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反对和亲联姻,倡攘外,斥和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69
颗粒名称: 十、反对和亲联姻,倡攘外,斥和议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187-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理学家杨时的历史观,反对和亲联姻,倡攘外,斥和议,和亲,指汉族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对和亲之策,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皆有,不过以肯定者居多,认为和亲可以减少战争,减轻百姓负担,稳定社会,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杨时却对和亲策完全否定,斥之为“千载之患”。
关键词: 杨时 宋代 历史观

内容

和亲,指汉族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对和亲之策,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皆有,不过以肯定者居多,认为和亲可以减少战争,减轻百姓负担,稳定社会,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杨时却对和亲策完全否定,斥之为“千载之患”。
  中国历史上汉唐是和亲策盛行的时期,而且影响久远。杨时认为郎中娄敬关于和亲的见解很荒谬。杨时说:“娄敬建和亲策,欲以嫡长公主妻单于,且谓:‘冒顿在。固为子婿。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闻孙敢与大父亢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杨时严词斥之:“其说何谬哉!”杨时进而分析道:“且子婿与外孙孰与父子亲也?彼且杀父以代立,况妻之父乎?其何足恃哉!”杨时说得很透了。事实上,为登极位,兄弟反目,父子相仇,多矣,外祖父算什么?其次,杨时指出,娄敬说法之误谁都看得出,可为什么高祖还采纳呢?因为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实质是为“人主厌兵”找一个说法。最后,杨时叹曰:“以一言之谬遂成千载之患,惜夫!”到了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长安面乞和亲,元帝联想到高祖和亲之举,于是选一后宫女子充作公主,待至御座前辞行时,方知是绝代丽姝,叫王昭君。王昭君入宫后,画师毛延寿索贿不成,竟将其绘成泥塑木雕一般,以至未被元帝见识,将天下绝色美人白白送给了老单于,至此元帝后悔莫及,只有杀了画师解恨,却留下了千古怨悔和笑柄。蔡东藩责之曰:“娄敬和亲号罪魁,宫妆辱没剧堪哀。如何番虏投诚日,尚使红颜出塞来?”北宋王安石诗曰:“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时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北宋欧阳修诗曰:“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清刘献庭诗曰:“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这些诗都是同情女子的遭遇,反对让个别女子去承担阻止战争的重任。蔡东藩更把建议和亲之策的娄敬视斥为“罪魁”。然而事物往往有两面性,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长期友好,成为千古佳话。就是因王昭君嫁单于才使汉匈友好60多年。这说明了和亲有益于中化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团结。当然,因杨时生活在经常受金人入侵骚扰的朝代,他力主抗金,反对和亲是和他的生活遭遇和政治态度相一致的。
  以上就是杨时史论中表露的主要观点和见解。从总体上说,他的史论有如下特点:其一,由于杨时的主要精力用在理学研究和弘扬上,因此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未作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价,他只是就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一点进行分析,提出自已的见解。严格地说,他这些文章应该叫做历史“点评”或历史“随笔”。其二,文章严谨,尊重历史事实,材料主要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其三,主旨明确:颂明主,批昏君;赞贤吏,斥倿臣;敬义士,贬小人。即使对汉高祖,也指责他多疑,还说“知人唯帝,难之信矣夫”!而对桓帝、灵帝,则直说他们“昏弱相仍”。其四,点评时,往往采用两点论,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如对晃错的评价就很客观公正。其五,杨时史论中的许多观点和见解都是正确的,或者说是进步的,但也有局限性,也有偏激看法,这是正常的。杨时史论总的目的是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供封建统治者借鉴,但在客观上,他的不少观点和见解对今人也有启迪和告诫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对其本人及弘扬的理学的深入理解。这也是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
  (作者系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顾问,教授)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云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