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术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87
颗粒名称: 一、心术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449-4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天下事物的千变万化,无一不本于皇帝的心术。
关键词: 社会历史 发展 心术

内容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以往很多思想家、哲学家都进行过真诚的探索。朱熹认为,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大根本:一个国家的政治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①“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切要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切要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②天下万事的大根本,就是皇帝之心(心术);天下事物的千变万化,无一不本于皇帝的心术;立政、养民、治军、用人、平天下,又无不本于皇帝的心术。“如论任贤相,杜私门,则立政之要也;择良吏,轻赋役,则养民之要也;公选将帅,不由近习,则治军之要也;乐闻警戒,不喜导谀,则听言用人之要也。推此数端,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①一切决定于这个“大根本”,即君主或皇帝的心术,。
  “盖天下万事,本于一心”②,此“一心”的好坏、邪正,便至关重要。皇帝的心术为好为正,便一切都好都正;反之,帝王的心术不正,则一切都不好不正。“臣闻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如表端而影直,源浊而流污,其理有必然者。”③“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④这就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邪正和历史运动的决定因素。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的命运,以至臣民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的一念之差,既可以使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也可以使国家衰弱、人民遭殃。基于此,朱熹大胆勇敢地提出要人主(皇帝)“正心、诚意”,“正心术”,确实有重要现实价值。
  为什么说人主之心一正,天下万事无不正呢?这是因为,人主之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⑤。同时,人主的心术公平正大,国与家的纪纲才能系立。他这样说:“所谓其本在于正心术以立纪纲者,则非臣职之所当及。然天下万事之根本源流有在于是,虽欲避而不言,有不可得者。……然而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①人主的心术,犹如网的纲和丝的纪。无纲,网不能张;无纪,丝不能理。国家有纪纲,才能治理好。只要皇帝的“心术正”,天下万事便能自正。
  怎样才能使人主的心术正?这需要从几方面着手:一方面,须明白正与不正的标准。朱熹认为,符合理的便是正,不符合理的便是不正。因为心有道心、人心之异,天理、人欲之别,与此相应便有公私、正邪的区分。“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②如果从道心、天理出发,那么,心就公而且正。反之,从私欲出发,心就“私而且邪”③。正因为“人心私欲以介乎其间”④,才使“人主之心”也受其昏蔽。倘若使人主之心正,也需下一番“克己”的工夫,从心上克去私欲,便能达到心正。心既正,自然非礼勿动、视、言、听,而能正心以正天下。并非当了皇帝,就一切都是“天理”。朱熹指出皇帝也有私欲,其私欲所造成危害比一般老百姓为甚,因此皇帝也要“存天理,去人欲”,也要“克己复礼”,与一般臣民一样,需要提高道德情操,而不可人欲横流。
  另一方面,必须“严恭寅畏”为务,“声色货利”为戒。朱熹说:“欲正人主之心术,未有不以严恭寅畏为先务,声色货利为至戒,然后乃可为者。”⑤皇帝最容易沉溺于声、色、货、利,人主之心自是不正,也无以正天下。因此皇帝必须以严肃恭敬,谨慎戒惧为先务,以声、色、货、利为禁戒,只有这样,才能正皇帝的私欲之心。
  再一方面,人主之心有时不能自正,而需要贤臣、师傅的帮助。“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古先圣王所以立师傅之官,设宾友之位,置谏诤之职。……惟恐此心顷刻之间,或失其正而已。原其所以然者,诚以天下之本在是,一有不正,则天下万事,将无一物得其正者,故不得而不谨也。”①讲义理,闭私邪,亲贤臣远小人,这是使人主心术得正的有力措施。因此,古代圣王立师傅、置谏诤之官,就是恐怕一旦人主心术不正能而能扶正。之所以立师傅之官,设宾友之位,置谏诤之职,是使皇帝的心术不正能及时能得到纠正;使皇帝由于他们的制衡,而少犯决策的错误。

附注

①《戊申封事》,《文集》卷十一。 ②《答张敬夫》,《文集》卷二十五。 ①《答张敬夫》,《文集》卷二十五。 ②《送张仲隆序》,《文集》卷七十五。 ③《己酉拟上封事》,《文集》卷十二。 ④《戊申封事》,《文集》卷十一。 ⑤《庚子应诏封事》,《文集》卷十一。 ①《庚子应诏封事》,《文集》卷十一。 ②《辛丑延和奏札二》,《文集》卷十三。 ③同上。 ④《戊申封事》,《文集》卷十一。 ⑤《答张敬夫》,《文集》卷二十五。 ①《庚子应诏封事》,《文集》卷十一。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