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藏于典籍之中的李侗拜师投书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99
颗粒名称: 一、深藏于典籍之中的李侗拜师投书帖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76-80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典籍中李侗拜师投书贴,透过这封言辞恳切的投书可知,李侗在拜师罗从彦之前,不仅为攻取举业熟读了众多只为应试而定的儒家经典,而且还对那种致力于拯救道统、刷新儒说的正传之道非常向往,曾私下进行过一定接触,只是由于未能找到名师指点而烛理不明,是非无辨。
关键词: 李侗 投书帖 拜师

内容

一直以来,由于李侗不愿为官、不喜著述而导致的文献资料记载缺乏问题,已然成了横亘在李侗研究者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导致人们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得以拥有一些地方史志、《宋史》、《宋元学案》以及后人为其编录的《延平文集》一卷、附录一卷、《延平答问》一卷、《延平答问后录》一卷外,似乎就再难找到更多、更具体的文字记载、这种资料乏陈的无奈之状,不仅为我们了解李侗带来了认识上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我们在进行地方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无法为其广为宣传。
  2012年,笔者在为南平市李侗研究会搜集、整理有关李侗生平的历史资料时,再次详细阅读了《《宋史》和《南平县志》中的相关记载,赫然品读到一段有关李侗拜师罗从彦时以第一人称记录的“投书帖”,该“投书帖”在《宋史》中1出现的前缀为:“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其略曰:……”而《南平县志》的前缀则是:“政和六年,侗年二十四,始受学于郡人罗从彦。从彦学于杨时,时学于河南程灏、程颐两程之传,则于濂溪周敦颐辟始之敦颐接千五百年已绝之统,以主静为学要黄庭坚称其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侗私淑焉侗初见从彦,书曰:……”
  这两则前缀所引发的、类似来源于李侗“拜师投书帖”的文字内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在情节转承和文字渲染方面,《南平县志》中的《儒林传》不仅远远超越了《宋史·李侗传》之上,而且还直接使用了“书曰”这样的肯定表达,仿佛撰写者完全是全文抄录了该书帖一般,读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不少。而《宋史》仅仅只是以“其略曰”的方式节录了其中部分内容,虽然在表达上还有些意犹未尽,但基本也都是以李侗的吻陈述这样几个观点:
  1.古代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在老师“圣贤之说”的帮助下,让自己修养得越发明智。只是可惜的是,如此于国、于家、于人都大有所为的神圣之学,却在孟子之后出现了门派分立,使得天下真儒早已不再复见于世。因此天下那些所谓的流传之学也早就失却了圣学的本体,仅仅只是简单的句读文义而已。现在再学习这种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失传之学,就成了天下读书人的一大悲哀。
  2.我听说先生不仅侍学过龟山(杨时)十数年,而且还访学过伊川(程颐),得到了一千五百年后的圣学不传之秘,处处极尽精妙,天下大凡有点见识的读书人,都没有一个不愿意拜受于先生门下,寻疑问道。
  3.自己这么些年来,因为愚鄙而花了太多时间去攻习举业,所以才没有及时拜于先生门下。今天之所以抱着一颗拳拳之心前来求教,就是为了寻求到一种高于利禄之学的圣贤之学,希望先生不要为我的冒昧感到嫌弃才是。
  4.我之前所以要攻取举业,完全是因为我的祖上都是以儒学起家,我不忍心看到子承父业的希望毁于一旦,所以才勤勉不懈地为之耗费了二十四年时光,期间虽然也研究了一些于世有为的真儒之学,但效果总不及先生亲自跟随在宗师身边言传身教、目击意会的好。
  5.十年前(1106)我就听说了先生大名,到现在十年过去,虽然我也已经二十四岁了,但在为学的道路上还是烛理不明,是非无辨,宅心不广。喜怒易摇,拣焉不净,守焉不敷,朝夕恐惧,这就好比饥寒交迫之人充满了对充饥御寒之具的极度渴求。
  今天听闻先生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如沐春风,所以才大胆希望受业于先生门下,以求安身之要。如若不是因为这样的话,我又怎么敢以不肖之身,让先生长者您受累呢!
  透过这封言辞恳切的投书可知,李侗在拜师罗从彦之前,不仅为攻取举业熟读了众多只为应试而定的儒家经典,而且还对那种致力于拯救道统、刷新儒说的正传之道非常向往,曾私下进行过一定接触,只是由于未能找到名师指点而烛理不明,是非无辨。那么,为什么有了这样的为学遗憾后,已对罗从彦有所耳闻的李侗却不在罗从彦居留沙县期间(1103—1113)就前去拜师求教,也不在罗从彦初回(1113—1114)罗源(今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时就即刻前往,而是偏偏在时隔两年后的1116年才决定前往呢?对此,只是节略投书的《宋史》并未作出任何说明,反是“全文照录”的《南平县志》有着一段可以反映当时可能仍在坚守举业的李侗的所思所想,说的是:“圣学未有见处,在佛子中有绝嗜欲,捐想念,即无住以生身者,特相与游,亦足以澄汰滓秽,洗涤垢坌,忘情乾慧,得所体歇,言踪义路,有依倚处,日用之中,不无益也。若曰儒者之道,可会为一。所以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者,举积于此,非自愚则欺也,众人皆坐侗以此,而不知侗暂引此,以为人道之门也。”
  这也就是告诉人们,在没有开始接触和研究义理之前,年仅十四岁的李侗就算听说了罗从彦的存在,也未必就会即刻产生前去拜师的需要。而后,初涉周敦颐之说的李侗之所以只是暂时选择以佛理为人道之门而没有第一时间拜会从彦,理由在于与目前尚未看到意义的科举之学相比,佛家中有断绝了对身体感官方面享受欲望的人,有舍弃了对现实生活进行物质奢想的人,因此交游佛家、研求佛理,可以帮助人们学会甄别好坏,去除污垢,忘乎于自以为智慧的所谓“洞见”,不思不想,让心灵得到释放,让身心得到涤净,这对人们的生命追求来说,的确不无益处。因此很多儒学之人都好学佛理,精通佛理,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真要追求那种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的儒者之道的话,这样的决定要么显得愚蠢,要么显得自欺了。因此,李侗才会自我感慨:“众人皆坐侗以此,而不知侗暂引此,以为也。”
  但是,既然是已经投入了佛理的怀抱,那就免不了要受到佛理的感化、影响,呈现出对原本就是批判佛、道产物的“正统道学”的不利倾向。因此,看完投书后的罗从彦便针对李侗的这种思想,专门作诗批评他说:“圣遭由来自坦夷,休述佛学惑他歧。死灰槁木浑无用,缘置心官不肯思。”并告诫李侗,读书要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这样才能默坐澄心以体悟天理,不被义理之外的其他学说迷失本性。但是,对于李侗究竟是不是一个可堪造就的理学之才,究竟能不能安贫若素、抛却名利、潜心向学,罗从彦也不好贸然作出否定。他只在随即的诗序中,表达了自己担心错判的心情,称:“愿中以书求道甚力,作诗五章以勉其意,然借视听于聋盲,未知是否?”这里所说的五章用以“勉其意”的诗作,除了上面已录的一首外,还有的另外四首是:
  不闻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
  耕种情田勤礼义,眼前风物任繁华。
  今古乾坤共此身,安身须是且安民。
  临深履薄缘何事,只恐操心近矢人
  彩笔画空空不染,利刀割水水无痕。
  人心安得如空水,与物自然无怨恩
  权门来往绝行踪,一片闲云过九峰。
  不似在家贫亦好,水边林下养疏慵。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