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在延平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51
颗粒名称: 杨时在延平城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摘要: 本文是作者张水源所作杨时在延平备受诗人尊崇。
关键词: 杨时 杨时文化 张水源

内容

杨时(1053-1135),北宋南剑州人,名列“延平四贤”之首。据《弘农杨氏族谱》载,杨时“享寿八十有三,葬于镛州水南证课庙保,属延平将乐县乌石山,莲叶盖龟形,坐南向北。”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的《朱熹与闽学渊源》“后记”也明确说明:“两宋时期先后诞生于闽北南剑州(后称延平府,治所即今南平市)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大理学家,是由洛学逐步向闽学过渡最终建成闽学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和渊源所在,史称‘延平四贤’。”杨时出生地是将乐,罗从彦、李侗出生在南平,祖籍新安婺源的朱熹生在尤溪,这些地方北宋初属剑州,后来朝廷认为四川也有“剑州”,为加以区别,就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将南方的同名地改为“南剑州”。可是,四位先贤为啥不叫“南剑四贤”?无从查因,也许因为早在剑州前666年的后晋开运三年(280)“延平”已经诞生,或许还因为从元大德六年(1302)“南剑”地名撤销,“延平”又连续作为“路、府”地名达612年。难怪,明版古籍《广兴记》说:“杨时,延平人。”这里的“延平”,包括历史上“延平府”的相关地域。但本文提及的“延平城”,只是南平中心城市延平区内的几个城市街道管辖区域。
  延平城地处双江合流处,东边的建溪,汇集了闽浙赣边界的武夷山、浮盖山等青山流下的绿水;西溪之水,又聚沙溪、富屯溪流域众多的涓涓细流,福建母亲河闽江的三大最主要支流在延平汇聚。于是,“百度百科”将此定格为“闽江零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必定成为府城治所,“闽江源头首府”的延平城,也必定有圣贤群聚。我常在江边漫步,眼前咫尺之间的三座山,分别被学者冠以“文化名山”、“教育名山”、“理学名山”。在杨时研究会向我约稿中,又发现这三座名山,或多或少与“闽学鼻祖”杨时有些关系。
  跨过南平玉屏桥左拐百余米,这里就是北宋末年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藏春峡”。藏春峡是宋时南剑人吴仪、吴熙兄弟俩隐居读书的地方。吴仪的父亲吴辅,为中原吴氏入闽始祖吴卓的七世孙,世代避居延平南山,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高中进士,且为官有政声,为人有直声。杨时在延平时,常居玉屏山藏春峡,还尊称闽学先行者的吴辅父子为“先生”,也经常在一起读书,论学。南宋吴一鸣所作的《藏春先生吴仪行传》记载,“先生以学教授,从游者数千人。而豫章仲素(即罗从彦)在焉。先生重之,荐于龟山,卒传其学。”杨时为吴辅文集作序文,赞其“有高人逸士之志气,故其流风余韵足以遗其子孙而化乡人。”杨时对吴仪、吴熙兄弟隐居不仕,励志力学,很是称赞,谓其“资廪纯粹,清高绝俗”。南剑州守王潮首荐吴氏于朝,他们不应召,杨时也因此有诗“幽人长往不知还,将谓云心遇石根,见说东风桃李好,也随蝴蝶过花园。”吴仪在玉屏山藏春峡中建有一堂,名“咏归堂”,附近建三座圆笠式的亭子:东亭四周种果蔬,名为“老圃亭”;南亭植数株梅,名曰“暗香亭”;北亭种竹数百竿,曰“虚心亭”。另有市隐楼和步云阁等精美别致的建筑。同郡的理学名家杨时,朝廷谏官太学博士陈瓘,皇帝钦定状元南平人黄裳及当时的南剑州知州王汝舟等都是至交好友。他们也时常到藏春峡来吟诗唱和,不少吟颂藏春峡诸景的诗歌因此在史志上留存下来。仅杨时在南平玉屏山留下的诗就有数首。如:藏春峡山衔幽径碧如环,一壑风烟自往还。
  不似武陵流出水,残红那得到人间。
  藏春峡·咏归堂结庐东山阿,屹然俯全闽。
  下有黄龙渊,浮光抱层云。
  彼美谷口翁,杖策来往频。
  明月自为友,顾影相为邻。
  撷芷佩芳兰,不与麋鹿群。
  虚堂发辉素,黄卷日相亲。
  采薇芼晨羹,弋凫侑清樽。
  曝日负岩窦,为童浴溪濆。
  微吟曳双屐,踏破青苔纹。
  归与自乐只,此意将谁论。
  藏春峡·老圃亭昔君居隐鳞,投竿拂珊瑚。
  今来寓谷口,结亭事春锄。
  亭下十余畦,蔚蔚富嘉蔬。
  野果衔朱蕤,蔓实垂青桴。
  篱根有蹲鸱,晨炊胜凋胡。
  岂惟充君腹,邻里亦厌余。
  疏泉动地脉,硗确成膏腴。
  谅彼汉阴人,假修匪吾徒。
  避俗柴桑翁,不复叹荒芜。
  卷怀经纶手,治此一亩居。
  知子非隐沦,聊以寓壮图。
  人生出处分,礼义安可逾。
  虚心亭山横鳌背碧巑屼,亭对浮筠缥缈间。
  萧散认为三径侣.只应长共白云閒。
  容照岩清时投迹在嵌崟,一穴晴光破晚阴。
  刺草未容忘魏阙.故应长有子牟心。
  藏春峡对岸是延平“小水门”,玉屏桥一头飞架于昔日“小水门”,伸向古城的“梅山朝旭”处。梅山也称东山,与之对称的是西山,现在被延平山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遮得看不见。可西山之巅的剑津中学(原南平二中)“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告诉大家,这里曾经耸立全国兴办最早的一所州学,并且成为古代教育史的丰碑,说它是“教育名山”也实在。
  《延平府志》载:“曹修古建学馆于西山,为诸郡倡。庆历三年(1043)始诏天下修学校,置师儒之官,而延平有学已二十年矣……”。天圣三年(1025)曹修古调任南剑州知州后,始建学馆。南剑州学无论体制、学田的设置,教授的配备都和范仲淹的主张一模一样,实是全国首创。这一行为也是北宋初主张改革的有识之士实施政治理想的一个具体行动。州学创立的第五年(1030),吴辅举进士第,为吴氏入闽的进士第一人,南剑州学登第的南平县第二人。杨时于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调官不赴,往河南拜师程颖,成为“道南第一人”。南平的状元黄裳,建阳的理学先贤游酢都在元丰五年(1082)同年登第。还有杨时的弟子南平人罗从彦,登第前的母校也是南剑州学。杨时、游酢共同谱写了“程门立雪”典故,他们留给后人的故事,口口相传,至今家喻户晓,成为中华儿女尊师重教千年不衰的典范。
  南剑州学“独先于天下”,杨时、黄裳等优秀学子又影响一代又一代后人,成就了大批杰出的国学人才,比如公元1226年、1265年,仅南平县就有同登进士者21名、26名。直到元代,南剑州学仍书声朗朗,名声远播,邵武府、汀州府的生员也到此就读。
  延城西山仰卧在闽江与西溪汇合处,对岸九峰山高峻挺拔,形势险要,还有“九朵芙蓉”景致,自古是一览延城胜景绝佳处,更以“理学名山”扬名四海。
  说到“理学名山”,不能不提及“延平四贤”。翻开《朱熹与闽学渊源》其中的“总序”,可见“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超过了任何前人。
  在福建文化史与闽北文化史上,朱熹都占了第一位”。(复旦大学蔡尚思)“代序”曰:“没有杨时、罗从彦、李侗,就不会有朱熹,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延平四贤’是追本溯源的工作,是大有必要的”。(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衷尔锯)唐代以来,九峰山相继建有寺院、草堂、亭阁、祠堂等,吸引众多文人墨客聚会论学,两宋的杨、罗、李、朱四位理学大师在此讲(求)学、讲道、游憩,赞美九峰山为“九叠翠屏”。他们饮用的一泓泉水,命名为“育德泉”。延平民间故事还相传他们曾经游息在九峰山“白猿洞”中。现在九峰山第四峰有导引石刻:“四贤延平兴闽学。”笔者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游客登山揽胜时,也常常步入新建的“万福精舍”里的“四贤堂”怀古。
  宋嘉定十五年(1222),南剑州知州陈宓在九峰山昔日“延平四贤”讲学处建起书院,并祀杨、罗、李、朱等先贤。宋端平元年(1234),宋理宗赐额“延平书院”。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承认,鼎力支持的官办书院,从此结束了福建书院单纯私家创建的历史。延平书院历宋、元、明、清,四方名士云集,远在明朝文人陈山的《前题》诗中,就把延平四贤与九峰山的深深渊源,以及师脉相承关系表达得精辟透彻,诗中写道:“九峰横翠映高楼,吟倚西风最上头。师友渊源承道统,江山诗洒总儒流……”明成化元年(1465),朝廷敕在延平龙山建“道南祠”,供百姓纪念杨时。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延平府的紫云岗上建起了“道南书院”,这也是现在南平第一中学的前身。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清圣祖康熙帝允督学臣沈函请,御赐书祠额曰“程氏正宗”,并遣官员先传至府城。延平府南平县罗源里玉地(现延平区水南街道玉地村)的这一支杨氏,属杨时五世后裔,在南宋末年从南剑州将乐迁至,初建的杨龟山祠堂在叶地竹林前。清初,又改建于玉地对面傍林处现址。
  杨时后裔多,翻过玉地山那头的南平龟源(今夏道镇鸠上村)道南祠的,将乐县杨时祖祠的,都希望获得圣书,玉地距延平府城仅13公里,“近水楼台先得月”,圣祖御书就这样被该祠迎回珍藏。
  我第一次去水南街道玉地是在本世纪初,同行的南平博物馆专家说,这御书是传世真迹。1984年,该馆派人将其送北京故宫博物院经专家鉴定确认过。
  我也亲眼看见杨氏族长等几位共同保管人,从一支特制铁管中,轻轻取出康熙皇帝亲笔的“程氏正宗”,真迹楷书于长198厘米、宽76厘米碎金纹饰宣纸上,正上方盖有红色的“康熙御笔之宝”篆体字的图章。玉地龟山祠堂是文物保护单位,大堂供祀“文靖龟山先生神位”,上边是“程氏正宗”,左、右为“程门立雪”、“理学渊源”匾额和“延平四贤”画像,石柱刻历代名人对联,如“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汉廷清节高千古,宋代儒宗冠四贤”等,左厢房为“龟山文物室”,大堂左右是“仁、义、礼、智”四大房纪念堂。
  走在昔日南剑州治所沿江路上,一眼眺三山,延平城区新建的“剑州大桥”更是夺人眼目。伫立在悬挂着“理学名邦”匾额的“双溪楼”下,我还企盼着,历史上辉煌的青史长存的“延平书院”、“藏春峡”得以物化复建,早日重现在中国著名大川闽江起点的大地上。
  (作者系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水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