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内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99
颗粒名称: 二、教育内容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486-4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虽以儒家经典为教本,但不迷信传统说法,这是宋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继续。
关键词: 教育 思想 内容

内容

朱熹按照人的年龄、心理以及理解能力,主张设小学和大学两类学校,他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②根据这两类不同的学校,而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一)小学
  朱熹认为,从八岁到十五岁,为读小学时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③这段话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受教育的范围,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子弟,皆入小学,似为普及教育。所谓庶人,是指无爵秩者,即没有爵位和奉禄的人。《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国语·周语上》:“庶人工商,各守其业。”均指无官爵的平民为庶人。但也有称官府的吏役为庶人。《仪礼·丧服》:“庶人为国君。”疏:“庶人谓府史、胥徒。”古代庶人也有做官的。宋时,庶人一般指不当官的人,其中各阶层的人均有。
  二是教育内容:“小子入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也。”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是指对于伦理道德规范的践行。譬如:“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②教儿童按照忠、孝、悌、信等道德规矩去做。但这只是大概,“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③由于小儿只是学怎样去做,而不明白其中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在教儿童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时,也要特别谨慎,以免染上恶习。《语类》载:“圣人教小儿洒扫、应对,件件要谨,某外家子侄未论其贤否如何,一出来便齐整,缘是他家长上元初教诲得如此。”④只有从小很好教其洒扫、应对,大了便不会养成坏习惯。“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洒扫、应对之类,皆有所习。故长大则易语,今人自小即教作对,稍大即教作虚诞之文,皆坏其性质。”⑤要从小打下好的基础。
  至于礼、乐、射、御、书、数,则是所谓六艺。这里既有国家所用的礼乐,也包括实用的知识技能。“古人便都从小学中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学了,及至长大,也更不大段学,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⑥
  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①这些都是属于“酬酢讲量之事也”②。同时,朱熹也注意儿童教育内容的多样化,譬如,除洒扫、应对,入孝出悌之外,如果“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③,也是可以的。又譬如,根据儿童特点,“授书莫限长短,但文理断处便住,若文势未断者,虽多授数行亦不妨。”④“教小儿读《诗》:不可破章”⑤。还要根据男女的区别,对女孩子需要教“如曹大家《女戒》,温公《家范》亦好”。⑥朱熹是非常重视小学教育的。他认为,小学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的教育,而且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大学教育既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小学教育内容的深化。从其继续来看,他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⑦“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⑧从教育内容的深化来看,假如小学是教其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则“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⑨。“问:‘大学与小学不是截然为二,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以尽其事否?’曰:‘只是一个事。小学是学事亲、学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⑩这便是对事的体认的深化。
  小学是打坯模的阶段,教育是很重要的。朱熹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但未有圣贤许多知见,及其长也,令入大学,使之格物致知,长许多知见。”①小学打下一个“圣贤”的坯模,大学要在这上面加工,增长一些“知见”就可以了;反之,小学坯模打不好,由大学填补,那就很难了。
  (二)大学
  朱熹认为,十五以后,为读大学时期。“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②这话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受教育的范围。如果说,小学还能“至于庶人之子弟”的话,那么,大学只限于“与凡民之俊秀”了。所以,真正“民之俊秀”,入大学是很难的。这样,大学教育的面,就比小学狭隘了。
  另是大学的教育内容,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③穷理、修身、正心,这是内事,是讲自身的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事,即是治人。可见,小学、大学的教育内容有区别。“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悌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既到而一进,固不可;未到而求进,亦不可。”④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因此,小学教育不能代替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也不能取代小学教育。
  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出发的。当时人才日衰、风俗日敝,需要恢复三代的圣人教育。他说:“盖周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其德六:曰智、仁、圣、义、中、和;其行六:曰孝、友、睦、姻、任、恤;其艺六:曰礼、乐、射、御、书、数。是于学者日用起居食饮之间,……其德业者,又皆交相为用而无所偏废,此先王之世,所以人材众多,风俗美盛,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①由于后来圣学不传,风俗败坏,“而不得以入于圣贤之域,于是时也。异端杂学之士,阿世徇俗之流,又或其甚乖妄之说而乘之。”②根据这种情况,朱熹认为:“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③就是说,恢复圣人之学是可能的。
  大学的穷理、正心、修身、齐家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为国家尽其力的、有用的知识分子。“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④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有才学之士,而为国家服务。
  (三)教本
  学校教什么课本,这也是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说:“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经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①即以传统的儒家经典为教本。古代老师以《六经》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本,后世亦应这样。除《六经》以外,还可以看一点历史。“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②如果“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③。心中光立个权衡的根本,则去看史。
  以儒家《六经》为主要教本,则并无新的内容。然朱熹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却有自己独到之见。如以通幽明之故的《易》来说,“《易》之作,本只是为卜筮。……即此是《易》之用,人人皆决于此,便是圣人家至户到以教之也。”④《易》既为卜筮而作,便否定了《易》具有神圣不可违背的经书的性质。古人很淳朴,蠢然不晓得义理,因此而有《易》之作,后人明义理,事事理会得,便不卜以决疑,而是断以义理了。⑤这种动摇《易》的为经的言论,遭到当时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如《易》,某便说道,圣人只是为卜筮而作,不解有许多说话。但是,此说难向人道,人不肯信。向来诸公力来与某辨,某煞费气力,与他分析。而今思之,只好不说。只做放那里,信也得,不信也得,无许多气力分疏。……孔子当时教人,只说《诗》、《书》执礼,只说‘学《诗》乎’,……元不曾教人去读《易》。”⑥这种与世不同的见解,在当时是难得的。
  对于《诗》,朱熹突破了传统的《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说法。认为“不是一部《诗》皆思无邪”。①那就是说,有不“思无邪”的篇章在。譬如“圣人言郑声淫者。盖郑人之诗,多是言当时风俗男女淫奔,故有此等语。……诗辞多是出于当时乡谈鄙俚之语,杂而为之。”②既是男女淫奔和乡谈鄙俚,岂能“思无邪”!至于孔子删《诗》,朱熹持怀疑态度。他说:“那曾见过得圣人执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传上说去。”③以孔子删《诗》为传说,并不可靠。如果以郑、卫之《诗》,都是“鄙俚之言”,“男女淫奔相诱之语”,则《诗》为经书的地位也就产生疑问了。
  关于《春秋》,朱熹认为“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④。朱熹说:“想孔子当时,只是要备二三百年之事,故取史文写在这里,何尝云某事用某法?某事用某例邪?”⑤孔子当时是想写二三百年的历史,并没有寓褒贬于其中。如果“要去一字两字上讨意思,甚至以日月爵氏名字上皆寓褒贬”⑥,便是穿凿附会了。“或有解《春秋》者,专以日月为褒贬,书时月则以为贬,书日则以为褒,穿凿得全无义理。”⑦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礼》,朱熹说:“礼学多不可考,盖其为书不全,考来考去,考得更没下梢。故学礼者多迂阔。……其他礼制皆然,大抵存于今者,只是个题目在尔。”⑧又说:“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①这就是说《礼》书已经散失不全,已不可考,同时,古礼繁缛,与情文不合,因此,很难行古礼。“古礼于今实难行,尝谓后世有大圣人者作,与他整理一番,令人苏醒,必不一一尽如古人之繁,但放古之大意。”②甚至认为三礼,《仪礼》为主,大戴《礼》与小戴《礼》为《仪礼》之传。这也似与历史相符。
  此外,怀疑《古文尚书》为伪书,而为清人考据学派所肯定。朱熹虽以儒家经典为教本,但不迷信传统说法,这是宋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继续。

附注

②《经筵讲义》,《文集》卷十五。 ③《大学章句序》,《文集》卷七十六。 ①《经筵讲义》,《文集》卷十五。 ②《朱子语类》卷七。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①《题小学》,《文集》卷七十六。 ②《答吕子约》,《文集》卷四十七。 ③《小学题辞》,《文集》卷七十六。 ④《朱子语类》卷七。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 ⑨同上。 ⑩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七。 ②《大学章句序》,《文集》卷七十六。 ③《文集》卷十五。 ④《朱子语类》卷十四。 ①《信州铅山县学记》,《文集》卷七十八。 ②同上。 ③《大学章句序》,《文集》卷七十六。 ④《送李伯谏序》,《文集》七十五。 ①《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文集》卷七十八。 ②《朱子语类》卷十一。 ③同上。 ④《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⑤同上。 ⑥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八十。 ②《朱子语类》卷八十一。 ③《朱子语类》卷八十。 ④《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⑧《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①《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②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