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时道德修养观给予的修身启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39
颗粒名称: 二、杨时道德修养观给予的修身启迪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092-0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道德修养观给予的修身启迪,概括了静以修德、学以修德、坚定理想信念、要心存敬畏、传承优良家风等。
关键词: 杨时 道德修养 启迪

内容

“三严三实”是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二次全国人大会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对领导干部的修身提出高要求:严格按照党性修养的要求,时刻砥砺,坚持不懈;从传统文化中学修身,寻求有益的教诲。
  1、静以修德。清心静守、谨初善道。红尘中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而道是永恒的真实。人们常常却只知追求虚幻的红尘,而离弃了最真的道。
  面对着嘈杂的环境,应学会改变自己的心态,以安静、闲适之心来探究世界、认识世界,切不可浮躁不安,更不可为世俗浮华和虚夸所累,为追求真理,荣华,富贵、荣辱甚至性命都可以抛弃。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要安下心、静下神,平心静气,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去探究大千世界,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凡事先“静”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不为世俗杂事所扰,专心致志于事,则静而清,清而明,明而通,通而顺,顺而达,凡事皆可成也。实际上佛学禅宗就主张通过静坐的办法来思考问题,领悟人间世事,终极道理。“静”修法与佛学“禅坐”相似。“心静自然凉”,“理在静中求”。以“静”修德,以“静”养性。
  人的性情、性格、气质等的形成是很容易荒废的,修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谨慎修行。“路遥之马力,事久见人心”,通过时间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务必使他能“专其业”即专心于其事业和“志一定”即形成了较稳定的社会理想,之后再委之以重任。强调修德为“民”、为“天下”。
  要保持定力。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文化定力。当前,领导干部缺乏定力的原因:一方面,当今社会机会多了、陷阱也多了,利益多了、诱惑也多了。另一方面,因修养不够,在纷繁复杂的“机遇”面前,不能坚定意志、保持清醒、管控欲望、克制行为,结果被私心利益所扰、为个人名利所累,表现为保持定力的能力不足。
  怎样涵养定力?一是忠诚。坚守政治信仰,遵守党纪国法,坚持党性原则践行党的宗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三是自戒。定由戒来,不忘求,则心安;不忘做,则身安。力求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戒。真正管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身。四是持静。“每临大事有静气”、“宠辱不惊”,保持战略平常心。平时遇事不冲动、不狂热。慎权。理性用权、廉洁用权,拒绝任性用权。敬畏权力是从政底线。
  2、学以修德。“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要努力学习。这里所谓的“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问,还有道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1969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白天田间劳动间隙,晚上睡觉前都手不释卷,一点一点积累。”他在浙江主政时强调: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就是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以修身做了榜样。
  当前我们最迫切的是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核心要义,掌握精神实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是学党章。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做到对党忠诚、爱党护党。三是学习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四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国浩瀚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我们做人的思想支撑、文化支撑和哲学支撑。五是向革命先辈学,向焦裕禄、谷文昌等先进典型学,激发自己内心的正能量,激发自己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学习,给人以思想净化,给人以心灵励志。总之,通过学习,涵养浩然之气,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切实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习近平著《之江新语》说: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姗处”领悟真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
  读圣贤书,见贤思齐。一个人内心的宽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摊开来的;一个人内心的高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码下来的。
  3、坚定理想信念。诚是推动杨时一生不断进取、道德自觉、完善人格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它是杨时倡道东南并成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根本途径。它既是杨时一生追求的道德目标,又是杨时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
  杨时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宋史·杨时传》中指出:“时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也就是说,在他83年的人生历程中,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孜孜从事理学的研究与传播,而且身受真传,造诣尤深,功绩卓著,泽被后人。这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长期坚持不懈,将毕生精力、时间、聪明才智,奉献给理学研究与文教事业的高尚品德与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景仰的。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人无理想,如池中浮萍,飘浮不定;如无源之水,流之不远;如无本之木,终会枯萎。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目标越远大,追求越执着,就越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我们要建立真正的共和国》中说过:“历史不是巧合,历史是选择,只有信仰坚定才能创造历史。”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人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4、要心存敬畏。习近平说:“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树立怎样的敬畏观念?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敬畏权力;敬畏历史;敬畏规律。敬畏是人生的压舱石,心存敬畏才能行稳致远。
  规矩是个人成长进步的“护身符”,又是为官从政的“健康卡”。一个人对规矩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就有了标准,就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
  守纪律讲规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保证。
  谒语:“诸事莫做先要想,不惧事前费思量。奉劝浮生常淡定,云起风来心倘佯。”凡事常向反面想,苦尽甘来惜春光。
  5、传承优良家风。家教门风的根本意义在于传递德行品行。在于先人对后代人格的影响。通过家教传递的德行将直接体现为为人为官的品性修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的《诫子书》,修身做人的方法。“静”“俭”“接世”,他以自身的德行训诫后人。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资治通鉴》编纂者司马光,他一身行为不愧于君子之名。司马光与范仲淹一样,在“俭”字上要求很严,他严以律已,抵制奢侈铺张。司马光曾为文《训俭示康》,专门强调俭的重要性。他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一定要从节俭做起,不然为人会有贪心,招致祸端,做官也一定不会清廉,走入贪赃枉法的道路。
  杨时自24岁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后,当过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30个官职,爵位不算低,但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宋吕聪在《问书册》中说:“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苦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朱熹在龟山先生遗像题词中称赞杨时“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杨时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肖胜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