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神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58
颗粒名称: 一、形神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37-238
摘要: 本文讲述了人的意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思维发展 哲学逻辑 逻辑机构

内容

人的意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科学上和哲学上的一个难题。在漫长的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往学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朱熹利用吸收王充、范缜等人的思想资料,作为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朱熹的弟子程端蒙在《语类》中记载:“‘形既生矣’,形体,阴之为也;‘神发知矣’,神知,阳之为也。盖阴主翕,凡敛聚成就者,阴为之也;阳主辟,凡发畅挥散者,阳为之也。”①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以形为阴的作为,神为阳的作为;阴主敛聚,阳主发散,两者功能有异,形神是阴阳二气化生的。“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明作录》云:‘清者属阳,浊者属阳。’)知觉运动,阳之为也;形体(《明作录》作:‘骨肉皮毛’)阴之为也。”①精神或意识的“知觉运动”是“清气”所为,形体是“浊气”所为。那么,是形体在先,还是精神、意识在先?朱熹说:“人生初间,是先有气,既成形,是魄在先。‘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既有形后,方有精神知觉。”②先有气,气成形,体魄在先。有了人的形体以后才有精神知觉,这就是精神在形体以后。朱熹在气——物这个哲学逻辑结构的环节中,论述了气化生精神,精神、意识依气而在的观点。这是对王充、范缜等人思想资料的吸收,这是其所长。可是,也正因为在解决形、神关系问题时,以先后论形、神,使形、神相异,以至有形神二元的倾向。因此,他这样说:“人所以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尽则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按:指精神)升也;下体渐冷,所谓魄(按:指形体)降也。”③这便是一种形神相离说。尽管朱熹在许多地方否定鬼神,但对人死是否为鬼?又有所承认:“然人死虽终归于散,然亦未便散尽,故祭祀有感格之理。先祖世次远者,气之有无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孙,必竟只是一气,所以有感通之理。……至如伯有为厉,伊川谓:‘别是一般道理。’盖其人气未当尽而强死,自是能为厉,子产为之立后,使有所归,遂不为厉,亦可谓知鬼神之情状矣。”④由于人死体魄归于地,而灵魂离体魄而飞升,因此,人死气散,未散尽或气未当尽而强死,便有鬼和厉鬼的存在。所以祭祀便有先祖来格,一气感通的情状。
  如果说在承认“神道设教”这点上范缜与朱熹是共同的话,那么,在“形神相即”与“形神相离”这个理论问题上却有异。但也不能把朱熹与佛教的“神不灭论”视为一途。“然已散者不复聚。释氏却谓人死为鬼,鬼复为人,如此则天地间常只是许多人来来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无是理。”①人死气散而不复聚,便否定了鬼的存在。只有在没有散尽,或不当散而强死的特殊情况下,还有鬼存在。因此,他反对佛教所说的“人死为鬼”、“鬼复为人”,“投胎转世”,生死轮回说。两者不能等同。
  虽朱熹以精神、意识运动是气所化生,但这是就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的气——物这个环节而言的。如果从整个哲学逻辑结构来讲,则还有理——气这个环节。理作为朱熹哲学的形上学范畴,它是气的化生者,并且只有理与气合,才能有人,“理与气合,故能成形”。②气自身也由理所化生,何况意识依赖于气呢?即使气化生意识,也无碍于理的形上性。因此,当人们提出人的精神知觉运动是“心之灵”或“气之为”时,朱熹是这样回答的:“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焰。”③烛光之喻,取自桓谭和王充。所不同的,此烛的脂膏是理与气合而成的,已和桓、王单由气构成的烛有别。尽管朱熹也以烛光喻形神,但此形已变质,是由理为之主了。人得理以有生,即生命,包括形体。而原由阳气构成的精神、意识活动,精神知觉运动不离理,“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④。神知依赖形体而存在,转化为神知依赖理而存在。因而,在气——物这一阶段中透露出合理因素。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①《朱子语类》卷三。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伯有为厉”,事见《左传》昭公七年。 ①《朱子语类》卷三。 ②《答刘叔文》,《文集》卷四十六。 ③《朱子语类》卷五。 ④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