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之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40
颗粒名称: (一)人才之弊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28-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人才选拔及人才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选拔合格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治国的先务,可见其对人才的重视,对于不成才的人,不能参与政治。
关键词: 人才 选拔 政权

内容

朱熹在很多地方谈到人才选拔及人才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语类》记载:“问:‘今日之治,当以何为先?’曰:‘只是要得人。’”①选拔合格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治国的先务,可见其对人才的重视。他主张对于不成才的人,不能参与政治。
  关于人才的标准,朱熹说:“今日人材须是得个有见识,又有度量人,便容受得今日人材,将来截长补短使。”②称得起人才的是有见识、有度量的人。从广泛意义上说,他以为当时有两种人:一是“谨密者多退避”,不愿意多干事还不愿意出来做官;二是“俊快者多粗疏”,③干事不仔细。如果他们能够“损那有余,勉其不足时节”,即损其“谨密”和“俊快”之有余,勉其“退避”和“粗疏””之不足,那么,他们不仅能“做得事”,“担当得事”,而且“与那小廉曲谨底不同”④。但是,不同的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评价人,对人才标准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或者出于某个人的个人偏见,其评价人的标准便歧异。“贪污者必以廉介者为不是,趋竞者必以恬退者为不是。由此类推之,常人莫不皆然。”⑤这种评价人的标准,便完全颠倒了。因此,朱熹哀叹当今没有人才,他说:“后世只是无个人样”⑥。之所以“无人样”,是由于风气不好。“今人材举业浸纤弱尖巧,恐是风气渐薄使然。”①即使是一等人才,也由于风气不好,而“不识义理,终是难保”②。朱熹又把风气之坏的原因,统统归咎于对道学的排斥。他很带感情地说;“今日人才之坏,皆由于诋排道学。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实见得恁地,然后从这里做出。”③把诋排“道学”(即“理学”)作为人才之坏的根源。
  由于人才之坏,因而在士大夫之间以至官场中造成很坏的风气。士大夫得过且过,做官的以不治事为得策。“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分明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一切刓方为圆,且恁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④如果以不生事、不明理为“知礼”,以刓方为圆、随俗苟且为长进,这样下去,“至下年,国家事都无人做矣”⑤,是很危险的倾向,因此,他说:“此风大害事。”
  至于,“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曲直在前,只不理会,庶几民自不来,以此为止讼之道。民有冤抑,无处申诉,只得忍遏。便有讼者,半年周岁,不见消息,不得了决,民亦只得休和,居官者遂以为无讼之可听。风俗如此,可畏!可畏!”⑥官无论大小,对于人民的诉讼,即使曲直很明显,也不处理,人民无处申诉,自然也就不来官府申冤了。就是有人来诉讼,半年一年不处理,也无消息,只得作罢。当官的还以为这是讼太平之世。这种不治事的风气,真是可怕!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