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师风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08
颗粒名称: 一、人师风范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13-15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儒、道、释为中华文化主要载体,对古今海内外华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学脉渊源,上古遗风,圣明之举等。
关键词: 人师风范 李侗

内容

儒、道、释为中华文化主要载体,对古今海内外华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学脉渊源。李侗上承罗从彦、杨时、二程和周敦颐,理学道统相继、学脉相承,自是明了。但儒学的道统传承,则复杂的多,说法也不尽一致。孟子以为孔子学说,承接了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并自命自己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正统。唐代韩愈作《原道》,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道统论,也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学正宗。辛冠洁在《洛学源流·序》中以为:“《韩非子》书即已指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程颐在为程颢作《墓表》中谈到道统时认为,孟子之后,儒家道统失传,直到程颢才接过道统。朱熹则认为儒家道统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上接孟子的,而自己又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的儒家道统。朱熹之后,明清、民国诸人中,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梁漱溟等,又对儒学进行了传承与沿续。
  2、上古遗风。黄帝曰:“夫知者不言,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可能因此之遗风,而作为儒家经典《伦语》,则为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论而成;佛家3000部大乘佛法、2000部小乘经典,也是佛祖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记录佛祖释迦牟尼为人开悟言语或感悟心得之集萃。道家“天道心法”不曾见诸文字,据《史记》记载,老子《道德经》也是因函谷关令尹喜强请而留下之物,“尹喜上前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李侗承续上古遗风,不著书、不作文,仅存弟子朱熹所编《延平答问》,以及其后人编撰的《延平先生文集》4卷,收录于《正谊堂全书》(事见《晦庵集》卷97《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文定集》卷二二《延平先生墓志铭》,清毛念恃《延平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
  3、圣明之举。上古圣贤,述而不作,个中缘由不得详知,却耐人寻味、大有深意。首先,真理不可穷尽。宇宙真相不可寻,人生真谛不可知,真理探究不可尽,得鱼而忘筌,挂一而漏万。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天道》云:“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鲁莽到把自己用理性思考过的东西,用语言表述出来,尤其不会用固定不变的形式来表述,而那正是文字的情形。”范曾先生在《大木葱茏·一词圣典:至善》中认为:“中国人深知宇宙是一个无可穷其奥妙的存在,所以两千三百年前庄子鉴于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的危险性,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命题。而老子则更以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于是,上古圣贤、先师始祖,谦逊之余,明事理、洞是非,参透万物,释怀千古,不著书、不撰文,而留待后人去阐释、去深化、去发挥,去做所谓的立功、立言、立德。此乃聪明、明智之举,充分体现出上古圣贤、始祖先师的大智慧、大开悟与大气派。其次,语言尚不丰富:上古时期,因人类语言还不丰富,文字发展尚未成熟,其记事、表意功能等还不强。因此,多述而不作,而代代口口相传。第三,书写工具昂贵。人类早期文明时代,结绳而记事,即使到了夏、商、周人类文明时期,也因竹简、贝叶、笔墨、纸砚等工具,极其珍贵且稀少,除国家记史、外交文书外,一般人则少以使用。此外,诸如孔子“克己复礼”,唐宋之人喜注经、少拓展,古代文体尚不发达,以及如延平先生“性拙朴、好静坐”等习惯,也都是先师们“述而不作”原因之所在。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