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静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63
颗粒名称: 二、动静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4
页码: 264-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动静学说的修正和发挥,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分别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动静的冲突融合、静主动客说、新与故。
关键词: 事物 运动 变化

内容

世界事物冲突融合、对待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于是朱熹探讨了动、静这一对相对范畴,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动静学说。
  朱熹既承袭老子、王弼的动静论,又根据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入对动静观作了修正和补充。同时,他不仅发挥《周易》的思辨,而且继承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动静思想,从而展开动静学说的论证。朱熹对动静学说的修正和发挥,下面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
  动静有否开端和开始?当人们在探讨宇宙本源的时候,宇宙有否端始,曾长期地困扰着无数哲人智士。与这个宇宙有否端始问题相联系的是动静有否端始的问题。朱熹根据由气——物过程中的“一分为二”的思辨,认为动静是无端始的,反对周敦颐动静有端始的观点。“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①动静是太极的动静,这是对太极为动静端始的描述。如果说,周敦颐还未清楚地意识到动静有否端始的意义,而沿袭《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话,那么,当动静的探讨一深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突出起来了。于是朱熹就提出了“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理念。他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曰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上之,何自见其端与始。”②“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虽是合下静,静而后动,若细推时,未静时须先动来,所谓‘如环无端,互为其根’。……便如浑沦未判之前,亦须曾明盛一番来,只是这道理层层流转,不可穷诘。”③否认运动有一个开端或开始,把运动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序列;同时,还否认静止有开始和开端,把静止也看成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朱熹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一,动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朱熹认为,动静之所以没有开端和开始,不仅从动静产生的前后,即时间上看无开始,从天地四边的空间上看也是无穷尽的。他在解释“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含义时说:“道有个始,他那有始之前,毕竟是个甚么?他自是做一番天地了,坏了后,又恁地做起来,那个有甚穷尽。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①如果说有个开始,那么,有始之前是什么呢?譬如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墙壁后面是什么?都不清楚。可见,有始之前又有始,在时间上是无穷的;天地四边之外又有天地,在空间上也是无穷尽的。他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无一个物似宇样大,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是多么大。无一个物似宙样长远,亘古亘今,往来不穷,自家心下,须常认得这意思。”②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批评陆九渊以宇宙为心“只守得个空荡荡底”③。这个“空荡荡底”便是吾心。从朱熹的视角来看,无疑击中了陆九渊的要害。
  既然时间是无始的,空间是无限的,那么,动静也就是无端始了。因为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事物的伸张性、广延性。而运动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静止也是在时空中进行的。动静不能脱离时空,反过来时空的无限性也证明了动静的无限性。
  第二,动静的不可分性。动静之所以无端始,是因为动之前有静、静之前有动,动与静不可分为两段。“非是动而后有阳,静而后有阴,截然为两段,先有此而后有彼也。只太极之动便是阳,静便是阴。方其动时,则不见静;方其静时,则不见动。然动而生阳,亦只是且从此说起,阳动以上更有在。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于此可见。”①事物的运动与静止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如果动而后有静,静而后有动,先此后彼的话,那么,动静就成为有端始的了。只有把动静看成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动静才是无端始的。朱熹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惟知道者识之。’动极复静,静极复动,还当把那个做擗初头始得?今说‘太极动而生阳’,是且推眼前即今个动斩截便说起,其实那动以前又是静,静以前又是动。”②不能在动静之间斩截一个说起。比如昼与夜是一持续的序列,既不能说昼是夜的开端,也不能说夜是昼的开始。动静无端始的道理与此同。
  第三,动静的循环。动而静、静而动,动——静,静——动,没有端始。“‘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道有,有无底在前;说道无,有有底在前,是循环物事。”③“动静无端”、“循环物事”,蕴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动静相生来说,“此之所以动,又生于静,上面之静,又生于动,此理只循环生去,动静无端,阴阳无始。”④动生于静,静生于动,动静循环相生,故动静无端。二是,从动静先后来说:“问:‘太极之有动静,是静先动后否?’曰:‘一动一静,循环无端。无静不成功,无动不成静。’”⑤动静不可分先后,动与静缺了相对的方面,就不能成其为动静。动静循环相生。无论是“动静相生”,还是动静无先后,都说明动静是无端始的。
  朱熹否认运静有一个开端或开始,把动静看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动静是不可分的,无疑是深刻的。朱熹之所以能对动静关系作出这样合乎辩证的思维,是由于他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结果。“‘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语见得分明。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①生活在古海里的介类、牡蛎等生物的硬壳沉积起来,由于海流的运动和海水的压力,这些古生物的遗壳渐渐变成厚厚的石灰岩层。同时,在强烈的地壳运动中,炽热的高温也能使海底泥沙成为岩石,后来在大海的造山运动中,海底岩石隆起为高山,因此,高山石上有蛎壳之类。朱熹体认了这个宇宙变迁的道理,为其动静无端始作了合理的论证,是合乎科学的。
  由此出发,朱熹指出动静有端始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把动静割裂开来。“太极动而生阳,只是如一长物,不免就中间截断说起。其实动之前未尝无静。静之前又未尝无动。”②截断动静,是导致动静有端始说的重要原因。
  但朱熹在否定了动静有始有端的同时,却把运动的方向引向循环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环相对。”③把无端、无始看作是一种循环运动,这也有其失。
  (二)动静的冲突融合
  从理论上说,动静无端始的理念是与动静冲突融合思想相联系的。动静互相对待,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以至互相转化,是动静无始、无端理论的基础。如果否认动静的冲突融合,动静无端始也就无法成立。动静冲突融合,是其动静学说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其超越前辈的地方。
  动静冲突融合的内容,既包含动静的相互对待和冲突,也包含动静的互相依赖和转化。
  第一,动静互相对待和冲突。朱熹认为,动静是相互对待的范畴。“问:‘天下之理,无独必有对,有动必有静,有阴必有阳,以至屈伸、消长、盛衰之类,莫不皆然,还是他合下便如此邪?’曰:‘自是他合下来如此。’”①动——静、阴——阳、屈——伸、消——长,盛——衰都相互对待,这种有对,是自然合下来如此的,既不是神的安排,也不是人力所为。动静相互冲突、对待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外部的相对待,也可是内部的相对待。但无论是动静之外或动静之内,只要有什么不与动对的静,或不与静对的动,都是错误的。由此,朱熹提出了动静相对而不能“相无”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说明了不与动相对,就不称其为静;不与静相对,就不称其为动。动构成了静,静构成了动。动静相对相成,这是天理之自然。
  然而,诸多人不理解得这个相对待的道理,往往有所偏执,“但众人之动则流于动而无静,众人之静则沦于静而无动。此周子(敦颐)所谓物则不通者也。”②动则动而无静,静则静而无动,否定动静的相对待。只有超凡(众人)入圣的圣人,因为他们无“人欲之私”,而全具天理,“是以其动也静之理未尝亡,其静也动之机未尝息。”①才体认到动静相对待的道理,众人是体认不到的。在“动静”互相对待、互相排斥问题的体认上,划分众人与圣人,是没有根据的。这就为他在另一个意义上分离动静埋下伏笔。
  第二,动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而静,静而动。辟阖往来,更无休息。”②动静相对双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动以静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和条件,静以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条件,这就是“互为其根”。“阴静之中,自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又有阴静之根。动之所以必静者,根乎阴故也;静之所以必动者,根乎阳故也。”③动之所以静,静之所以动,互相为其根,即互为根柢、根源;静中有动之根,动中有静之根,动静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如果没有与动相对的静,那么,动就不称其为动。反之亦然。因此,他说:“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④动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什么是动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它蕴涵三方面的意思:
  1.动静既为互相依赖和渗透关系,就不能分谁先谁后,否则就是对这种关系的否定。“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只就起处言之,毕竟动前又是静,……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只道今日动便之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⑤动静、呼吸两者互相依存,无动不成静,无呼不成吸,一动一静,一呼一吸,构成动静、呼吸的合一运动。
  2.“动静”既为相互依赖和渗透,必是“动静相资”关系。朱熹在讲到动静相资或相吸收时说:“然而必曰主静云者,盖以其相资之势言之,则动有资于静,而静无资于动。”①在这里,把动静相资,说成动资于静,而静不资于动,实是对“动静相资”的否定,既为相资,动必资于静,静也必资于动。“动静”相互依赖,如果“静无资于动”,则动也无资于静。失去相资对方,他方也不存在。
  3.动静既为相互依赖和渗透,必是“动静所乘之机”。“周贵卿问:‘动静者所乘之机?’曰:‘机是关捩子。踏着动底机,便挑拨得那静底;踏着静的机,便挑拨得那动底。’”②动静相互联结,动挑拨那静,静挑拨那动,相互挑拨,不可分离。
  第三,动静相对不仅互为存在依据和条件,而且可以互相转化。“动极生静,亦非是又别有一个静来继此动,但动极则自然静,静极则自然动,推而上之,没理会处。”③动极而转化为静,静极而转化为动,动静各自转化为自己的相对方面,这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譬如鼻息,无时不嘘,无时不吸,嘘尽则生吸,吸尽则生嘘,理自如此。”④“嘘”转化为“吸”,“吸”转化为“嘘”;动转化为静,静转化为动,构成了动静的连续系列。朱熹以动静相互转化,“这道理层层流转,不可穷诘”⑤。动静的相互转化,是不可穷尽的,是普遍的形式。
  朱熹对动静冲突融合的多层面论述,是独具特色的。从形式看来,似乎这仅仅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重述,但却显示了对周敦颐思想的修正和发挥的匠心。
  然而,朱熹并没有把动静冲突融合这个精彩的思想贯彻到底。受周敦颐思想的局限,成了半截子动静冲突融合的思想家。他在解释《通书·动静》章时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此言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者,则不能通。故方其动时,则无了那静;方其静时,则无了那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此言形而上之理也。理则神而莫测,方其动时,未尝不静,故曰无动;方其静时,未尝不动,故曰无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能动,动而能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错综无穷是也。”①他以为动静的形态有两种:一是物的动静,二是理的动静。就物而言,包括人、动物、植物、火、水等,因为这些是形而下之器,所以动而无静,静而无动,水只是水,火只是火,其动静的界限是不相通的,其动静也是不联结的、不依赖的。割裂了动静关系。
  就理而言,动静则是神妙莫测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能变动,动能变静,错综无穷。朱熹对“理则神而莫测”的“神”字解释说:“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此自有个神在其间,不属阴,不属阳,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②他举例说:“且如昼动夜静,在昼间神不与之俱动,在夜间神不与之俱静,神又自是神。神却变得昼夜,昼夜却变不得神,神妙万物。”③神即是动静的变化莫测状态。朱熹认为,“神”是一个不离于物而超于形器、贯通动静而又支配动静的东西。朱熹说:“所谓神者,初不离乎物。如天地物也,天之收敛,岂专乎动;地之发生,岂专乎静,此即神也。”④又说:“盖神之为物,自是超然于形器之表,贯动静而言,其体常如是而已矣。”⑤此神,即是“动静之理”;此理,含动静而主宰动静,是“动静”的所以然之故。
  (三)静主动客说
  朱熹受其老师李侗主静说的影响和其自身哲学逻辑结构的制约,提出了“静主动客”说。“静者为主,而动者为客,此天地阴阳自然之理,不可以寂灭之嫌而废也。”①朱熹设喻说:“静为主,动为客,静如家舍,动如道路。”②家舍是人们安静休息、生养的场所,道路是人们活动、行走的处所。从人们对于事物的体认来说,只有相对静止,才能此事是此,彼物是彼,彼此的事物和运动形式才有所区别。千差万别的事物和错综复杂的运动形式,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因此,离开相对静止就不能有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事物,脱离相对静止的运动,运动也就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朱熹却把相对静止这种事物运动的特殊形式夸大了,以静为主,以动为客(“客”者,《说文》:“客,寄也。”引申有暂时的意思),是有其失的。
  当朱熹的学生惟恐讲“静者为主”,而堕入释老以本体为寂灭虚无之说时,朱熹辩白说:“大抵老释说于静,而欲无天下之动,是犹常寐不觉而弃有用于无用,圣贤固弗为也。今说于动,而欲无天下之静,是犹常行不止,虽劳而不得息,圣贤亦弗能也。”③反对释、老主张“静而无动”,今人说“动而无静”,都是倚于一偏的双遣双非之中,坚持“静主动客”说,形式上似乎无偏,而实际上却仍然偏于“主静”。朱熹说:“惟主乎静,则其著乎动也无不中节,而不失其本然之静矣。”④以静为本然,便有以静为根本的意思。①
  为什么“静主动客”?朱熹如下的论证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体静而用动”。朱熹认为,动静这一相对范畴,静处于相对冲突的主导和主要方面,动则处于相对冲突的非主导和次要方面。“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对待底是体,流行底是用,体静而用动。”②尽管体、用相对,但其地位是不同的。朱熹有时又把“体静用动”与其哲学的形上学本体——太极(理、道)联系起来,进一步说明“静体动用”:“动不是太极,但动者太极之用耳;静不是太极,但静者太极之体耳。”③“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盖静即太极之体也,动即太极之用也。”④动静作为相对范畴,而把静看作体,动当作用,静体动用。按照朱熹哲学逻辑结构,太极为静体动用,体是制约用的,太极的动用是静体的显现或作用。从一个视角说明了静主动客。
  第二,“静能制动”。动是由静制约的,“以静制动,理便是静底,事便是动底”⑤。理静事动便自然引申出静能制动、动被静制的结论来。静能制动,自然是“静主动客”的引申。
  第三,静能生动。动被静制,就是以理制事(气),这就碰到了理化生气和化生万物的问题。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里,理化生气就变成了静化生动。他在解释《阴符经》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时说:“四句极说得妙。静能生动,便是渐渐恁地消去,又渐渐恁地长大。天地之道便是常恁地示人。”①又说:“若不是极静,则天地万物不生。”②静极而生物,而不是动而生物。这样便由理能化生气,而导出静能生动。运动的根源不是事物内在的融突,而是事物外部的使然,或移到神等等那里去了。
  由“静主动客”、“静体动用”而追究动静的根据、根源问题。朱熹说:“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太极者也。”③“所以动静之理”,即动静的所以然之理,就是太极。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太极相当于理。他说:“动静者气也,其所以能动静者理也。动则必静,静必复动,其必动必静者,亦理也;事至则当动,事过当静者,亦理也;而其所以一动一静,又莫非天理之自然矣。”④所以动静是理的使然,这样太极、理便是动静的根据、根源。在这里朱熹明确说明:动静是气,并非太极、理就是动静。太极、理是所以动静者,动静是太极、理的显现的一种形态。从气动静的根据、根源是理这个意义上说,理蕴涵动静的潜能,所以朱熹说:“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⑤
  (四)新与故
  动、静冲突融合,促进事物的化生发展。运动的趋势怎样?朱熹便进一步探讨了新与故的关系问题。
  所谓新,是指新事物;故,是指旧事物。《语类》有载:“盖事有新故。……故,事也,未变之时,必当谨审于其先。”①新与故是相对的。故是在事物未发生变化时的状态;新是由于旧事物的冲突、破坏,而导致新事物的化生。
  新与故既互相冲突对待,而又互相联结渗透。“或问:‘知新之理?’曰:‘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②无故也无新,新、故互相依赖,互相缊;新由故出,故为新的基础,新与旧的冲突融合,组成一个新的和合体。
  朱熹认为,旧和合体破坏后,必须通过“革”的方法。“革者,变故而为新也。”③“革”促使变故为新,就是故向新的转化,构成了新的事物,“变而为新事矣”④。但当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后,新事物自身同时也存在着新的冲突融合,使事物不断向前运动。然而,朱熹“变故为新”的思想,并没有系统的论证和发挥,较之王安石的“新故相除”,没有什么新发展。
  在朱熹的动静观中,为了证明动静无端无始,论述了动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动静的不可分性,及关于动静相互对待、冲突而又联结、渗透,以及动静相互转化等思想,都是很精彩的。它不仅超越了前人和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为人类认识史积累了资料。但由于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桎梏,把动静无端始引向循环论,把动静的冲突融合导向“静主动客”论,而有其偏颇。后来王夫之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①又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②静是静动或动之静,说明静是动中之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运动,便是对朱熹动静观的改造。

附注

①《易学启蒙》卷二,《朱子遗书·二刻》。 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③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②《答胡广仲》,《文集》卷四十二。 ①《答胡广仲》,《文集》卷四十二。 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③同上。 ④《答张钦夫》,《文集》卷三十二。 ⑤《朱子语类》卷一。 ①《答胡广仲》,《文集》卷四十二。 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①《答徐彦章》,《文集》卷五十四。 ②《朱子语类》卷十二。 ③《答徐彦章》,《文集》卷五十四。 ④《太极说》,《文集》卷六十七。 ①“静主动客”说,是说在“动”、“静”关系问题上,“静”为“主”,另有“静”为本体的意思,它与“主静”说略有差别。据王懋竑考证:“若言静便入于释氏之说也。朱子之论本此而发明尤详。如曰: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不可专去静处求,所以伊川说只用敬,不用静。……朱子教人专以《四书集注章句》,而《集注章句》未尝有主静一语。《大学或问》发明敬者圣学所以成始成终最详,且尽只言主敬,不言主静也。主静之说,出于周子。朱子作濂溪祠记凡四,未尝一及主静。”(《答朱宗洛书》,《白田草堂存稿》卷十三)按:王氏虽为朱熹辩白,但朱熹在道德修养上有“主静”的意思,容后论述。 ②《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③《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④同上。 ⑤《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①《阴符经考异·下篇》附《朱子遗书·二刻》。 ②同上。 ③《答杨子直》,《文集》卷四十五。 ④《答陈安卿》,《文集》卷五十七。 ⑤《答郑子上》,《文集》卷五十六。 ①《朱子语类》卷七十三。 ②《朱子语类》卷一一八。 ③《朱子语类》卷七十三。 ④同上。 ①《思问录·内篇》。 ②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