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时期 初登仕途,受学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10
颗粒名称: 第一个时期 初登仕途,受学李侗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35-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虽以儒家经典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然于佛教、道教,也无不涉猎。这与胡原仲和刘彦冲好佛、老有一定关系。朱熹拜李侗为师以后,学术思想发生了大变,不能不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转变。
关键词: 朱熹 李侗 拜师

内容

朱熹出生的那一年,既爆发了由钟相领导的著名农民运动,又遭金统治者进攻杭州之难,高宗赵构仓皇逃到温州;同时前御史中丞秦桧受金派遣,回到宋廷。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错综复杂。在这重重冲突之中,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在统治集团中是没有二见的,但对待金是战还是和,却是当时朝、野官吏、士大夫和人民所特别关注和有争议的问题。它反映了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朱熹两岁时(公元1131年),秦桧取得了高宗赵构的信任,他们沆瀣一气,进行投降活动。朱熹十岁(公元1139年)时,秦桧代替赵构以跪拜礼接受金诏书中所提的各项议和条件,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归还宋徽宗和皇后棺木。朝野愤慨,遭到反对,十一岁(公元1140年)时,抗金派岳飞在各地义军支持下,郾城一战,击败金军主力“铁浮图”。“撼山易,撼岳家军难。”①打得宗弼闻风丧胆,准备放弃汴京北辙。中原大震,形成了北伐收复失地的空前有利时机。然而投降派高宗赵构和秦桧竟然命令岳飞退兵回军,岳飞虽据理力争,高宗乃以日下十二道金牌相逼,岳飞不得不遵命回朝。此后,高宗和秦桧按照金统治者的旨意,剥夺了抗战派将领张浚、韩世忠、岳飞等人的兵权。朱熹十二岁(公元1141年),高宗全部接受金提出的条件,订立了屈辱的所谓“绍兴和议”。赵构在进誓表中称:“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②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杀岳飞,张宪、岳云也被杀害。朝野震惊,日夕惕息。朱熹的父亲朱松,也由于上书反对秦桧议和,而被排斥出朝。《宋史·朱熹传》记载:“秦桧决策议和,松与同列上章,极言其不可,桧怒,风御史论松怀异自贤,出知饶州。”国家的耻辱,父亲的被贬,不能不给朱熹幼小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
  据《宋史》本传和《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记载,朱熹从少就很聪明,而非凡人所比,“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①
  从这里可见朱熹是注意探讨“天之上何物”这个曾经困扰无数哲人的宇宙之上本体问题的。他与陆九渊少时废寝忘食地思考“天地何所穷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陆九渊从“天地何所穷际”,转而向内求诸心,而朱熹向外求天之上的问题。
  朱熹从小就在其深受理学熏陶的父亲朱松的直接教育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朱子年谱》说:朱熹十来岁,就“厉志圣贤之学”,慨然奋发,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间断。当读《孟子》的时候,他深有感触地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②朱熹是从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意义上来体会“圣人与我同类”的,因而,他也以做圣人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当朱熹十四岁时(公元1143年),朱松病死。少年丧父,生活无依靠。朱松死前,把家事托给少傅刘子羽。朱熹遵父遗言,从建州(今福建建瓯)城南迁到崇安五夫里居住。
  这时朱熹虽以儒家经典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然于佛教、道教,也无不涉猎。这与胡原仲和刘彦冲好佛、老有一定关系。“初师屏山、籍溪。籍溪学于文定(胡安国),又好佛、老。以文定之学为论治道则可,而道未至,然于佛、老亦未有见。屏山少年能为举业,官莆田,接塔下一僧,能入定数日。后乃见了老,归家读儒书,以为与佛合,故作《圣传论》。”③当时士大夫好佛、老,可谓司空见惯。刘彦冲以儒书与佛合,企图和合儒佛。此时,朱熹为学也未专攻。年轻人的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理,使他涉猎于广阔的知识领域。而于佛教,尤其留心研究①,他在《语类》中有一段回忆:“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②,对“昭昭灵灵的禅”有所理会。可见,他对佛教是有研究的,甚至在应举考试之前也还留意于佛书,据《大慧(宗杲)普觉禅师语录序》尤焴说:“朱文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著。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披其行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③但据建州“乡贡”的考官蔡兹说:“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④看来这个评语是有道理的。后来朱熹十九岁(公元1148年)赴试,就是用禅学的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随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动,遂得举。”⑤结果考取,说明南宋初年,金统治者经常威胁宋王朝的安危存亡,宋统治者对于思想方面的控制还不像后来那样“细密”。因而,出现像朱熹所说的那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朱熹虽考取了进士,取得了最高的学衔,但在作学问的道路上,他却以为是刚刚起步。“二十岁以后,方知不可恁地读,原来许多长段,都自首尾相照管,脉胳相贯串,只恁地熟读,自见得意思,从此看《孟子》,觉得意思极通快。”①他总结了以前学习贪多嚼不烂的经验教训。在二十岁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思量“义理”和融会贯通上,这在学习方法上是一大进步。有时为了搞透一段文字的“义理”,往往废寝忘食。他说:“某旧年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初看子夏‘先传后卷’一章,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底闻杜鹃声。”②直至把“义理”理会透彻为止。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朱熹二十二岁,宋王朝授予左迪功郎,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秋天到同安县赴任。在任职期间,他“莅职勤敏,纤悉必亲”③。他说:“某向为同安簿,许多赋税出入之簿,逐日点对佥押,以免吏人作弊。”④为官廉正。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夏天,同安县“饥民”暴动,很快包围了同安县城。朱熹等深怕饥民攻破城池,他便亲自守备过去曾被农民军攻陷的西北方一带,指挥弓箭手保卫城池。
  朱熹为了维护礼教,对于同安县贫苦人民由于“贫不能聘”,拿不起聘礼,而依相承下来的“引伴为妻”的风俗习惯,认为是“乖违礼典,渎乱国章”⑤。不仅严加禁止,而且“检会政和五礼,士庶婚娶仪式行下,以凭遵守,约束施行”。⑥对于典章仪礼,朱熹十分重视。他认为婚姻之礼,关系到“别男女,经夫妇,正风俗而防祸乱之原也”。①是防止了发生祸乱的根源。
  同时,朱熹在同安建“经史阁”,办“学宫”。他为了解决“学有师生诵说而经籍弗具”②的困难,檄书大都督府连帅方公,请求将抚府的九百八十五卷书送给县学。并且还取《周礼》、《仪礼》、《唐开元礼》、《绍兴祀令》相互参考,绘成礼仪器用衣服等图,训释辨明,要学生朝夕观览,以使“临时无舛”③。
  朱熹虽初次从政,也不忘读书。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同安任满,在郡中等批书,行李已经运走,没有书看,“于馆人处借得《孟子》一册熟读,方晓得养气一章语脉”④,后来作《孟子集注》,“大意不出当时所见”⑤。在此前后,朱熹虽曾多次会见、请教过李侗(公元?—1162年),但正式受学于李侗却是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的事。李侗是程颐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而罗从彦则是二程弟子杨时的学生。杨时是二程的得意门生。有一次,程颢送杨时南归时说:“吾道南矣!”⑥程颢死后,杨又跟程颐学习。因此,而把杨时及其弟子称道南学派。当时,在士大夫之间盛行佛学,但杨时跟“洛学”坚持崇儒,因此得到程颐的赞赏:“学者皆流于夷狄(指佛学)矣,惟有谢(良左)、杨(时)二君长进。”⑦杨时被称为得二程“不传之学”的弟子之一。罗从彦“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遂徒步往学焉”⑧。欧阳佑在《重刊罗先生文集序》中说:“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①朱熹也说:“初,龟山先生唱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盖一人而已。”②罗从彦被称为杨时的嫡传。朱熹的父亲朱松也曾师事罗从彦,与李侗“为同门友”③。李侗“闻郡人罗仲素先生得河洛之学于龟山杨文靖公之门,遂往学焉,……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④,并得到罗从彦的“亟称许”。
  朱熹拜李侗为师以后,学术思想发生了大变。如果说朱熹十七八岁左右还留恋于佛学,初见李侗时,还曾以禅学就问于李侗的话,那么,此时,则专心于儒学。《语类》是这样记载的:“李先生为人简重,却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⑤从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到认为“佛学无是处”、“漏洞百出”,不能不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转变。由于朱熹入佛,师禅僧,尊佛、道,求之至切;因而,他后来能出佛,以儒学来融合佛、道。据朱熹自己回忆,他“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⑥这对于他后来集理学之大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依李侗的教导,只看“圣贤言语”①。李侗教朱熹以异于“异端”(佛、道)的“理一分殊”的学说,认为“理不患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其要也”,即要解决“理一”与“分殊”、“一理”与“万理”的关系问题。要从“圣经中求义”,以便推见实理。求理的方法,就是静坐。“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心下愈明静矣。”②只有“静”,才能体认“天理”。所以说:“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③朱熹悉心求道,得到李侗的赞扬:“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论难,体认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益深矣”;并被誉为“乐善好义,吾党鲜有”④的人物。于是得李侗之正传。这样,朱熹便成为二程的四传弟子,成为儒家“道统”谱系中的重要人物。所以,朱熹后来在总结这次思想转变时说:“三十年前长进。”⑤大概就是指此而言。
  就在这一年,民族冲突又突显尖锐起来。金统治者完颜亮动员四十万军队,编成二十七军,准备向南进攻。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秋天,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南侵。完颜亮亲率主力,渡淮南下,很快推进到长江北岸。消息传来,高宗赵构十分惶恐,准备“解散百官,浮海避狄”⑥,只是由于右相陈康伯的坚决劝阻,才暂留临安观望。十一月完颜亮抵达和州(今安徽和县),推军到达长江北岸杨林渡,企图渡江攻采石。在此危急关头,虞允文整顿溃军,激励士气,击败金军。其他三路也由于李宝和吴璘的抵抗和义军的配合,使金军受挫,收复了邓、蔡、秦、洮等十余州。在这种形势下,激发了金统治集团内部的政变,完颜雍自立为帝,完颜亮被军中部将击杀。面对着抗金胜利的形势,各种意见、方案都有,朱熹对形势作了清醒的估量。“熹窃以为必能因其人以守,因其粮以食,使东南之力不困,然后根本固而不摇,……然后朝谒陵庙,还返旧京之事,乃可言也。不知今日朝廷之上,侍众之列,谁为能办此者。”①这是有道理、有根据的。

附注

①《岳飞规复中原》,《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 ②《秦桧主和》,《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 ①《朱熹传》,《宋史》卷四二九。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③同上。 ①朱熹与释教中人也常有来往,如圆悟和尚、居五夫里开善寺,“法性圆融,学贯儒释,不为空幻语,尝和晦翁梅诗有:‘可怜万木凋零后,屹立风霜惨淡中’之句,……圆寂之日,晦翁哭以诗曰: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不须更话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释》,《崇安县志》卷八)又:扣冰古佛,“俗姓翁,法号藻光。……一日忽悟曰:‘欲会千江明月,止在一轮光处,何劳破此芒鞋耶?’遂求静僻,扫迹尘魔,以成定慧。每日问主人翁曰:‘惺惺否?’自应之曰:‘惺惺。’朱子尝引此以明诚意之旨。”(《释》,《崇安县志》卷八)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四。按:朱熹所会僧人,究竟是谁?有说宗杲,有说宗杲弟子道谦。但道谦可能性较大。 ③《卍大藏经》第三十一套,第四册。 ④《朱子年谱》卷一上。 ⑤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五。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③《朱子年谱》卷一上。 ④《朱子语类》卷一〇六。 ⑤《申严婚礼状》,《文集》卷二十。 ⑥同上 ①《申严婚礼状》,《文集》卷二十。 ②《泉州同安县学宫书后记》,《文集》卷七十七。 ③《朱子年谱》卷一上。 ④《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⑤同上。 ⑥《杨文靖公遗事》,《伊洛渊源录》卷十。 ⑦同上。 ⑧《罗从彦传》,《宋史》卷四二八。 ①见《罗豫章先生文集》。 ②《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文集》卷九十七。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⑥《答江元适·一》《文集》卷三十八。据清人王懋竑考证:朱熹出入于释、老十余年,是指十五六岁至二十六七之间。他说:“按朱子早从屏山、籍溪二公,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自受学延平后,断然知释氏之非矣。……《学蔀通辨》不载江书,……故断以为据,谓朱子四十以前皆出入释、老之学,此为大误。”(《朱子答江元适书、薛士龙书考》,《白田草堂存稿》卷七)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三。 ②《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朱子遗书》。 ③《延平李先生答问》,《朱子遗书》。 ④《朱子年谱》卷一上。李侗说:“元晦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李延平文集》卷一)为朱熹取“元晦”字,意为“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外表不露,道德内蓄的人。 ⑤《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⑥《虞允文神道碑》,《杨诚斋集》卷一二〇。 ①《与黄枢密》,《文集》卷二十四。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