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从道谦,沉溺佛老,追求昭昭灵灵的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26
颗粒名称: 二、师从道谦,沉溺佛老,追求昭昭灵灵的禅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朱熹早年从三先生那里授受的是渗透浓重佛老气息的儒家教育,而与道谦的相遇郊游,追求昭昭灵灵的禅,朱熹从而沉溺佛老,并师从道谦,开始了十余年出入佛老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李侗 朱熹 儒学教育

内容

朱熹早年从三先生那里授受的是渗透浓重佛老气息的儒家教育,而与道谦的相遇郊游,追求昭昭灵灵的禅,朱熹从而沉溺佛老,并师从道谦,开始了十余年出入佛老的心路历程。
  开善寺的道谦是一个深得宗杲衣钵真传的高僧。绍兴十五年(1145),朱熹经刘屏山得以认识道谦。“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年轻的朱熹对道谦深感敬佩甚至崇拜。
  绍兴十八年(1148)他带着宗杲的《大慧语录》离开家乡,赴临安应试。一路上,远游访禅,在礼部的考试中,他援佛入儒,靠着昭昭灵灵的禅说,竟然获得了考官们的青睐,得以金榜题名,使他更加崇信道谦。“及去赴试时,便用他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动了,遂得举。”
  绍兴十九年(1149)冬天,二十岁的朱熹,以新科进士身份荣归故里,回到婺源老家。次年春天返回时,走德兴、贵溪、弋阳、铅山一路,目的就是方便寻禅问道。归来后整整一年他沉浸在耽读儒经、佛典和道书中。因此,“绍兴十八年以来的远游和耽读佛老开拓了他的佛学视野,推动他跨出了师事道谦的决定性一步。”
  于是朱熹在密庵拜道谦为师,学内心参悟,学习融贯儒佛老,前后长达三年。他把书斋取名为“牧斋”,闭门自牧主悟,修养明心见性的佛老心学,希望借佛禅心性之学来通达儒家的内圣。朱熹沉溺于佛老,也使他一度迷惑,“泛滥诸家,无所适从”。他说:“初师屏山、籍溪,籍溪学于文定,又好佛老,以文定之学为论治道则可,而道未至。然于佛老亦未有见……其后屏山先亡,籍溪在,某自见于此道未有所得,乃见延平。”他在与汪应辰的书信中也说到这事:“熹于释氏之说,盖当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得。”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