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崇儒学、拜师罗从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71
颗粒名称: 李侗崇儒学、拜师罗从彦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84-286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罗从彦对李侗有很大的期盼,希望李侗能得到他的真传。自从跟罗先生学河南“二程”的伊洛之学,李侗的修养也达到很深的地步,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
关键词: 李侗 罗从彦 拜师

内容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24岁的李侗闻郡人罗从彦从学杨时,得二程“不传之学”,慕名登门拜罗从彦为师,并写了一封致罗从彦先生的长信,曰:“身为男子,生在中华,茫乎未有所止,有幸而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茫乎未有所止,烛理不明,而是非无以辨,不啻犹饥寒之切身者,求充饥御寒之具也。”①
  李侗初见罗从彦,曰:“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侗一心追求儒学真谛的决心,表达他不愿科举应试,而愿从学于先生,终生服膺于理学的决心。但青年时的李侗受佛学较大影响,罗从彦针对李侗的思想,就作诗《勉李愿中五首》②教诲李侗,其中二首曰:“圣道由来自坦夷,休迷佛学惑他歧。死灰槁木浑无用,缘置心官不肯思”。又说,“静处观书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固诚程敬应相会,奧理休以此外寻”。罗从彦对李侗有很大的期盼,希望李侗能得到他的真传。自从跟罗先生学河南“二程”的伊洛之学,李侗的修养也达到很深的地步,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罗从彦赞许李侗“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从学期间,“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从学数年后,“于是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过着十分清贫简朴的生活,一心穷究理学和教徒授受,造诣颇深,谢绝世故四十余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他弃科举,穷经论道。世人说李侗“不著作,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故上之人既莫知之,而学者亦莫之识,是以进不获之于时,退未及传之于后”。
  李侗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和教授门徒。李侗上承罗从彦,下传朱熹,在理学南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在晚年的十年中,不遗余力培养朱熹,为朱熹成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奠定了坚实基础,人称“无延平,是无朱子也”。因其为学“语默动静,端详闲泰”。笔者认为一个人“静”一时可以,“静”几天他认为也行,“静”几个月似乎还能忍受,但“静”几年、甚至终生之“静”却难能可贵,沒有超人的毅力是做不到的。李侗得到后人“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的赞誉。身后还得到清康熙帝御赐“静中气象”匾额,敕建李延平祠。李延平先生祠堂碑文曰:“今龟山之于闽,譬则孔子也。豫章则曾子也。紫阳则孟子也。匪延平为子思,亦何以化海滨于邹鲁哉。故有龟山不可无延平,有豫章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然则先生非特一郡之延平;且非特濂、洛、关之延平,而实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延平,天下万世之延平也”。于辰视学闽中,到剑津首谒先生祠,见其栋宇黝垩,多倾圮漫漶者,慨然曰:“以一郡,而所关甚巨且重如此,听其湮没胡可哉!”谋于臬副姜顺龙,太守褚禄,别驾高玉栋,邑侯初元美,佥以为然。乃捐百金为郡县倡,且令属邑师儒咸饮助焉。得若干缗,鸠工庀材,轮奂复新。既迄事,诸公以书告辰,且属为记。辰惟先生之道德学问,载在全集,及问答诸篇甚悉:读先生书者自知之,无侯辰之覙缕也。第述道统之由来甚重,兴废之关系匪轻,用寿诸石,以告后人于无穷焉。是清,福建督学于辰为祠堂碑记撰文。此碑现立在李侗纪念馆(李延平祠),于今延平区夏道镇徐洋村。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