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先行后与知行互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71
颗粒名称: 五、知先行后与知行互发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0
页码: 330-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于知行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等方面的论证,体现了中国体知史上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 知觉 心思 发展

内容

朱熹在探讨了知觉、心思和体知主体心的修养以后,进一步探讨了知与行关系问题,即理会与践行、知识与行为、体知与践履的问题。在知行观上,程颐认为先知了,方能行得。朱熹继承程颐的知行学说,并有所发展。“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②“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③知、行含有这样几层意思:以知、行的先后论,知先行后;以知行轻重论,行重知轻;知、行分两脚,不可偏过,而又相须互发。
  (一)知先行后说
  朱熹所说的知,是以“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知理为目标;行是按知得的理去践行。知、行“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④。他认为,知行即是理会、践行两事。以理会为知,说明人的认知、体知,都是一种理会的形式。知行既为两件事,就可以分二说、先后说。《语类》记载:问:“须是先知,然后行?”他回答说:“不成未明理,便都不持守了。”⑤理都没有弄明白,便不想致之了!因此,“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知得守得”①。是说要知得致知。所以,他明确主张知先于行。“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②“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③知先行后不仅无可怀疑,而且其次序也是固有的,不可躐等的。“今就其一事之中而论之,则先知后行,固各有其序矣。”④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中写道:“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⑤穷理是属于知的范围。先学、问、思、辨,即知,然后笃行,这就是“为学之序”⑥。这是不能颠倒的。如果“有以行为先之意,而所谓在乎兼进者,又若致知力行,初无先后之分也,凡此皆鄙意所深疑。”⑦他是反对的。由此,他进一步论证了“知先行后”的几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知得方行得”。知是行的基础和根据。朱熹说:“便要知得到,若知不到,便都没分明,若知得到,便著定恁地做,更无第二著第三著。”⑧“前面所知之事,到得会行得去,如平时知得为子当孝,为臣当忠,到事亲事君时则能思虑其曲折精微而得所止矣。”⑨知得到后,便凭着所知去做,如知得为子当孝,为臣当忠,就按孝、忠去事亲事君。如果离知以言行,义理不明,就去践行,便会陷入空寂。黄榦在《语类》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个叫王子充的人诘难:“我在湖南遇见一位先生,他只教人践履。”朱熹反诘说:“义理还没明白,如何践履?”王子充说:“只要行,就能获得知识。”朱熹便以程颐知路走路的道理,回答说:“譬如人走路,不先知得路,怎么走路?”①批评“只教人践履”,是标新立异。朱熹认为,如果专讲践行,不先明白义理,践行就没有目标,即所谓“经不正,理不明”,都是空的了②。这样,同佛教教人“空寂”就无别,只有先明白义理,在行先对知痛下工夫,“为学先要知得分晓”③,“痛理会一番,如血战相似,然后涵养将去”④,就能行得。如果不知,义理不明,自不能行。它与“知得方行得”,是同一个命题。
  另一层含义是,“既知则自然行得”。没有行,“行”必须依赖于知。“既知则自然行得,不待勉强,却是知字上重。”⑤“穷理既明,则理之所在,动必由之,无论高而不可行之理,但世俗以苟且浅近之见谓之不可行耳。……又岂知理之所在,言之虽若甚高,而未尝不可行哉。”⑥只要既知,自然见诸于行,而不需勉强。知必行,行必待于知,没有知而不行,行而无知。知之愈明;穷理愈深,则行愈笃,而无过之不及的弊病。无知而行,或穷理不深,便是硬行或冥行。“‘穷理之要,不必深求’,此语有大病,殊骇闻听。行得即是,固为至论。然穷理不深,则安知所行之可否哉?……则凡所作为,皆出于私意之凿,冥行而已,虽使或中,君子不贵也。”①当然,于理没有深求,并不是说离知而行,而只是说在不正确的知的指导下的作为。这种不正确的知,在朱熹看来,就是私意,在私意指导下的行,就是冥行,其结果便“失之于野”。“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②这种力行而不学文、不识理的后果,有害于“圣贤之成法”。
  再一层含义是,“知之而行未及之”,知而不行。假如说“知得方行得”,“既知则自然行”,以知为先、为主,知决定行,那么,行必须依赖于知,知也有待去行,是讲以知为主的知行不二。知而未及行,则是知与行的脱节。究其知行相离、知了做不到还不去做的原因,是因为“知未至”和“知尚浅”。“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③“‘有知其如此而行又不知此者,是如何?’曰:‘此只是知之未至。’”④所谓“知未至”和“知尚浅”,在朱熹那里是属于略知的阶段,而未达真知,。比如有人晚间吃老鼠药而中毒,几乎要死,这就是因为“不曾真知砒霜能杀人”⑤,所以尝鼠药,而知行脱节。真知不是在“略知”之外去寻求什么真知,而是在无数略知的基础上着实体验。朱熹说:“然又不是随众略知之外别有真知,更须别作道理寻求,但只就此略知得处着实体验,须有自然信得及处,便是真知也。”⑥此“着实体验”,似乎有身临其境,亲自去做、去体验的意思。程颐曾说:“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虎,神色便变。傍有数人,见他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他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深知亦如此”①。区别了真知与略知体验的不同,亲被虎伤的人与未亲被虎伤的人的体验之别。朱熹认为,未被虎伤的人应该思量出被伤的道理,才能与伤者一样,获得真知。《语类》记载:“又问真知。曰:曾被虎伤者,便知得是可畏,未曾被虎伤底,须逐旋思量个被伤底道理,见得与被伤者一般方是。”②他这样说:“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③他区分真知与略知,真知是在略知基础上的体验,不无灼见和有价值。
  尽管“知未至”,是知行不一的原因,但也不能由此俟知至后再去行,“若曰必俟知至而后可行,则夫事亲从兄,承上接下,乃人生之所不能一日废者,岂可谓吾知未至而暂辍,以俟其至而后行哉?”④倘若知未至而暂时不行,岂不是事亲从兄也可以废一日吗?在朱熹的心目中,这恰是为不践行伦理纲常找到理论依据。因此,即使知未至,也仍然要涵养操存,践行事亲从兄的伦理道德规范。
  朱熹从知行的相对相关、相分相依等方面,论证了“知先行后”说,强调了真知与行为、理会与践行的关系,闪烁出真知灼见。
  (二)行重知轻论
  既以知先行后,何以知轻行重?这是因为:一是从知识的来源上说,先有知,然后行;一是从知识的结果上(即社会效果)说,要注重践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⑤“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①如果说程颐是从知先行后引申出知重行轻的话,那么,朱熹则考虑到事亲从兄的道德的践行不可一日废的情况,而由知先行后而提出行重知轻说,以补程颐之不足。注重把知得的义理付诸践行。从维护伦理道德角度说,以践行伦理道德为重,知则为轻。“书固不可不读,但比之行,实差缓耳。”②“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③学——知——行,似乎有学习而求得对伦理道德的认识,然后按这个认识去践行。尽管在次序上看,知在先,但比之行,知之未若行之之实,知比行要差缓一些。由此,他不赞成知行轻重关系的颠倒。“或问:‘子路恐闻之说。’曰:‘诸说皆得之,惟谢氏(谢良佐)’为异。盖其说每以知为重,而行为轻,故反以圣贤力行之意,为知道之具,其亦误矣。”④朱熹认为,谢良佐误解了《论语·公冶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意思,把“子路闻善,勇于必行”⑤的重行之意,说成“知重行轻”,这显然不符合圣贤的原意。他修正了二程学生所坚持的“重知轻行”的观点,说明“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⑥,是言子路每言必行的意思。
  行之所以重,知之所以轻。在朱熹看来,有三方面的依据:一是,“知易行难”。程颐修正了《尚书》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说,提出了“行难知亦难”⑦说。朱熹再修正了程颐的行难知亦难说,回到“知易行难”说。“虽要致知,然不可恃。《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①“这个事,说只消两日说了,只是工夫难。”②朱熹强调行的工夫难。如果不躬行,只说说便了,那么,孔子对七十子的讲说,“只用两日说便尽”,何必跟随孔子许多年不离开呢?不然,是否“孔门诸子皆是呆无能底人”呢?“恐不然也”③,究其原因是,知容易,行艰难。因此,两日讲说完的知识,躬行起来,几年也未必做好。“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④所以说知轻行重。
  另一方面是,力行是明理之终。为什么要知,其目的是为了践行。“为学之功,且要行其所知”。⑤他这样写道:“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⑥“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⑦知是为了行,明理、即明道德义理是为了践行它。他竭力反对轻行,“人言匹夫无可行,便是乱说。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皆是行处。”⑧他把“日用之间,动止语默”都看作是践行,便把践行道德义理渗透到人们的每一个行动之中,成为普遍性原则,并强调践行伦理道德要诚惶诚恐,“且须于处处警省,须是战战兢兢方可,若悠悠泛泛地过,则又不可。”⑨“到得做事业时,只随自家分量以应之。”⑩汲汲皇皇、战战兢兢地去践行伦理道德,这就是“明理”(“知”)的目的。因此行为重,知为轻。
  再一方面是,行是检验知之真不真的标准。“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①这就是“必待之皆是,而后验其知至”②的意思。朱熹所说的行是检验知的标准,其行是行理;其真知是心与理在自身心中的合一,即心的自我印证。譬如知善而不行善,若以行来检验,则未真知善。因为真知善还是不知,要靠行善来检验,既无行,自然未真知善。善与自家为一的真知,是知善与行善融合的结果。
  朱熹重行轻知的行是行其所知,因此,与其“知先行后”并不冲突。“力行其所已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至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效矣”③。“行者不是泛而行,乃行其所知之行也。”④这里,尽管朱熹是讲知先前提下的重行,其行也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行。然而,推开他先知的前提,那么,他讲的行是知的目的,行是检验知的标准等重行的观点,在人类体知史上,是有价值的思想。
  (三)知行互发论
  朱熹既看到知、行的对待,用“两脚说”;也看到知、行的融合,即“相须互发”论。如果说“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知、行的差分及其主次的不杂关系的话,那么,“知行相须互发”,则从两者的互相联结、依存、促进的不离方面作了论述。
  第一,知、行常相须,相互联结和依存。“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⑤“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①须,通需,资的意思②,相须就是相互联结和依赖。知与行犹如人之两足及眼睛与足的关系,有眼没有足不能走路,有足没有眼看不见路,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偏废。若缺一方面,便不能走好路。所谓“不可偏废”,就是不能以此代彼或以此包彼的意思。朱熹说:“且《中庸》言学问思辨,而后继以力行。程子于涵养、进学亦两言之,皆未尝以此包彼,而有所偏废也。”③又说:“切问忠信,只是泛引切己底意思,非以为致知力行之分也,质美者固是知行俱到,其次亦岂有全不知而能行者。”④譬如眼不能代足,足不能包眼,知行俱到。如果眼能代足,那就是偏废,便不是相互依赖关系。
  朱熹还引用天台宗智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亦名《小止观》)中所说的“当知此二法(指定、慧),如车之双轮,鸟之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的话,发挥说:“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⑤“定”是梵语samādhi的意译,即止息杂念,专心一境的意思。朱熹把“定”这种宗教的禅定修行转为伦理道德的践行。“慧”原是对佛教本体的证悟,朱熹将其变为知,它以定慧双开比喻“知行相须”,二者不可偏废。
  第二,“知行互发”,相互促进。“问:‘南轩云:致知力行互相发。’曰:‘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⑥朱熹把知行互发,比为人之两脚。“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①,右足止是为促进左足行,一方的止是为另一方的行。左右两足,交替前进。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②。抑昂相互促进,与“知行互发”是一个道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③知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知之浅”、“行之小”者向知“知之深”、“行之大”者变易。
  知行相须互发论,经朱熹的倡导,而成为当时的思潮,被称为“东南三贤”的其他二贤张栻、吕祖谦,都有相类的言论。张栻说:“知之进,则行愈有所施;行之力,则知愈有所进,以至于圣人。……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工夫互相发也。”④吕祖谦也说:“致知力行,本交相发,学者若有实心,则讲贯玩索固为进德之要。”⑤朱熹、张栻、吕祖谦都强调“知行互相发”,注重践履笃行伦理道德,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朱熹对于知行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等方面的论证,体现了中国体知史上的重要思想。尽管建立在知先行后的基础上,无论对人类体认的发展还是对后来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为用”⑥、“知行始终不相离”⑦、“知行并进而有功”⑧等思想都有启迪作用。

附注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 ②《答吴晦叔》,《文集》卷四十二。 ③《答郭希吕》,《文集》卷五十四。 ④《答吴晦叔》,《文集》卷四十二。 ⑤《文集》卷七十四。 ⑥《白鹿洞书院揭示》,《文集》卷七十四。 ⑦《答吴晦叔》,《文集》卷四十二。 ⑧《朱子语类》卷十五。 ⑨《朱子语类》卷十四。 ①“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曰:‘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曰:‘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教人。’”(《朱子语类》卷九) ②“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朱子语类》卷九) ③《朱子语类》卷九。 ④同上。 ⑤《朱子语类》卷十八。 ⑥《答程允夫》,《文集》卷十八。 ①《答程允夫》,《文集》卷四十。 ②《学而第一》,《论语集注》卷一。 ③《朱子语类》卷九。 ④《朱子语类》卷十五。 ⑤《答赵恭父》,《文集》卷五十九。 ⑥同上。 ①《二程全书·遣书》第十八。 ②《朱子语类》卷十五。 ③《朱子语类》卷九。 ④《答吴晦叔》,《文集》卷四十二。 ⑤《朱子语类》卷九。 ①《答程正思》,《文集》卷五十。 ②《答吕子约》,《文集》卷四十八。 ③《朱子语类》卷十三。 ④《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或问》卷五。 ⑤《公冶长第五》,《论语集注》卷三。 ⑥同上。 ⑦《二程全书·遣书》第十八。 ①《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答吕道一》,《文集》卷四十六。 ⑥《答郭希吕》,《文集》卷五十四。 ⑦同上。 ⑧《朱子语类》卷十三。 ⑨同上。 ⑩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十五。 ②同上。 ③《答卢提翰》,《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六。 ④《答张敬夫》,《文集》卷三十二。 ⑤《朱子语类》卷九。 ①《朱子语类》卷十四。 ②《唐书·郑珣瑜传》:“军须期会为急。”《正字通》:“须,资也。” ③《答吕伯恭》,《文集》卷三十三。 ④《答潘子善》,《文集》卷六十。 ⑤《朱子语类》卷九。 ⑥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 ②同上。 ③《朱子语类》卷十四。 ④《寄周子充尚书》,《南轩集》卷十九,《张栻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817页。 ⑤《与朱侍讲》,《东莱遗集》。 ⑥《礼记章句》卷三十一。 ⑦《中庸》,《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⑧《论语·为政》,《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