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16
颗粒名称: 二、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70-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财富生产的根源,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论,归结为劳动生产。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劳动生产 社会分工

内容

朱熹对财富的生产的根源,归结为劳动生产。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是农业。农业生产是人们生存与一切生产最先决的条件。朱熹认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农业是主要的财富生产部门。“契勘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每岁二月载酒出郊,延见父老,喻以课督子弟,竭力耕田之意。”③“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④古代思想家都以为“民以食为天”,维持民的生存和再生产的根本是“食”,即吃饭。如果没有饭吃,“民”饥饿流移,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自然不能创造社会财富。他在《奏救荒事宜状》中有这样一段话:
  民情嗷嗷,日甚一日,不独下户乏食,而士子宦族第三等人户,有自陈愿予乞丐之列者,验其形骸,诚非得已,兼自秋来卖田拆屋,斫伐桑柘,鬻妻子,货耕牛,无所不至,不较价之甚贱,而以得售为幸。曲质则库户无钱,举贷则上户无力,艺业者技无所用,营运者货无所售。鱼虾螺蚌久已竭泽,野菜草根取掘又尽,百万生齿,饥困支离,朝不谋夕。①
  假如连农村三等户也卖田伐桑,鬻妻子,卖耕田,纷纷破产,而农村的四、五等户就可想而知了。百万生灵,饥困难忍,宛转呼号,挣扎在死亡之中。如何从事于创造财富的农业生产呢?鉴于这种情形,他提出了“足食之本在农”的经济主张。在农业社会,国家应该“务农重谷”,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规律。为了保证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农业必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州县官吏应以劝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每年二月春耕之时,载酒出郊,奖励耕田。
  州县官吏“以劝农为职”。朱熹认为,官吏倒不在于直接参加生产,而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当职久处田间,习知穑事,兹忝郡寄职在劝农,窃见本军已是地瘠税重,民间又不勤力耕种,耘耨卤莽灭裂,……皆缘长吏劝课不勤,使之至此。”②官吏的职责在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百姓耕种不勤,耘耨不仔细,田间管理不善,草盛苗稀等,责任都在于长吏“劝课不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地组织生产,他提出了如下几项措施:
  (一)不误农业季节
  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季节的规律性,它与农作物所需要的温度高低、日照长短、生长周期等密切相关。如果误了季节,就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而,朱熹特别注意农业季节,不误农时地进行生产。“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种)时节,不可迟缓。仰诸父老,教训子弟,递相劝率,浸种下秧,深耕浅种。趋时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无致因循,自取饥饿。”①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及早浸种下秧,抢季节,及时组织春耕,这是很重要的。一俟秧田里秧苗长成,便要不失农时地栽插。他说:“秧苗既长,便须及时趁早栽插,莫令迟缓过却时节。”②在江南、浙江、福建、两湖一带,清明时节正是插秧的大忙之时。插秧以后,又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耕耨、施粪。他说:“禾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子(仔)细辨认,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属,亦须节次芟削取令净尽,免得分耗土力,侵害田苗,将来谷实必须繁盛坚好。”③从浸种、下秧、插秧到除草收获,在禾苗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要根据农业季节,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管理,才能取得好的收成。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只有用力愈多,则收获亦多。在这里他提出了劳动量投资与收获量成正比例的思想,这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可以这样讲的,但收获量还受生产技术以及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风霜雨雹、水旱灾害等都能影响收获。而物质资料的生产量也直接与人们生活的好坏相联系。在朱熹看来,收获量少就会“自取饥饿”,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把不误农时地组织生产劳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观察,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
  (二)改造土壤和种植方法
  经常改造土壤和改进种植方法,提高农业技术的含量,是促进农业劳动生产,增加产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社会财富的必要条件。朱熹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把深耕细作作为改良土壤的重要手段。“大凡秋间收成之后,须趁冬月以前,便将户下所有田段一例犁翻,冻令酥脆,至正月以后更多著遍数,节次犁杷,然后布种,自然田泥深熟,土肉肥厚,种禾易长,盛水难干。”①翻耕田地,节次犁杷,使生土变熟土,土块酥脆,土肉肥厚,改变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仅使农作物易于扎根生长,而且松动的土壤也易于保持水分,以增加生产和社会财富。
  同时改变种植技术,也是增加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方法。“耕田之后,春间须是拣选肥好田段,多用粪壤拌和种子,种出秧苗。其造粪壤亦须秋冬无事之时,预先划取土面草根,晒曝烧灰,旋用大粪拌和入种子在内,然后撒种。”②用草木灰和大粪(即人粪)拌和种子撒种,这样就使入土的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直接地、较快地收吸草木灰和大粪中的氮、磷、钾等养分,促进农作物较快生长。
  (三)兴修陂塘水利
  水利是农业之本。水、旱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因而,古人就非常注意水利问题。兴修陂塘水利,既可防涝,又可防旱。所以,朱熹把水利看为农业的根本。“陂塘之利,农事之本,尤当协力兴修。如有怠惰,不趁时工作之人,仰众列状申县,乞行惩戒;如有工力浩瀚去处,私下难以纠集,即仰经县自陈官为修筑。如县司不为措置,即仰经军投陈切待,别作行遣。”①只有积极兴修水利,才能发展农业生产。
  如何兴修水利,朱熹在这里设想了几种方法:一是由陂塘用水得利之人,协力兴修。多蓄水,准备将来多灌溉;二是对于兴修陂塘持怠惰态度的,列状申县,给予惩戒;三是对于水利工程比较浩大的,费用较大而私下难以纠集,则报县由政府来修筑。朱熹这种尽量开发自然水利资源,为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造福的思想,是可贵的。
  (四)保护耕牛
  耕牛,宋代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极重要工具。农民主要依靠牛来耕田。耕牛在农业劳动中的显著地位,体现了生产力中劳动资料的作用。朱熹说:“耘犁之功,全藉牛力。切须照管,及时喂饲,不得辄行宰杀,致妨农务。如有违戾,准敕科决,脊杖二十。每头追赏(按:《正论》改作尝)五十贯文,锢身监纳,的无轻恕,今仰人户,递相告戒,毋致违犯。”②为了确保劳动资料,宰杀耕牛不仅要脊杖二十棍,而且要罚钱。因此,他把宰杀耕牛看成与贩卖私盐、赌博财物一样,是犯法的行为,而加以禁止。他在《劝谕榜》③中把宰杀耕牛作为保伍的禁约,互相监督,不得违犯;如若违戾,或知而不举,则保伍并行坐罪。可见,朱熹对于耕牛的重视。
  (五)因地制宜,多处经营
  农业生产,不能单一种植。尽管稻谷是解决民食的主要作物,也不能单一,而应该同时种植其他多种经济作物,这样不仅可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力,而且也可增加生活资料的生产。“种田固是本业,然粟、豆、麻、麦、菜蔬、茄芋之属,亦是可食之物,若能种植,青黄未交,得以接济,不为无补。今仰人户更以余力,广行栽种。”①利用山地、旱地,种植粟、麦、麻、豆、菜蔬、茄芋等作物,不仅不会减少水田的稻谷种植面积,而且把不能种植水稻的田地开发起来,便增加了生产。同时,由于作物生长期的不同,粟、豆、麦等可在水稻未收成的青黄不接时收获,便可接济饥荒。朱熹主张可利用多余劳力,大力广种多收,扩大生产门路。
  可贵的是,朱熹提出了种田(种植水稻)固是农业的根本,而种植粟、豆、麦、麻之类也未尝不是本。尽管应该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个主,也不能排斥“次”而不准种植豆、麦、麻、粟等。其实,有次才有主,没有次主也就不成立了,主与次是相对的。
  不仅粟、豆、麻、麦、菜蔬未尝不是本,而养蚕种桑也未尝不是本。“蚕桑之务,亦是本业。而本州从来不宜桑柘,盖缘民间种不得法。今仰人户常于冬月多往外路买置桑栽,相地之宜,逐根相去一二丈间,深开窠窟,多用粪壤,试行栽种,待其稍长,即与削去细碎拳曲枝条。数年之后,必见其利,如未能然,更加多种,吉具麻苎,亦可供备衣著,免被寒冻。”②要设法种植桑树,饲养蚕。这些经济作物,不仅可提供市场蚕茧,增加收入,而且可备自己衣著,免受寒冻。同时,在不宜植桑的地方,种植苎麻,纺线织布。
  (六)奖励垦荒
  朱熹在福建漳州任职期间,为增加生活资料产品,曾奖励开垦荒田。“本州管内荒田颇多,盖缘官司有俵寄之扰,象兽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户不敢开垦。今来朝廷推行经界,向去产钱官米各有归著,自无俵寄之扰。……有欲陈请荒田之人,即仰前来陈状,切待勘会给付,永为己业,仍依条制与免三年租税。”①荒田多的原因有二,一是“俵寄”的干扰,二是象兽的躇蹋,以致人们不敢开垦。于是,朱熹以“经界法”解决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使无俵寄而纳税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约束官吏不得勒取农民陷杀象兽以后的象牙或兽角等,以解决象兽踏食的祸害。如果有人愿意垦荒,可以到官府报请。不仅开垦出来的田永为己业,而且可免三年的租税。朱熹看到:并不是荒田无人开垦,而是存在着实际问题,只有解决具体问题,鼓励开荒,荒田才能得到垦殖。
  上述措施,都是属于官吏劝课之列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民不受冻饿。
  朱熹在讲生产的同时,也讲劳动分工。但他很少讲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主要是谈一般的社会分工。他说:“妇女勤力,养蚕织纺,造成布帛。”②这还是一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妇女的养蚕纺织,是属于家庭农副业。它除了满足自己的消费之外,也可以拿去交换,以取得自己没有而又所需的产品。他认为人们的社会分工,那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天职:“况人在天地间,自农、商、工、贾等而上之,不知其几,皆其所当尽者,……但必知夫所处之职,乃天职之自然,而非出于人为。”①是人力所不可及的。
  朱熹对于财富的生产之所以这样重视,一方面他目睹南宋财政匮乏,不发展农业,不能恢复社会经济,也不能很好地抗金,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只有注重农业生产,才能解决农民食衣问题。朱熹未必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但他在乡间耳闻目睹,对于劳动生产有系统体认。他认为从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使其妇子合哺鼓腹,无复饥冻流移之患”②,即不使百姓受冻挨饿,到处逃亡。在这里,他把农业生产直接与维持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附注

③《劝农文》,《文集》卷一〇〇。 ④《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①《文集》卷十六。 ②《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①《劝农文》,《文集》卷一〇〇。 ②《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③同上。 ①《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②同上。 ①《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②《劝农文》,《文集》卷一〇〇。 ③《文集》卷一〇〇。 ①《劝农文》,《文集》卷一〇〇。 ②同上。 ①《劝农文》,《文集》卷一〇〇。 ②《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①《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劝农文》,《文集》卷九十九。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