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赈济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27
颗粒名称: (三)赈济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89-90
摘要: 本文讲述了百姓生计断绝之际,赈济不能说对百姓无利,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冲突,于安定社会秩序有利无害,而且暂时安顿了饥民生活,得以继续生产。
关键词: 减俸 赋税 财政开支

内容

南宋时,水旱灾害,时有发生;饥民反抗,连绵不断。朱熹几次被派去办理荒政,有所收效。他以为救荒于汤火,赈济是重要措施。赈济可解决百姓燃眉之急,它使“虽遇凶年,人不阙食”④。但是,如赈济数量少,也不济事。
  朱熹认为,即使赈济后不能收回,也要行赈济。“今赈济之事,利七而害三,则当冒三分之害而全七分之利。不然,必欲求全,恐并与所谓利者失之矣。”①尽管赈济可三七开,不必求全,求全则七分利也失掉了。所谓害,无非是抄报不实等。“如抄人口之类,亦且待其抄来如何,如不实,有人讼,然后或添或去,却罪官吏。”②这是不可免的。
  在百姓生计断绝之际,赈济不能说对百姓无利,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冲突,于安定社会秩序有利无害,而且暂时安顿了饥民生活,得以继续生产。

附注

④《食货上六·赈恤》,《宋史》卷一七八。 ①《朱子语类》卷一一一。 ②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