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累与贯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68
颗粒名称: 二、积累与贯通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306-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积累到贯通的认知过程的探讨中,具有合理性,也给人以启发,在认知自然、社会、人生的过程中,是需要经过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反复的过程的,即由逐渐积累而到豁然贯通的飞跃,以达到对形而上理的体知,所以“比验”、“触类可通”的方法是可以强调和发扬的。
关键词: 积累 贯通 过程

内容

如果说联系体知主体和体知客体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的话,那么,由格物到致知,便有一个通过“积累有渐”而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即由渐到顿的体知过程。
  无论从人类体知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从人的体知来说,都是一个由不知到知和由知之不多、不深到知之较多、较深的过程。朱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渐渐地懂得了人们体知的获得,需要有一个由逐渐积累到贯通这样一个过程。所谓积累,他说:“因言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①大而天地,小而一物之微以至人们的居处、饮食、言语等都有理,需要一件一件逐一格过,而不能遗漏。在《答吴伯丰》的信中说:“然其曰天地之所以高厚,一物之所以然,盖极其大小而言之,以明是理之无不在,而学问之功,不可一物而有遗尔。”②人的体知需要在一个广阔的领域内就每一件事物进行理会,这就是积累的工夫。但是,一件件的“逐一验过”,有了积累工夫,未必能贯通。“如今凝神静虑,积日累月如此,尚只今日见得一件,明日见得一件,未有廓然贯通处。”③因此,还需要强调贯通的工夫。
  所谓贯通,朱熹认为:“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耳。”①“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当豁然有个觉处。”②“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然脱然有悟处。”③“脱然有贯通处”、“豁然有个觉处”、“脱然有悟处”,此觉、此悟的豁然和脱然是指顿悟。
  从积累到贯通,既不是神意,也不是人为。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元只是格物多后,自然豁然有个贯通处。”④“今说格物,且只得一件两件格将去,及久多后,自然贯通信得。”⑤朱熹举例说,譬如读书,今天看一段,明天看一段;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这样不住地去做。又譬如走路,左脚进一步,右脚进一步;左脚又进一步,右脚又进一步,连续不已⑥,这样便“自然贯通”。朱熹由积累到贯通的思想,来自佛教渐修和顿悟的启迪。“释氏说斫树木,今日斫,明日斫,到树倒时,只一斫便了。”⑦佛教以砍树为喻的渐修,就是朱熹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的积累。到树倒时,只一斫便了的顿悟,就是朱熹的“豁然贯通”或“脱然有悟处”。
  朱熹认为,从积累到贯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格一物或理会一事必须穷尽和“理会得透”。“只是这一件理会得透,那一件又理会得透,积累得多,便会贯通。”⑧“如此积之以久,穷理益多,自然贯通,穷理须是穷得到底方始是。”⑨“理会得透”就是对一物之理要体验得透彻。譬如光照一室,无处不到,这样,“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乃是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①。自然而然地醒悟和贯通了。
  二是必须花气力,用工深。“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今先立定限,以为不必尽穷于事事物物之间,而直欲侥幸于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卤来裂,而终不能有所发明也。”②工夫用得深,理穷得熟,不怕麻烦,不急求成,这样,“铢积寸累,工夫到后,自然贯通”③。这就是说,对事物不理会透,或者不花气力,工夫不深,即使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也不见得会贯通。朱熹强调下气力去理会,是为了达到贯通和发明。
  积累与贯通的关系是:既相差分,又相互依赖。就其差分说,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讲认知的近与远、浅与深、精与粗的分别,是认知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其二,积累是讲格物的次第,即先后缓急之序,贯通是讲“知之极致”,“程子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脱然贯通者,知至效验极致也”④。
  就其相互依赖说,近、浅、粗是远、深、精的准备和积累,而远、深、精又是近、浅、粗的继续和发展。“穷理之学,诚不可以顿进,然必穷之以渐。俟其积累之多,而廓然贯通,乃为识大体耳。”⑤必须有“穷之以渐”的积累和准备,才有醒悟和贯通。如果没有渐修的工夫,是不能贯通和发明的。两者相互联系。
  从人们的认知发展过程来说,“积累”与“贯通”,也就是认知由近而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过程。
  (一)近与远
  中国人的认知,往往“近取诸身”。从自身和自身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开始。格物“须是从近处格将去”①。“这耳、目、口、鼻、手、足,合是如何安顿?如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合是如何区处?就切近处,且逐旋理会。”②凡面前应接的事物,便格。从近处入手格将去,就能由近及远。在朱熹的哲学逻辑结构中,所谓近与远,都是指对于理的体认和穷格说的。“因那理会得底,推之于理会不得底,自浅以至深,自近以至远。又曰: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③当穷一物之理时,便在里面旋旋细做,以求穷致其极,至大至小、至纤至悉,十分透彻,便是到达极处、穷尽物理,这就是远。由近及远,从认知的次序上说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二)浅与深
  格物当由近及远,由格物而及致知,则所致之知,又有浅、深之别。“然则所致之知。固有浅深,岂遽以为与尧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见之也哉?”④既然知固有浅深,格物当由浅入深。如何由浅入深?他设喻说:“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若难晓易晓底,一齐都要理会得,也不解恁地。但不失大纲,理会一重了,里面又见一重,一重了又见一重。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恁地方是。”⑤理会一重又一重,一层又一层,重重而入,层层而进,这便是由浅入深的次第过程。譬如学、问、思、辨,成四节次第而层层深入,也是由浅入深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粗与精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粗而精的过程。“穷理需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知其粗不晓其精,皆不可谓之格,故云表里精粗无所不尽。”①为学之方必须是四面八方都理会得通晓,在穷理的时候,由得其皮肤而至深奥,这便是由表及里,由粗而精。如果知其粗不知精,便不叫做格物。格物就是粗精大小都格。“如读书便就文字上格,听人说话便就说话上格,接物便就接物上格,精粗大小都要格它。”②这样多格的结果,就可以进行“自粗而推至于精,自近而推至于远”③。
  由粗而精的“用力之方”,即方法是什么?朱熹认为:“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自不容己者。而又从容反复,而日从事乎其间,以至于一日脱然而贯通焉,则于天下之理,皆有以究其表里精粗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知,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④从显著的事物到微小的一念,从文字、讲论到道德伦理,以至于天地鬼神的变化,鸟兽草木的性质,都需要广为穷理,由事物之表而及于里,由浅而入于深。达到物格知至之时;则理之表里精粗无不尽了。
  经过这样由近而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反复,人们的认知,便由积累而到贯通。那么,到底积累到什么程度,才可贯通呢?朱熹认为,这可因人、因物而异,但一般说来,“如一百件事,理会得五六十件了,这三四十件虽未理会,也大概是如此”①。“今以十事言之,若理会得七、八件,则那两三件触类可通。”②怎样在三四十件未理会的情况下,能够“触类可通”?朱熹根据他从政的实际经验,举例说:“向来某在某处,有讼田者,契数十本,中间一段作伪,自崇宁政和间至今不决,将正契及公案藏匿,皆不可考。某只索四畔众契比验,前后所断情伪,更不能逃者,穷理亦只是如此。”③“比验”,即比较验证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推断中间一段为伪,并知道了真实的情况。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四旁已穷得,中央虽未穷得,毕竟是在中间了,将来贯通自能见得。”④由四周可推知中央,这也有推理和触类旁通的意思。
  “千蹊万径皆可适国”⑤,得一道而入,便可穷至本然之理;通过“比验”类推方法,即能“触类可通”,而穷尽理。由此体知就是否可不一件一件地去格呢?朱熹却坚持一件一件地逐一验过。“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但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此一项尤有意味。”⑥朱熹认为,颜渊虽高明,也不过闻一知十,而不能万理皆通,否定有“一物格而万理通”的情形。朱熹坚持认知要由积累而达贯通,所谓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其他皆通,是不存在的。他说:“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①强调一日格一件,逐旋做去,这种渐修的工夫,正被陆九渊讥为“支离事业”。陆九渊的意思是教人“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②,这在朱熹看来,就是只讲顿悟,而不讲渐修,因此,朱熹亦批评陆九渊为“太简”③,这就是朱陆“为学之方”的分歧。朱熹认为应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④,陆九渊认为应先约(“发明本心”)而后博览。这是一个先博后约,还是先约后博的方法问题,而实际上牵涉到以理为世界的根柢,还是以心为世界根柢的问题。因而鹅湖之会,不仅没有使朱、陆思想归于一,反使他们更加明确了各自哲学的分歧所在,故后来又有“无极而太极”等的论争。
  在认知自然、社会、人生的过程中,是需要经过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反复的过程的,即由逐渐积累而到豁然贯通的飞跃,以达到对形而上理的体知。朱熹在其由积累到贯通的认知过程的探讨中,具有合理性,也给人以启发。但他所提出的“穷尽论”,也有其未完善之处,譬如有时他也这样说:“明道云: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⑤同意程颢非必尽穷。朱熹自己的大量言论是:“须是穷究万理要极彻,……须是直穷到底,至纤至悉,十分透彻,无有不尽。”⑥“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穷得十分尽方是格物。”⑦但是,世界的众物,是不可能穷尽的;事物的“表里精粗”,也不能“无不到”,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比验”、“触类可通”的方法是可以强调和发扬的。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十五。 ②《文集》卷五十二。《语类》也记载:“程子云:天地之所以高厚,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只是举其至大与至细者,言学者之穷理,无一物而在所遗也。”(《朱子语类》卷十八) ③《朱子语类》卷十三。 ①《朱子四书或问》,《大学或问》卷二。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⑤《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⑥参见《朱子语类》卷十八。 ⑦同上。 ⑧《朱子语类》卷四十四。 ⑨《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①《朱子语类》卷十八。 ②《答姜叔权》,《文集》卷五十二。 ③《朱子语类》卷九。 ④《答黄商伯》,《文集》卷四十六。 ⑤《答王子合》,《文集》卷四十九。 ①《朱子语类》卷十八。 ②同上。 ③《朱子语类》卷十四。 ④《吕氏大学解》,《文集》卷七十二。 ⑤《朱子语类》卷十五。 ①《朱子语类》卷十八。 ②《朱子语类》卷十五。 ③《朱子语类》卷十八。 ④《经筵讲义》,《文集》卷十五。另见《朱子四书或问》,《大学或问》卷二。 ①《朱子语类》卷十八。 ②同上。 ③同上,另《语类》卷一一七,有一段相似的记载,这段明确记载:“某在某处”是“某在漳州”。某,是朱熹的自称。 ④《朱子语类》卷十八。 ⑤《朱子四书或问》,《大学或问》卷二。 ⑥《朱子语类》卷十八。 ①《朱子语类》卷十八。 ②《陆九渊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1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朱子语类》卷十八。 ⑥《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⑦《朱子语类》卷一二一。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