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霸之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88
颗粒名称: 二、王霸之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451-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王霸之辩,主要是在朱熹与陈亮之间展开,朱熹认为帝王心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运用这个观点去看待历史,便展开了王霸之辨。
关键词: 社会发展 王霸之辨 政治

内容

朱熹认为帝王心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运用这个观点去看待历史,便展开了王霸之辨。
  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心术最正、最好,能以道心治天下,所以天理流行,社会上的一切都是光明的、至善的,是所谓王道政治,实现了仁的价值理想境界;三代以后,从秦汉至唐,帝王的心术不正,所以“人欲横流”,社会上的一切都是混乱的、黑暗的,是霸道政治。“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①所谓“尧舜……以来转相授受之心”,是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尧舜禹相传之密旨。汉唐之时,这个密旨已不明于天下,即使有所暗合,但从全体上看,汉唐的帝王是在利欲上,因此是霸道政治。这便是朱熹所说的“尊王贱霸”论。他借董仲舒的重义轻利、尊道卑功,而来说明尊王贱霸的思想。
  所谓“王霸之辨”,朱熹说:“古之圣人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后之君子能行其道,则不必有其位,而固已有其德矣。故用之则为王者之佐,伊尹大公是也;不用则为王者之学,孔孟是也。若夫齐桓晋文,则假仁义以济私欲而已。设使侥幸于一时,遂得王者之位而居之,然其所由则固霸者之道也。故汉宣帝自言:‘汉家杂用王霸’,其自知也明矣。”②在这里提出了区别王霸的标准:就在于讲“仁义”,还是讲“功利”。实行仁义之政的,便是王道;实行功利之政,就是霸道。行仁义与天理相合,行功利或假仁义,是人欲。王道就是行仁义而顺天理,三代的帝王和孔孟便是;霸道就是假仁义以济私欲,齐桓晋文和汉唐的帝王便是。
  依据义与利的标准,朱熹认为,三代的圣王是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③。可是“战国之时,举世没于功利,而不知仁义之固有”④。“申(不害)、商(鞅)、吴(起)、李(悝)之徒,所以亡人之国而自灭其身。”⑤战国之时,尚且“没于功利”,秦汉以后,自不用言。他以秦始皇为“大无道人”⑥,认为刘邦心中已有“私意”①。曹操、孙权等,简直是“贼”②了。唐太宗是一个无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的人③,是杀兄无悌的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④尽管刘邦、李世民与先秦的管仲一样,做得许多事,但不是从天理流出来的,而是从“智谋功力”做来,是霸道政治。
  朱熹认为,王道与霸道不只适用于帝王,而且适用于各种人物。固然帝王能统治天下而合乎天理是王道;就是诸侯能做到至公而“无一毫之私心,则虽在下位,何害其为王道”,⑤也是王道政治。不过诸侯联合一些诸侯国去攻打另一些诸侯国,都是“假仁义以为之”的,都是出于功利之心⑥。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一是“以德行仁,则其仁在我而惟所行矣”⑦;一是“以力假仁者,不知仁之在己而假之也”⑧。一是以德,一是以力。德是依靠崇高的道德理性,实行仁政;力是依靠所掌握的权力,假借仁,而推行功利,为自己谋利。这个区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他说:“凡日用常行应事接物之际,才有一毫利心,便非王道,便是霸者之习,此不可不省察也。”⑨在日常应事接物的时候,如果有一毫功利的心,就是霸道的表现,只有做到至公而无私欲,才能符合王道。
  由于朱熹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帝王的历史,而历史运动的决定因素又是帝王的心术,因此,帝王心术的好坏、邪正,即心术从天理中流出,还是从私欲中流出,便决定其政为王道或霸道。于是,他把刘邦、曹操、李世民等与三代帝王作了比较。他譬喻说:三代帝王是金,圣人则是金中之金,即纯金,就是纯天理,学习圣人而没有达到,是金中犹有一点铁,这是王道时期,社会是光明的和进步的。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本来就是铁,而不是金,如果说他们有一二件事做得合乎天理,也仅是铁中有一点金而已。曹操则完全是铁了。①从秦汉以至隋唐是霸道时期,社会是黑暗的、退化的。三代的礼,到了汉代就很难见到了,所以,“汉儒说礼制,有不合者”②。对于这种古礼不传的情况,朱熹既忧心忡忡,又连连哀叹。“岂有堂堂中国朝廷之上,以至天下儒生无一人识此礼者。”③如果搞《周礼》的,不理会《周礼》,搞《礼记》的,不理会《礼记》,④这怎么得了!
  社会历史之所以分为三代王道之治和汉唐霸道之治,就在于符合不符合“十六字心传”。朱熹认为,到了宋代,由于周、程上接孔孟不传之学,继三代之“十六字心传”,因此,宋代便出现了王道中兴的气象。以古礼而言,随着周、程等“实得孔孟以来不传之学”⑤,三代古礼也得到了恢复。如果说司马光的《仪礼》、《婚礼》最好,与古礼“不甚远”的话,则二程便都符合古礼了。⑥朱熹自己俨然以恢复和重整古礼自任;他依据所谓古礼,而制定了一套仪礼制度,如《天子之礼》、《君臣服议》、《民臣礼仪》、《跪坐拜说》、《深衣制度》、《禘祫礼》、《周礼太祝九掺辨》,并撰《古今家祭礼》及《仪礼经传通解》等,并自说这些礼,是合乎天理,是天理之当然,它丝毫不欠缺。“这个礼,自是天理之当然,欠他一毫不得,添他一毫不得。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这礼,无一不与天合,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①圣人的心能与天合而为一,所以圣人作出礼来,能与天相合,朱熹所制之礼,当然合乎天理。
  关于南宋王霸之辩,主要是在朱熹与陈亮之间展开。陈亮以“推到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与以孔、孟自诩的朱熹展开了一场王霸之辩。陈亮“健论纵横”②,认为义(天理)与利(人欲)从来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并存的。就是在三代也是“王霸并用”、“义利双行”③。如果说义在利中,霸道亦原于王道,“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④事实上,义理既存于三代帝王之中,也存在于汉唐的帝王之中。陈亮认为,朱熹以三代以后王道便中断了,是一片黑暗,其实,“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⑤。如果按照朱熹的说法,从三代到宋约1500年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⑥,那么,“万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⑦这岂不是自相冲突吗?

附注

①《答陈同甫》,《文集》卷三十六。 ②《朱子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一。 ③《送张仲隆序》,《文集》卷七十五。 ④《朱子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一。 ⑤《送张仲隆序》,《文集》卷七十五。 ⑥《朱子语类》卷四。 ①《答陈同甫》,《文集》卷三十六。 ②《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③同上。 ④《答陈同甫》,《文集》卷三十六。 ⑤《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⑥同上。 ⑦《朱子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三。 ⑧同上。 ⑨《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①《答陈同甫》,《文集》卷三十六。 ②《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③同上。 ④“治《周礼》者,不曾理会得《周礼》,治《礼记》者,不曾理会得《礼记》,……国家何赖焉。”(《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⑤《壬午应诏封事》,《文集》卷十一。 ⑥《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①《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②刘壎:《隐居通议·论陈龙川二则》,《陈亮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67页。 ③《又甲辰秋书》,《陈亮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1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