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侗的“洒落”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55
颗粒名称: 一、李侗的“洒落”思想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250-254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洒落的思想,其中包括(一)“洒落气象”的提出,(二)“洒落气象”的路径。
关键词: 李侗 洒落 思想

内容

李侗“洒落”思想的产生是有一定背景的,他说:“今学者之病,所患在于未有洒然冰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只是苟免显然尤悔而已,似此恐皆不足道也。”因此,李侗把“洒落”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加以强调,并提出了达到“洒落”的基本路径。
  
  (一)“洒落气象”的提出
  李侗曾说:“洒落自得气象,其地位甚高。”什么是“洒落”呢?李侗在庚辰(1160)五月八日写给朱熹的信中说:“某尝以谓遇事若能无毫发固滞,便是洒落。即此心廓然大公,无彼己之偏倚,庶几于理道一贯。若见事不彻,中心未免微有偏倚,即涉固滞,皆不可也。……非理道明,心与气合,未易可以言此。不然,只是说也。”可见“洒落”的特征在于明道理且道理一贯,达到心与气合,见事透彻,外事潇洒磊落,不偏不倚,通达晓畅:什么是“气象”呢?“气象”即指具体的自然万物的外在物象,又指具有内在意蕴的美学范畴。当指后者时,其意与“境界”一词相似,泛指人的精神品格,包括气度、风度、风范所达到的高度。李侗非常赞赏周敦颐的“洒落气象”,他说:“尝爱黄鲁直作濂溪诗序云:春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句形容有道者,气象绝佳。胸中洒落,即作为尽洒落矣。学者至此虽甚远,亦不可不常存此体段在胸中,庶几遇事廓然,于道理方少进。愿更存养如此。”李侗对周敦颐的洒落气象的赞赏溢于言表,他要求学者要以周敦颐为榜样。他认为一个人具备洒落的精神境界必然会影响其言行举止。
  (二)“洒落气象”的路径
  要达到“洒落”的境界,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李侗形成了一套“洒落”修养的方法。
  首先,先博学而后致约。李侗说:“不博无以致约,故闻见以多为贵。”遇事以无疑为善,这是因为“若是生疑,即恐滞碍。”闻见多了,见事透彻,自然疑殆就少了。博学的同时又要择精守约:所致之约就是儒家普遍适用的道统,李侗说:“所谓道者,是犹可通行者也。”为此,李侗建议多看儒家经典,对于这些经典中的精华,“玩味久之,必有会心处”。为了达到多闻见的目的,李侗主张让学者们群居终日,交相切磨,日用之间观感而化。这是因为学者看儒家经典过程中可以通过互相启发,领会其中微辞奥旨,甚至详考其事,“玩味所书抑扬予夺之处,看如何。积道理多,庶几渐见之。大率难得,学者无相启发处,终愦愦不能洒落尔”。
  其次,于涵养处着力。李侗说:“于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这是因为所学之知识并不能马上就能适合自身,需要领会其中的道理且一以贯之,才能应事洒落,无幽不穷。这就需将从师友中获得的道理往来于心中不断回味,他说:“夕所得于师友者,往来于心,求所以脱然处。”又说:“今之学者虽能存养,知有此理,然旦昼之间一有懈焉,遇事应接举处不觉打发机械,即离间而差矣。唯存养熟,理道明,习气渐尔消铄,道理油然而生,然后可进,亦不易也。”说明学者虽然知道存养的道理,但是不能坚持不懈。如果持守的意志不坚,就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吻合浑然、体用无间。人们得不到进步,大概就是缺少涵养的缘故。所以,李侗说:“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又说:“大凡人理义之心何尝无,惟持守之即在尔。……湛然虚明,气象自然可见。……涵养须于此持守可尔……伊川所谓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但敬不明于理,则敬特出于勉强而无洒落自得之功,意不诚矣。……恐前数说方是学者下功夫处。不如此则失之矣。由此持守之久,渐渐融释,使之不见有制之于外,持敬之必理与心为一,庶几洒落矣。”说明通过涵养持敬,融释,从而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心与理一,不受制于外,才能称为“洒落”。
  再者,以静坐默识的体悟方法来实现心与理一。静坐默识的体悟方法并非李侗的发明,默识心通是“道南学派”极力推崇的修养意向。李侗说:“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心下愈明静矣。”又说:“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唯于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因为“处事扰扰,便似内外离绝不相该贯,此病可于静坐时收摄,将来看是如何。便如此就偏着处理会,久之知觉渐渐可就道理矣”。又说:“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见其效。若欲于此进步,须把断诸路头,静坐默识,使之泥滓渐渐消去方可。不然,亦只是说也,更熟思之。”李侗强调静坐修心主要目的在于收摄身心,心无旁骛,消除私欲,从而有利于实现心与理一,避免两者的脱节,以利于应事中节。朱熹曾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黄宗羲也说:“罗豫章师龟山,李延平师豫章,皆以静坐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为何如,而求所谓中者。想其观字,亦如言圣人之能反观,非费思求索之谓,必有默会自得处。”又说:“‘静坐中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是静中见性之法。要之,观者即是未发者也,观是不思,思则发矣。此为初学者引而致之之善诱也。”陈来先生在《朱子哲学研究》中指出:“所谓体验未发,是要求体验者超越一切思维和情感,以达到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在这种高度沉静的修养中,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内心,成功的体验者常常会突发地获得一种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浑然感受。”当然这种体验未发的静坐功夫异于禅定,明道曾说:“习忘可以养生者,以其不留情也:学道则异于是。”李侗的静坐不是心中虚无一物,而是要“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是时时处处主于天理、存养天理。
  最后,不离日用,反身而诚,贵在自得。李侗非常关注修己之学。而修己之学离不开日用工夫,所以,李侗说:“唯于日用处便下工夫,或就事上便下工夫,庶几渐可合为己物,不然只是说也。”又说:“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皆可勉而进矣。若植以文字求之,悦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几希。”在李侗看来,读书人对圣贤之言都应在日用处下功夫,在人生中消融,化为自身的德行,而不是只是说说而已的口耳之学。他尤其注重领会儒家经典的言外之意,特别是基于直觉的经典中与己心相会之处:他说:“须是认圣人所说,于言外求意乃通。”又说:“吾辈立志已定,若看文字必虑一澄然之时略绰一见,与心会处,便是正理。”他提倡如颜子那种闻言悟理、心契神受的自得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而洒落与自得又是连在一起的,李侗认为:“大率须见洒然处,然后为得。”而只有本着诚意持敬之心,反身以诚,才能实现自得,李侗说:“昔尝得之师友绪余,以谓学问有未惬适处,只求诸心。若反身而诚,清通和乐之象见,即是自得处。更望勉力,以此而已。”说明通过内省,以至诚之心立身行事,达到清通和乐之境,便是自得,便是洒落。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