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误农业季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17
颗粒名称: (一)不误农业季节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7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季节的规律性,它与农作物所需要的温度高低、日照长短、生长周期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农业 生产 季节

内容

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季节的规律性,它与农作物所需要的温度高低、日照长短、生长周期等密切相关。如果误了季节,就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而,朱熹特别注意农业季节,不误农时地进行生产。“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种)时节,不可迟缓。仰诸父老,教训子弟,递相劝率,浸种下秧,深耕浅种。趋时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无致因循,自取饥饿。”①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及早浸种下秧,抢季节,及时组织春耕,这是很重要的。一俟秧田里秧苗长成,便要不失农时地栽插。他说:“秧苗既长,便须及时趁早栽插,莫令迟缓过却时节。”②在江南、浙江、福建、两湖一带,清明时节正是插秧的大忙之时。插秧以后,又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耕耨、施粪。他说:“禾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子(仔)细辨认,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属,亦须节次芟削取令净尽,免得分耗土力,侵害田苗,将来谷实必须繁盛坚好。”③从浸种、下秧、插秧到除草收获,在禾苗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要根据农业季节,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管理,才能取得好的收成。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只有用力愈多,则收获亦多。在这里他提出了劳动量投资与收获量成正比例的思想,这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可以这样讲的,但收获量还受生产技术以及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风霜雨雹、水旱灾害等都能影响收获。而物质资料的生产量也直接与人们生活的好坏相联系。在朱熹看来,收获量少就会“自取饥饿”,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把不误农时地组织生产劳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观察,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

附注

①《劝农文》,《文集》卷一〇〇。 ②《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③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