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与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64
颗粒名称: 三、化与变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277-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运动所采取的相对隐定和显著变动的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化与变,都是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显现的不同状态和形式。
关键词: 稳定 变动 哲学

内容

朱熹基于动静说,论述了运动所采取的相对隐定和显著变动的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化与变。化,即渐化,相当于量变;变,即顿变,相当于质变。动静与渐化、顿变的关系,他在《语类》中是这样回答的:“变是自阴而阳,自静而动;化是自阳而阴,自动而静,渐渐化将去,不见其迹。”③动静与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变是运动“自静而动”的形态;化是运动“自动而静”的形态,都是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显现的不同状态和形式。因此,他说:“动即变化也。”④运动包含了渐化和顿变两种形态。
  (一)渐化
  朱熹作《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亦称《周易注》)⑤,吸收和发挥其变易思想。他认为,《周易》称易,按其本来的意思是讲变易和交易。“某以为易字有二义:有变易、有交易。”①所谓变易,是指“阳变阴,阴变阳,老阳变为小阴,老阴变为小阳”②而言;交易是指“阳交于阴,阴交于阳”③,上下相交而说。如果说,“天下之万物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耦,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④那么,变化便贯穿其间。
  在事物动静变化过程中,朱熹探讨了变与化两种形式。“又问:变化二字,旧见《本义》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夜来听得说此二字,乃谓化是渐化,变是顿变,似少不同。’曰:‘如此等字,自是难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固是如此。’”⑤说明了渐化、顿变以及两者的关系。
  所谓渐化,朱熹曾这样规定:
  1.渐化是渐渐地化去。他说:“化是逐旋不觉化将去。”⑥就是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化去。“凡物变之渐,不惟月变,日变,而时亦有变,但人不觉尔。”⑦尽管它是不被人们所知觉的不显著的变化,但却是没有间断的。“且如天运流行,本无一息间断。”⑧如天体四时运行,无一刻停息。
  2.“渐化”是渐渐地消磨去。“化是自阳之阴,渐渐消磨将去,故谓之化。”⑨渐渐地“消磨”,就是慢慢地变化。譬如:“木渐长,则山渐高,所以为渐。”①相当于渐渐的数量的变化。
  3.“渐化”是“无痕迹”的变化。“阳化而为阴,只恁消缩去,无痕迹,故谓之化。”②“无痕迹”,就是没有形迹的、不显著的、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和看见的变化。
  这种规定,相当于量变的一些基本特征。量变是一种变化,但正如上述规定的那样,是一种逐渐的、无形迹的、不显著的变化。朱熹举例说:“化是逐一挨将去底,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节节挨将去,便成一年,这是化。”③在一年之内,日月虽在不断变化,但还没有导致一年的结束,这一年的性质并没变更,原来的冲突还处于相对稳定的融合的状态。就事物来说,尽管形式有变化,但根本属性没有变,也还属于渐化的过程。“金曰从革,一从一革,互相变而体不变,且如银打一只盏,便是从,更要别打作一件家事,便是革,依旧只是这物事,所以云体不变。”④银尽管打成盏或其他器皿,但银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因此,可以说还处在量变的过程之中。
  渐化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积累的过程。“化不是一日内便顿然恁地底事。人之进德亦如此,三十而立,不是到那三十时便立,须从十五志学,渐渐化去方到。”⑤朱熹从年月、金属、人生修养等方面说明渐化是一个连续地、不断地量变过程。
  (二)顿变
  渐化在一定的限度内,事物还能保持自己原来的面貌和性质,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渐化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朱熹称其为顿变。
  所谓顿变,朱熹是这样规定的:
  1.顿变不是“渐渐化将去”,而是突然的变。“变是倏忽之变。”①“或问:‘变化二字。’曰:‘变是自阴之阳,忽然而变,故谓之变。’”②“倏忽之变”、“忽然而变”就是迅速地变,突然地飞跃。
  2.顿变不是“不见其迹”,而是显著的变。“变是自微而著。”③又说:“阳化而为阴,只恁消缩去,无痕迹,故谓之化。阴变而为阳,其势浸长,便觉突兀有头面,故谓之变。”④“自微而著”,就是由细微的渐化而引起显著的变;“突兀”,是指突然发生的变;“有头面”,也即是有形迹的、显明的变。
  3.顿变不是“节节挨将去”的连续系列,而是连续性的中断或“截断”。《语类》载:“变化二者不同,化是渐化,如自子至亥,渐渐消化。以至于无;如自今日至来日,则谓之变,变是顿断有可见处。横渠说:‘化而裁之’一段好。”⑤又载:“问:‘化而裁之谓之变。’曰:‘化是渐渐移将去,截断处便是变,且如一日是化,三十日截断做一月,便是变。’”⑥朱熹赞扬张载“化而裁之谓之变”这句话“说得好”⑦,而且是渐化到一定的限度而截断,即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他以日月连续性截断为例说:“如自初一至三十日便是化,到这三十日,截断做一月,明日便属后月,便是变。此便是化而裁之,到这处方见得。”①这是从月来说的,从年来说,由一月到另一月,便为化,到12月30日截断,而为另一年,为变。
  有时,朱熹又把渐化连续性的中断,称为“自化中裁取”。“化而裁之存乎变,只在那化中裁截取,便是变。”②他举例说:“如子丑寅卯,十二时皆以渐而化,不见其化之之迹,及亥后子时,便截取是属明日,所谓变也。”③自化中裁取,而不是脱离渐化,顿变必须以渐化为基础,是渐化的结果。这里,所谓“顿断”、“截断”、“裁断”,都是“化而裁之”的意思,即连续性的中断。
  这种规定,相当于质变的一些基本特征。顿变是一种性质的变化。在顿变的阶段上,由于对待冲突突破了一定限度,造成旧和合体的破坏,这时对待冲突力量的消长,促使地位的互相转化,而引起了事物性质的变化。旧事物消亡,新事物出现,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
  (三)渐化与顿变的冲突融合
  事物的运动是化和变的冲突融合,是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形态。它们相对相关、相依相别,而又相离相杂、相联相转。朱熹说:“这‘变化’字,又相对说。那‘化而裁之存乎变’底‘变’字,又说得来重。……‘变化’相对说,则变是长,化是消。”④渐化与顿变既相对而分说,又合说而统体言:“以统体言,则皆是化,到换头处,便是变;若相对言,则变属长,化属消。”⑤渐化与顿变两者融合于化;其对待,便是消长的区别。由于化消与变长的区别和对待,因此,冲突对待的地位和功用都是不同的。“化则渐渐化尽,以至于无;变则骤然而长。变是自无而有,化是自有而无”①一是“自无而有”,一是“自有而无”。“变似那一物变时,从萌芽变来,成枝成叶;化时,是那消化了底意思。”②渐化和顿变既是“自无而有”与“自有而无”的相对待,也是连续与中断的相对待。
  渐化和顿变既互相对待、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结、互相渗透。《语类》载:“问:‘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如昨日是夏,今日是秋,为变,到那全然天凉,没一些热时,是化否?’曰:‘然。’”③朱熹同意“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的提法。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顿变是由渐化到了一定限度引起的,在顿变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渐化过程,因而说渐化是顿变之成。如以变化的消长来看,“问:‘消长皆是化否?’曰:‘然。也都是变。’”④既是渐化,也是顿变,两者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顿变是由渐化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起顿变,它不是偶然地、无缘无故地出现的。譬如拿“十月阳生”来说,“从十月积起,至冬至积成一爻,不成一阳是陡顿生,亦须是分毫积起,且如天运流行,本无一息间断。”⑤又说:“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盖见此理,阴阳消长亦然。如包胎十月具,方成个儿子。”⑥朱熹看到事物的发展,先由渐化的“分毫积起”,而后才向顿变转化,他把这个由渐化到顿变的过程,形象地、通俗地比喻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成个孩子。又譬如:“化是个亹亹地去,有渐底意思,且如而今天气,渐渐地凉将去,到得立秋,便截断,这已后是秋,便是变。”①说明顿变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个体认无疑是合理的。
  渐化和顿变不仅互相联结、渗透,而且互相转化。他以刚柔为例说:“刚化为柔,柔变为刚。”②刚转化为柔,柔转化为刚。渐化转化为顿变,顿变又转化为渐化,不断互相转化,循环往复。“刚柔变化,刚了化,化了柔,柔了变,变便是刚,亦循环不已。”③变化,犹如刚、柔。由柔到刚,由渐化到顿变,由刚到柔,由顿变到渐化。刚极转化为柔,柔极转化为刚;化极转化为变,变极转化为化。渐化、顿变,又渐化、顿变……互相转化,循环不已,从而构成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链条。
  朱熹对于渐化和顿变的猜测与体认,是与他注意吸收和总结自然科学成果分不开的。《语类》载:“五峰所谓一气大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物消尽,旧迹大灭,是谓洪荒之世。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④在地球大变动或冰川时期,地球上的生物遭到一次大浩劫,海宇变动,山勃川湮。沧海变高山,以高山有螺蚌壳验之;柔变为刚,以土变石验之。这种顿变的自然现象,在自然中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但他并没有把渐化、顿变的思想贯彻到底,而承认有不变的存在。“变者下至上而止,不变者下便是不变之本,故以之为主。”⑤这样,他就否认了顿变是一普遍现象。这是为了维护“三纲五常”的不变性、永恒性。

附注

③《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④《系辞上传》第二章,《周易本义》卷三。 ⑤据清人王懋竑考证:“《易本义·九图》(《九图》指《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非朱子之作也。”(《易本义·九图论》,《白田草堂存稿》卷一)他认为:“朱子于《易》有《本义》、有《启蒙》,其见于《文集》、《语录》、讲论者甚详,而此《九图》未尝有一语及之,《九图》之不合于《本义》、《启蒙》者多矣。”(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⑥《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⑦《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⑧同上。 ⑨《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①《朱子语类》卷七十三。 ②《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③《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④《朱子语类》卷七十九。 ⑤《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①《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⑤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②同上。 ③同上。这段话意思亦见《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④《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⑤《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⑥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②《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③同上。 ④《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⑤《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