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举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42
颗粒名称: (三)科举制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132-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意见,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宋王朝可能会管理得好一些,国家也可能会兴旺一些。
关键词: 人才 选拔 科举 制度

内容

用什么方法来选拔人才?在等级社会里,汉有“察举”,唐有科举。宋承唐制。国家主要通过科举的方法来选择人才和官吏。如果说唐代科举被操纵在门阀贵族手里,那么,宋代由于门阀制度的摧毁,取士已不分门第、乡里,科举便广泛向文人开放,考试得中便可按等第名次派出做大小不同的官。这样,便能从各阶层中吸收大批文人来管理国家以及各级政权,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根基,从贵族政权向民众转化。朱熹说:“旧时此中赴试时,只是四五千人,今多一倍。”①
  到了南宋时,科举制度出现许多弊病。“今上自朝廷,下至百司庶府,外而州县,其法无一不弊,学校科举尤甚。”②尽管朱熹认为科举法有很多弊端,但当有人问:“今日科举之弊,使有可为之时,此法如何”③时,他是不同意废除科举法的。他回答说:“也废他不得。然亦须有个道理。又曰:更须兼他科目取人。”④那就是说,只是小改,在科举法范围内做一些补弊的工作,而不大改。他说:“今科举之弊极矣。乡举里选之法是第一义,今不能行。只是就科举法中与之区处。”⑤认为乡举里选法行不通。那么,怎样在科举法范围内进行补弊呢?
  首先,朱熹认为要从培养人才的学校改革开始。他说:“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党而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夫三代之教,艺为最下,然皆犹有实用而不可阙,其为法制之密又足以为治心养气之助,而进于道德之归,此古之为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也。”⑥以德行与道艺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道艺既包括义理,也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实用的知识,成为既有德行又有知识,并能济世务、兴太平的人才。这就是朱熹理想的学校教育。
  但是,现在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士人,既无德行又无道艺,实在很糟。“今之为法不然,虽有乡举而其取人之额不均,又设太学利诱之,……以启其奔趋流浪之意。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朝廷州县每有一事之可疑,则公卿、大夫、官人、百吏,愕眙相顾而不知所出,是亦可验其为教之得失矣。”①鉴于这种状况,朱熹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选择好教导之官,他说:“学校则遴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专教导,以来实学之士裁减解额,舍选谬滥之恩以塞利诱之涂。”②又说:“若上好学,便于学舍选举贤儒,如胡安定、孙明复这般人为教导之官。”③在有德行和道艺的贤儒的教导下,学校才能培养出“有实行而无空言之弊,有实学而无不可用之材”④的人才,来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
  其次,“罢去诗赋,而分诸经、子、史、时务”。朱熹以为诗赋是空言之尤,无益于设教取士,因而主张去掉。他说:“今之诗赋实为无用。”⑤应去学经、子、史、时务。“经”是圣人之言,要学;“子”出于圣人,各有所长,不可不学;“史”,能知道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变;“时务”,如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等,“皆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⑥。因此,朱熹倡导,三年试一科,并在三年前通知,使天下之士在此三年内通一科。譬如“《易》、《书》、《诗》为一科,而子年、午年试之。《周礼》、《仪礼》及二戴之礼为一科,而卯年试之。《春秋》及三传(左氏、公羊、谷梁)为一科,而酉年试之。诸经皆兼《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论则分诸子为四科而分年以附焉。”①这样周而复始,几十年后就能通经、子、史、时务了。同时,考试诗赋,也使文风败坏,他说:“且看朝廷许多奏表,支离蔓衍,是说甚么!如诰宰相,只须说数语戒谕,如此做足矣。……表奏之文,下谀其上也;诰敕之文,上谀其下也。”②所以,他以为只要改变考试科目,全理会经学,这种文风就会变过来。
  再次,“将太学解额减损,分布于诸州军解额少处”③。由于地方州郡解额窄而参加考试的士人很多,太学解额阔而应考的士人少,考中的机会大,因此很多士人想方设法到太学读书,便造成“奔竞之弊”。如果均诸州解额,稍损太学之额,那么,士人都会在本州、军参加考试,又何苦去太学就补试呢?同时,州、军只有解试一种途径,“太学则兼有舍选之捷径,又可以智巧而经营”④,仕途广阔,这也是士人不安乡举而争趋太学的重要原因。朱熹主张“太学则罢月书季考之法,皆限之以省试”⑥,杜塞“舍选”和“智巧”,统一参加省试。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的结果,中央政权直接掌握了用人大权,把任免、调遣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权力太重而搞“独立王国”的情况。尽管朱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看到了“法弊”、“时弊”和“科举之弊”,提出了一些补弊的救治方案。他对于改革这些弊端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态度是:“天下之事,大正则难,如学校间小正须可。”①不“大正”可“小正”,即只能小改,不能大改,甚至认为“大处正不得”②,如对于中央集权的国家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动不得的。这是朱熹政治学说的宗旨,也是其时代的特点,此特点,亦正是其局限,但朱熹所主张的改革,补弊的办法,还是有见地的。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如果按朱熹的意见,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宋王朝可能会管理得好一些,国家也可能会兴旺一些。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③《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学校贡举私议》,《文集》卷六十九。 ①《学校贡举私议》,《文集》卷六十九。 ②同上。 ③《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④《学校贡举私议》,《文集》卷六十九。 ⑤《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⑥《学校贡举私议》,《文集》卷六十九。 ①《学校贡举私议》,《文集》卷六十九。另见《朱子语类》卷一〇九记载:“乙卯年,先生作《科举私议》一通,付过看,大概欲于三年前晓示下次科场,以某经某子某史试士人。如大义,每道只六百字,其余两场,亦各不同。后次又预前以某年科场,别以某经某子某史试士人。盖欲其逐番精通也。”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③同上。 ④《学校贡举私议》,《文集》卷六十九。 ⑤《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②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