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撰述年代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82
颗粒名称: 二、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撰述年代分析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11-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撰述年代分析,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的撰述年代,《<杨时集>诗文编年考证》与《杨时故里行实考》所收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皆谓撰于宣和六年(1124)。
关键词: 杨时 诗文 考述

内容

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的撰述年代,《<杨时集>诗文编年考证》与《杨时故里行实考》所收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皆谓撰于宣和六年(1124)。其中黄谱谓:宣和六年“公年七十二。寓毗陵……是年,作《游定夫墓志铭》。”《<杨时集>诗文编年考证》谓:“宣和六年甲辰(1124),杨时七十二岁。《御史游公墓志铭》卷三十三,页七三三。铭云,宣和五年五月乙亥,游定夫以疾终于正寝。‘既设之明年,其子某自历阳涉大江’以铭见属,由此推之,此铭作于宣和六年。”其中“既设”之“设”为“没”之误。
  所谓《御史游公墓志铭》撰于宣和六年应当有误。
  《杨时故里行实考》所收清·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张夏《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以及佚名《杨龟山先生年谱》(佚名《年谱》又见《杨龟山先生集》③和《杨文靖公全集》④)亦皆谓:杨时于宣和六年“寓毗陵”(今江苏常州);冬十月,被召为秘书郎;十二月至京师。其时,游酢之子前来通报游酢噩耗,此即《御史游公墓志铭》所谓“吾友定夫既没之明年,其子某自历阳涉大江诣予而告曰”之意。史载,自次年冬始金兵南侵,直到南宋初社会处于大动荡状态;建炎二年(1128)冬十一月,杨时辞官还乡,直至绍兴五年(1135)四月卒。
  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应当撰于绍兴元年(1131)至绍兴五年间。《御史游公墓志铭》谓:游酢子“损,迪功郎,前授归州司兵曹事;掞,将仕郎。”(“仕”或作“士”)据政和官制(1116—1131),政和六年(一作政和二年)十一月将仕郎改为迪功郎。绍兴元年始改之官制,于迪功郎下再增置将仕郎等三阶,以奏补未出身官人。也就是说《御史游公墓志铭》提到的“掞,将仕郎”至少在1123年游酢卒后至绍兴元年期间是不存在的,而游掞应当是在绍兴初年获得补官而为“将仕郎”;杨时卒于绍兴五年,其撰写《御史游公墓志铭》时已获知“掞,将仕郎”而书之。杨时诸年谱皆谓,杨时于建炎二年(1128)冬十一月还乡而居之。毛谱与张谱又谓:绍兴三年,杨时年八十一,居乡;“冬十月,建安章才邵来问学。按:才邵《浏阳石刻》所载云:初谒先生于龟山之故居。先生年八十一矣,著帽衣袍而出,神清气和,望之,固知其为仁厚君子也。才邵因投贽求教,且请纳拜师弟子礼,先生辞,力请方允。既而叩之曰:才邵晚进小生,久仰大名。今此为道而来,请问孔孟之所传,学者之所当学。先生诲以熟读《论语》。请益……留三宿,凡四见而归。”(“章才邵”之“章”,张谱误作“张”。“请问”之“请”,张谱作“敢”)
  从其中特别强调杨时“神清气和”以及上述绍兴元年开始又改官制与绍兴元年至绍兴五年间的分析而综合判断,绍兴三年是杨时撰写《御史游公墓志铭》最有可能的年代。
  《永乐大典》①卷八千一百六十四《朱内翰论孔孟之学传于二程》载:“给事中兼侍讲兼资善堂翊善兼权直学士院朱震奏:……至于本朝,西洛程颢、程颐……其高弟子,曰谢良佐,曰杨时,曰游酢。时晚遇靖康、建炎之间,致位通显,诸子世禄。酢仕至监察御史,出典州郡,亦有二子仕官。独良佐终于监竹木务”云云。朱震(1072—1138)字子发,此奏疏上于绍兴六年,其中所谓游酢“亦有二子仕官”正是指《御史游公墓志铭》之“损,迪功郎,前授归州司兵曹事;掞,将仕郎”。这也说明,至南宋绍兴六年时,游酢之子游掞和游损仍是官身。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