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与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80
颗粒名称: 三、诗与理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407-4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要求道德精神、思想内容与诗的表现形式之美的完善的融合。
关键词: 诗理 合一 思想精神

内容

诗是与文相当的表现形式④,它给人以精神性、感性的愉快,文和诗包含着美在内,没有文和诗,亦就无所谓美。文和诗可以理解为文采,也可以理解为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各种艺术方法,如比兴、夸张、象征、隐喻等等。理与道相当,既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也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它是诗的思想内容。如果说,道学家在文与道关系上主张文以载道的话,那么,在诗与理的关系上,便主张以理为诗。
  道学开创者周敦颐、邵雍,一以载道说,一以尽性说,而确立了文道、诗理的基本关系。朱熹精心研究过《诗经》、《楚辞》,撰写了《诗集传》和《楚辞集注》,继承而又修正了邵、周、二程的思想,提出了“诗理合一”的主张,他说:“只如个诗,举世之人尽命去奔做,只是无一个人做得成诗。他是不识,好底将做不好底,不好底将做好底。这个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使识好物事。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①作诗必须心虚理明,才能做得出精品来。否则便会好坏颠倒,如二程所说的徒劳精力,贻误穷理。这就是说,明理而达到善美的境界,体现这种明理的善美境界的诗,便是精品,反之,就不成诗。明理的思想内容与诗的表现形式相融合。《语类》记载:“陈才卿说《诗》。先生曰:‘谓公不晓文义,则不得,只是不见那好处。正如公适间说穷理,也知事事物物皆具此理,随事精察,便是穷理,只是不见所谓好处。’”②学作诗的过程,也就是穷理的过程,两者紧密相联,同构同步。朱熹教人要晓得诗的言外之意,看得其精神意思。只看得外面文义的一层,而不认识内在的意思一层,就是大病。他又教人,“须是踏翻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方看得出”③。身在船中,与水隔了一层,对水还没有亲身感受,领悟水的意味;水在船外,犹如言在意外,哪晓得文义来学诗,就好比坐在船中看水,隔靴搔痒。只有踏翻了船,人都翻在水中,对水有真实的感受,才是学诗的真境界,学道(理),也是如此。学诗即如学道(理),诗道融合如一。
  诗道合一,其宗旨是诗教。“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④,这是诗教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诗教?朱熹根据诗的定义,作了论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由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教也。”①诗是人的思想由于感受外物而激发起灵感,而表达为言辞的,这是朱熹对诗的深刻理解。然而,人的感物有邪正善恶,包括审美感受,表达思想感情的诗这种形式也有是非之分。无论是正还是邪,都有不同方面和方法,作为教化天下的手段。“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②审察情性言行,通过修身的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方法道理,《诗》中均有了。这就是说,《诗》是教化人进行伦理道德修养,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目的。
  朱熹重视诗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但亦不以理代诗,对于诗的艺术表现形式美,亦并不否定。“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石曼卿诗极有好处,……曼卿诗极雄豪,而缜密方严,极好。如《筹笔驿诗》:‘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又‘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之句极佳。”黄庭坚诗“精绝!知他是用多少工夫。令人卒乍如何及得!可谓巧好无余,自成一家矣”③。朱熹要求道德精神、思想内容与诗的表现形式之美的完善的融合。
  诗理合一的贯彻,还体现对诗史的探讨中,朱熹讲了他学道未专一时对于诗的原委的研究时说:“古今之诗凡有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夏以来,下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为诗者固有高下,而法犹未变。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无复古人之风矣。”①这三变是中国诗歌体裁和技巧发展的三个阶段,虞夏至魏晋为古诗阶段;晋宋到唐初,是古诗向律诗转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为律诗。这从总体上说是一种进步,然而,严格的格律,亦束缚人的思想。因而,朱熹认为,说出的诗比作出来的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他重古诗而卑律诗是可以理解的:“格律之精粗,用韵属对比事遣辞之善否,今以魏晋以前诸贤之作考之,盖未有用意于其间者,而况于古诗之流乎?近世作者,乃始留情于此,故诗有工拙之论,而花藻之词胜,言志之功隐矣。”②魏晋以前作诗不讲格律,而直抒发心志;近世留情格律,追求辞藻用韵,注重表现形式的属对善否,而不注意诗表现道德精神、思想内容的功能。朱熹看到这个问题,虽出自道学家的诗理合一说,但不能不说有其深刻的一面。

附注

④隋唐时,“文”与“笔”对举。《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笔十病得失》,《文镜秘府论》酉卷。王利器校注说:《文笔式》“盖出隋人之手”。按:文包括诗。 ①《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②《朱子语类》卷一一四。 ③同上。 ④《诗集传序》,《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①《诗集传序》,《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②同上。 ③以上均见《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①《答巩仲至》,《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 ②《答杨宋卿》,《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