐祭田五十大顷,随之朱熹也得到重视。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复科举,便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熹道学的地位渐次确立。惠宗妥懽帖睦尔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下诏兴建朱熹祠庙,“诏立徽国文公之庙”④。此后,朱熹的文庙,受历代统治者的朝拜。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诏命朱熹五世孙朱勋,回婺源管理朱熹祠庙。惠宗认为,朱熹“圣贤之蕴,载诸经义,理实明于先。……爱君忧国,负其经济之长,正学久达于中原,涣号申行于仁庙”⑤。于是在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改封朱熹为“齐国公”⑥。子荣父贵,惠宗以朱熹父亲朱松官职太低,追谥朱松为“献靖公”,又改封为“粤国公”⑦。随着朱熹地位的抬高,祖宗也显荣耀。
  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推崇朱学。登极的第二年(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便诏天下立学,遂命礼部传谕,立石于学,刊定条约十二款,头款规定:“一、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今后务须颁降《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历代诰律典制等等书;课令生徒讲解,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①科举,以朱熹等宋儒传注为宗,规定《四书五经》、《性理》、《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名臣奏议》等为读书和考试的范围,如有超越或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的一律不取。朱学的正统地位,屹然无可动摇。
  明代在尊孔的同时,也崇朱。兵科给事中戴铣曾说:“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载于《论语》、《孝经》诸书,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熹注释群经及《语》、《孟》、《学》、《庸》子史等书,而后孔子之道既明,而晦者复大昭于世。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②以孔子和朱熹相似。明汪仲鲁称颂朱熹:“祖述宪章,启迪后贤,以立天地之心,以植生民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③明彭勋也称颂“其道学之高明,如星斗丽乎天”④。戴铣以朱熹与孔子相似,潘璜便以朱熹为孔子。⑤对朱熹溢美之辞,无以复加。
  明政府下令天下学宫,祭祀朱熹。“厥今天下学宫,奉先生为通祀。”①还颁赐祭朱制度,规定与孔子一样,每年春秋祭祀二次,并赐给祭田,拨款修葺、扩建朱墓、朱祠、家庙和书院等。明代统治阶级认为,“重朱子所以重孔子”②,因此,朱熹的后裔应与孔子后裔一样,“量授一官,世袭奉祀”③。从明代开始,把崇朱的范围扩大到朱熹的后代,明代宗朱祁钰在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诏令朱熹后裔可世袭爵禄。“景泰六年,诏录朱子后,于是居闽者曰梴,为翰林五经博士,居婺源者曰楙,为国子生。历余杭永年丞楙弟桢,由县学生贡入太学,以先贤后乞奉祠,受本县训导,稳子〓授七品散官掌祠事。”④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科臣戴铣、汪元锡,御史王完先后奏请,完疏以为朱子继孔子者也。重朱子所以重孔子。孔子嫡长之裔随宋南迁居浙之衢州,后徙居曲阜者,皆其支庶,累朝录荫,惟曲阜子孙世袭公爵,而衢不与,盖阙里为重故也。今朱氏婺源与孔氏曲阜,闽之建安与浙之衢州事体同符。朱氏在建安者恩典已隆,婺源子孙乞照孔氏阙里义例,保其贤而嫡长一人,量授博士等官,以掌祠事。于是知府张芹奏保朱墅为文公十一代嫡派孙,次子埜后居婺源者量授荫录,主奉祀事。”⑤以婺源比曲阜,以建安比浙江衢州(南府),婺源的朱熹后裔照孔子阙里义例,由嫡长子一人量授博士官,主奉祀事。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诏令:从朱熹十一世孙朱墅开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俾世荫录勿绝。”⑥嘉靖十五年(公元1531年)诏令“朱子父从祀启圣祠”①。明朝末年,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下诏令:“先儒朱子称先贤,位汉唐诸儒上。”②于是,编《婺源县志》时,一变元人修《宋史》体列,把朱熹从《列传》升为《世家》,与王者并列。
  满清贵族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清圣祖玄烨利用传统孔孟之道,给孔子挂上“万世师表”的匾额,并命大学士熊锡履、李光地等编《朱子全书》,并于“康熙五十二年岁在癸巳夏六月敬书”《序》。《序》曰:“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释《大学》则有次弟,由致知而平天下,自明德而止于至善,无不开发后人,而教来者也。……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③朱熹继不传之学,而集其成。“观此则孔孟之后,可谓有益于斯文,厥功伟矣。”④玄烨直把朱熹喻孔子,以为即使有圣人复起,也不能超过朱熹了。玄烨还要大臣们议论如何崇朱的问题,他说:“朕既深知之而不言其谁,言之于朱子,宜如何表章崇奉,尔等即与九卿会同具议以闻,钦此。”⑤在玄烨的倡导下,崇朱愈演愈烈。“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⑥。“婺源之有朱子,犹邹之有孟子,继曲阜之有孔子也。”⑦因而要各地祭祀朱熹他们认为“宗孔子者,不得不宗朱子”⑧,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谕旨,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庑先贤之列移至大成殿“十哲之次”,配享先圣,以昭清朝表彰先贤之至意。朱熹文庙每年春秋二次举行祭典。朱熹地位被抬高了。
  在近代,曾国藩“以朱子之书为日课”①,并“穷极于儒门程朱性道之学”,②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和《近思录》奉为“二师”。李鸿章在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特地为《婺源县志》作《序》,以为朱熹“道德文章,照耀千古”③。尽管朱熹曾预言“将有望于后来”,但被抬到这样高的地位,恐怕也出于他的预料之外。

附注

①《朱子年谱》卷四下引《行状》。另见《道学崇黜》,《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 ②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六。 ③《戊申封事》,《文集》卷十一。 ④《理宗宝庆三年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制》,《婺源县志》卷六十四。 ①《理宗绍定三年九月改追封徽国公制》,《婺源县志》卷六十四。另见《晦庵先生改封徽国公制词》,《道命录》卷十。 ②《道学崇黜》,《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按:《道学崇黜》载为绍定二年,则为三年之误。孟子邹国人,属山东邹县,旧属兖州府,用邹兖例,便是按祭祀孟子礼仪来祭祀朱熹。 ③《朱子世家》,《婺源县志》卷十八(光绪本,重修《婺源县志》为卷二十)。 ④同上。 ⑤《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二月改封齐国公》,《婺源县志》卷六十四。 ⑥同上。 ⑦《流寓》,《建阳县志》卷十二。 ①《松下杂纱》卷下(涵芬楼秘籍本)。 ②明戴铣:《优崇儒先祠嗣疏》,《婺源县志》卷六十四。 ③明汪仲鲁:《重修文公家庙记》,《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④明彭勋:《重创婺源朱文公祠记》,《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⑤明潘璜:《重建文公庙记》,《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①明王祎:《重建文公家庙记》,《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②《朱子世家》,《婺源县志》卷十八。 ③明戴铣:《优崇儒先祠嗣疏》,《婺源县志》卷六十四。 ④戴铣:《优崇儒先祠嗣疏》,《婺源县志》卷六十四。另《明史》记载:“景泰六年,授先儒朱熹裔孙梴。”(《职官》二,《明史》卷七十三) ⑤《朱子世家》,《婺源县志》卷十八。 ⑥《朱子世家》,《婺源县志》卷十八。另《明史》记载:“嘉靖二年又授墅为博士,主婺源庙祀。”(《职官》二,《明史》卷七十三。另《世宗纪》,《明史》卷十七) ①《朱子世家》,《婺源县志》卷十八。 ②同上。 ③《朱子全书·序》。 ④《清康熙壬辰年(康熙五十一年)升祀朱子奏议》,《婺源县志》卷六十四。 ⑤同上。 ⑥清朱廷梅:《重修文公庙暨建韦斋祠记》,《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⑦清赵宏恩:《重修文公祀记》,《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⑧清张绶:《重建三贤祠碑记》,《婺源县志》卷六十七。 ①《曾国藩年谱》见《曾文正公全集》。 ②《曾文正公全集·序》。 ③《光绪壬午县志序》,《婺源县志》卷一。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