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73
颗粒名称: 三、“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特点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特点,“延平四贤”在师承的学风、形式、方法、行为上独树一帜,有明显的特点,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 宋代 延平四贤 师承关系

内容

“延平四贤”在师承的学风、形式、方法、行为上独树一帜,有明显的特点,鲜明的特色。
  一是“笃锺理学”的向道学风。杨、罗、李、朱都没有仕途上的刻意追求,都没有生活上的优裕享受。在立志研道之后,都能排除杂念和干扰,身心高度集中,几十年不变,其毅力令人叹绝。
  杨时“州县浮沉四七春”,到退休后去世时“身后萧然,家徒壁立”。罗从彦一生坎坷,严毅清苦,却专注学问筑室罗浮山中,居十余年,终日端坐,静中观理。李侗这位布衣学者,“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一心“静坐澄心,体认天理”。朱熹则“安贫乐道,廉退可嘉”。他们一心向道,一生穷理的学风代代相传,对弟子、门人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带动作用,从而也透露出四位理学鸿儒能够功成名就的奥秘。
  二是师生频繁互动的学道形成。杨时自拜师“二程”之后,多次以书信向老师请教。“程门立雪”反映出勤奋刻苦、谦恭求学的尊师内涵。罗从彦师事杨时二十多年,五次登临杨门求教,“独得不传之秘”。李侗二十四岁师事罗多彦,自此亦步亦趋,一生弃科举,穷经研道,“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李侗与朱熹的教与学频繁互动反映在《延平答问》中,朱熹“逃禅归儒”后,于1153、1158、1160、1162年多次面见李侗,短则一个月,长则几个月,向老师请教,第二次见面提出十八个问题。除此之外,朱熹还用写信方式提问,李侗前后回信几十篇。总之,杨、罗、李、朱之间,先生以传道授业、释疑解难、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方式教导弟子,弟子则以登门请教、书院聆听、书信问疑,自研自悟的方式求得进步。
  还应当说明的是,“延平四贤”善于把创办书院作为师承的主要形式。因为书院能把著书立说、注经解经、释疑解难、讲学授徒等多种行为融合在一起,综合发挥研习、教导、交流、传播等多种功能的作用,而且书院教学形式灵活自由,实行开门教学,能者为师,主讲之后,往往集体讨论,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杨时创办了闻名全国的东林书院等多所书院。他在东林书院讲学一十八年,培养了大批弟子。罗从彦也曾以书院为依托,以师长为核心,传播理学,培养弟子。他曾在洞天岩、南斋书院集群儒讲学论道。影响最大的是宋建炎二年远道赴汀州连城冠豸山定居讲学,深受四方人士敬重。朱熹先后创办和修复了著名的考亭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二十八所,遍布东南海滨。书院中的师生互动是公开的、直接的、群体的、高效的,受益面很广
  三是潜思力行的悟道方法。领悟是取得学问的精髓,学道关键在悟道。“延平四贤”在师承中很重视教导弟子悟道方法,以期提高自研能力。
  杨时说:“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意象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这完全不同于辞章考据之为,也不同于记问背诵之学,而是重领会、重思考、重理解之法。
  罗从彦诗云:“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外寻。”这是强调要静中观理,静处观心,静中体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
  李侗主张“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朱熹也主静,主平淡,“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义理出?”朱熹还主张“即物穷理,”反复推寻。
  可以说,静坐悟道是洛学的传统。静坐可以收敛人心,减少欲望,涵养身心,集精聚神。他们认为,这是悟道应具备的心境。
  除此之外,杨罗李朱都主张“去圣经中求义理”,主张读古圣经书,遵圣贤语。杨时还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学之将何用。”他们认为圣贤书一读即心窍大开,理义自明。
  四是著书释经的倡道行为。“延平四贤”中杨、罗、朱均重视著书立说,而阐释经典是著书立说的重点内容。周敦颐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传世,“二程”也仅有《伊川易传》草稿,而杨时为了师承和传播需要,除了编纂《二程粹言》、整理《伊川易传》外,还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庄子解》《孟子义》《春秋义》等多种释经著述,为其门人弟子学道提供了极大方便。罗从彦也是著述颇丰,先后写成《语孟师说》《书斋记》《中庸说》《议论要语》《弟子问答》等。杨时和罗从彦是道南学派中著述繁丰的一对师生。
  朱熹更不用说。他的著作主要有《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太极图说》《周易本义》《四书集注》等等,大部分是哲学著作。其中《四书集注》是他最富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不仅门人弟子必读,而且成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对后世影响很大。
  总之,“延平四贤”师承中目的相同、方法相近、形式相仿,行为相似。个个上承师长,下启弟子,上继往圣,下开来学,成为一脉相承的强强接力,实现了理学的集大成和倡道东南的宏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云生
责任者
张玉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