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敬”——朱熹思想的禅宗痕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32
颗粒名称: 三、“敬”——朱熹思想的禅宗痕迹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朱熹在很多场合下论述过敬,我们这里将其敬的思想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敬,降服人心也。(二)敬、专一也。(三)敬,惺惺也。(四)敬,收敛身心也。(五)敬体现在应事接物上。
关键词: 李侗 朱熹 禅宗

内容

虽然朱熹最终选择了弃佛崇儒,但是早年泛滥的佛老对他影响甚深,其成熟时期的思想理论中也渗透着禅的因子,这也是朱熹援佛入儒,综罗儒、释、道的体现。这里我们尝试着以“敬”为例探讨朱熹思想的禅宗痕迹。
  “敬”虽然是由二程所“拈”出的,但这个字却得到了程朱理学家们的一致重视,尤其是朱熹,朱熹在很多场合下论述过敬,我们这里将其敬的思想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敬,降服人心也。敬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最要紧的是要降服得住人心。朱熹说,“人只有个心,若不降伏得,做甚么人。”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关键是人有人心,人心支配着人行善事,但人也是动物,人之超越动物之处就在于人心能超越动物的本能,能够用仁义礼智来规范自我,人也能堕落,关键要降伏得住人心,使人向善。“圣人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古人言志帅、心君,须心有主张,始得。”降服人心,约束人心非常重要,“人精神飞扬,心不在壳子里,便害事。”“未有心不定而能进学者。人心万事之主,走东走西,如何了得。”
  (二)敬、专一也。朱熹晚年高弟陈淳在《北溪字义》中对“敬”有这样的归纳:“所谓敬者无他,只是此心常存在这里,不走作,不散慢,常恁地惺惺,便是敬。”保持收敛身心,注意力集中专一于一件事情上,“主一只是心主这个事,更不别把个事来参插。若做一件事,又插第二件事,又参第三件事,便不是主一,便是不敬”。专一于一件事,就是敬,“敬者,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本,”“虽无人境界,此心常严肃,如对大宾然,此便是主一无敌意。又如人入神祠中,此心全归向那神明上,绝不敢生些他念,专专一一,便自不二不三,就此时体认,亦见得主一无敌意分晓”。陈淳还指出,敬字与诚字不相关,但却与恭字相关,恭是从容貌上来说的,敬则是从心上来说的。“敬,功夫细密;恭,气象阔大。敬,意思卑曲;恭,体貌尊严。”陈淳对敬的诠释可谓尽得乃师真传,朱熹也有诸多关于专一的阐发,如“敬,莫把做一件事情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专在此。今看来诸公所以不进,缘是但知说道格物,却于自家根骨上煞欠缺,精神意思都恁地不专一,所以功夫都恁地不精锐。未说道有甚底事分自家志虑,只是观山玩水,也煞引出了心,那得似教他常在里面好!如世上一等闲物事,一切都绝意,虽似不近人情,要之,如此方好。”做持敬功夫的大敌就是缺乏定力,心驰骛于外物,受外在影响巨大,时而悲,时而喜,心为物欲所隔塞,放纵、浮躁的心难以被约束,就不是敬。人心昏昏,则不明,不明就难以提升自我德性,自我应有的慧根也难以充分发挥施展。在朱熹看来,不仅要能够保持敬的内在状态,还要坚持这种状态,使得自己长久地保持这种不放纵的状态,“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为了保持这种惺惺然的心理状态,需要经常做这种持守功夫。
  (三)敬,惺惺也。《宋元学案》中有关于“惺惺”状态的解释,“‘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心若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朱熹论敬的地方很多,但敬却并非他的最终目的,毋宁说,敬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境界的提澌,德性的超拔,“敬,德之聚也:”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在宋明理学的体现,敬强调内修,但内修之目的是开出外王,提升社会理论道德的水准。
  (四)敬,收敛身心也。收敛身心,常使自我保持警醒和觉解,这是敬畏伦理的内在要义之一。朱熹说:“人常须收敛个身心,使精神常在这里。似担百斤担相似,须硬着筋骨担。”要经常保持拟担重担一样,保持自我内心的高度警觉。“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才高,须着实用工,少见许多才都为我使,都济事。若不细心用工收敛,则其才愈高,而其为害愈大”;“学者为学,未问真知与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个顿放处。”
  (五)敬体现在应事接物上。朱熹说:“平日涵养之功,临事持守之力。涵养、持守之久,则临事愈益精明”;“存心不在纸上写底,且体认自家心是何物。”实际上除了“敬”以外,对“诚”的论述,对默坐澄心、切记体察的强调等等都渗透着禅宗的痕迹,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只探讨一个“敬”。
  “敬”和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强调“心法”,不立文字,也正是这样,朱熹将禅指认为“昭昭灵灵”,它强调人的悟性,而不强调外在方面。佛教传到中国,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禅宗,这和西方天主教发展为新教非常相似,中世纪天主教的特征是外在崇拜,教徒崇拜他们心目中的神,必须要到教会,否则教徒的祈祷不会传达到神那里,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则强调,神不是坐在教会里供人膜拜,而是常驻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这样每个人只要在独处的时候默默祈祷,心灵深处的神就能听到。宗教改革将基督教从外在崇拜拉回到内在崇拜,这种内在崇拜类似于禅宗,它不强调外在仪式,甚至“酒肉穿肠内过,佛祖心中留”也是真正的佛教徒。禅宗强调内在的修炼,这种修炼和主静、主敬、默坐澄心非常相似,这种修炼更加强调虔诚,它本身也强调入定、静坐等修养功夫,所以朱熹所强调的主敬(不仅朱熹,整个宋明理学都有这个特色)本身就是禅宗的痕迹,是禅宗和儒家的有机结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