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侗家族祖训为例浅议在扬弃传统伦理道德中建设当代伦理道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97
颗粒名称: 以李侗家族祖训为例浅议在扬弃传统伦理道德中建设当代伦理道德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1
页码: 65-75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以李侗家族祖训为例浅议在扬弃传统伦理道德中建设当代伦理道德。
关键词: 李侗 伦理道德 家族

内容

李侗(1093-1163),南宋理学家,字愿中,世居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故学者称其为延平先生、文延平,李侗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李侗幼年时就聪明颖悟,年青时在乡校有声闻;在24岁时,他受业于同里罗豫章先生(即罗从彦),尽得其所传。
  李侗自拜师罗从彦之后,就以学圣人自命,躬耕食力,洁然高蹈,功力诣境极高,可视为田园哲人朱子极称其师李侗的人品学问,朱子说:“熹先君子亦从罗公问学,与(李)先生为同门友,雅敬重焉。尝与沙县邓迪天启语先生,邓曰:愿中如冰壶秋月,莹澈无瑕,先君子深以为知言,亟称道之。其后熹获从先生游,每一去I而复来,则所闻益超绝盖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此,鸣呼!若先生之道德纯备,学术通明,求之当世,殆绝伦出”清朝康熙皇帝赐其匾“静中气象”。
  李侗能够成为一代品行高洁、学问精湛的理学家,除了他拜师罗从彦,向罗从彦学习理学,并且谢绝世故,屏居山田,穷究理学,认真实践外,恐怕与他的家族祖训的教育熏陶也有很大的关系。李侗祖父、父亲都是以儒起家,自然是极重视用儒家思想来治家、齐家的,这主要从家训祖训、家箴族规等来体现。流传下来的李侗家族祖训(经过编辑者整理、编译)如下:
  祖训
  孝敬父母
  人之百行,莫大于孝,家庭中有善事父母,克供了职者,理合褒奖,以旌孝行。
  敬老尊贤
  高年、硕望、模范,是为国家做贡献,政府有优待政策,宜敬重,勿怠慢。
  和睦亲族
  子姓蕃衍,皆祖宗一脉分形之人,族人尚笃亲亲之宜,方不失望族家风。
  勤读诗书
  报国荣亲,诗书之泽甚大,科技兴邦富民。凡我子姓,有志育读者,品行文章,著力砥砺,或列广序,或掇巍科,非特祖有光,亦为国家倚重。
  诚实正业
  农、工、商、学、兵,各有专业职责,敦本务实,乃克有成,凡我子姓,宜在其位,谋其职者,方为克家令嗣。
  早完钱粮
  应征粮谷税金为国库源泉,安邦保家之本,缴纳乃公民应尽义务,凡我族人,宜各早完,勿累宗族。
  家训八要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
  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信,当知信。
  五、要礼,循规蹈钜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敢,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
  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痂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家训、家(族)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严明的家训、家(族)规是优良家风形成的根本保证。家训,就是治家立身之训,就是一个家庭订立的持家立业、为人处事的准则,要求家庭成员都要认真履行的训示。家(族)规,是指某姓氏家族订立的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令全族人遵照执行,违者要受家(族)规处罚。家训、家(族)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法律,即家法。家训、家(族)规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姓氏文化中的深刻表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根底和为人处事的哲理。它们虽然书写的内容不相同,但是一般来讲都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爱国爱家的意识,以国为家,化家为国;二是强调孝悌、敬老爱幼等伦理准则,维护与稳定家庭、家族与社会的秩序;三是重视敦厚的品行与民风,并重视礼义廉耻对于道德的基本意义;四是体恤民情、挂念幼弱、关怀天下、同情他人的博大胸怀与优秀品格;五是重文化、隆教化,充分意识为学之于规定和改造人性的意义;六是鼓励谦让,赞扬和睦,戒争讼,除凶暴,提倡和平友善相处的人际关系;七是在交友上强调品性,避免与恶为伍,八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伦理准则;九是普遍告诫应避免嫖与赌等恶习,特别是明谕淫与盗乃万恶之首;十是对子孙的各种告诫,提侗并维持良好的家风。因此,家训、家(族)规的主旨即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在宣扬爱国爱家、勤政爱民、忠孝廉节、仁义公正、贵德重礼、勤俭朴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诚信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敬宗睦族等社会正能量的东西,是社会伦理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精神结晶一部家训、家(族)规往往就是立规立训治家治族的典范,立规立训育人的准则,立规立训建立社会伦理道德、治理社会的法规,也是立规立训弘扬儒家伦理道德、救国济民的檄文。包括李侗家族祖训在内的古代所遗留下来的家训、家(族)规虽然体现了上述内容和精神,但是它毕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传统,而我们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21世纪要求我们的伦理规范要与之相应,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也要求我们在扬弃传统伦理道德中建设当代伦理道德。
  包括李侗家族祖训在内的古代所遗留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中,并不仅仅用以了解过去,它对当今的现代化、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仍有所作用、影响,是现代化、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起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当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它并非与过去无所关联,相反,它是在全力吸取以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上的创造,是传统文明继续和延伸的一个高峰。在伦理道德上也是这样。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就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主席还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家训、家(族)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族)规文化,吸取传统家训,家(族)规文化中的精华,凝聚力量,融合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创建当代伦理道德,搞好当代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传统伦理道德是现代化的特点,并非说传统伦理道德的每一事项和理论都能转化为当代伦理道德,能够转化而成为当代伦理道德的只能是传统中的一小部分。现代化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评判传统伦理道德的一切方面,而后加以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以李侗家族祖训为例:
  如孝悌。“祖训”明确规定要“孝敬父母”,“家训八要”明确提出“要孝”、“要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诗经》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这是说,要永远讲孝道,因为孝道是维护天下的法则孔子在《论语·学而》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说,君子要务本,本立了,为人之道也就产生了;孝悌是仁的根本,即做人的根本。是人就是要讲孝道:《孝经》更强调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道德之本,教育也是因它而产生的;孝,是天经,是地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孔子认为,舜是位君子,具有行仁的品格,是最孝的人,并极推崇舜的孝道,说:“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舜,真是大孝子,五十岁了还怀念父母。孟子同样认为,在所有的事里,侍奉父母、孝敬父母是最大的事、最根本的事,所以“孝”是做人的根本。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又说:“不顺乎亲,不可为子”不孝敬父母,就不配做儿女。对舜的孝意思是说,真正孝顺的人一辈子都在依恋着父母,到了五十岁了还怀念父母,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孝悌”伦理思想到了宋代,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理学家们不仅把儿女对父母孝的情感上升到“道”、“本”的高度,指出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指出这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本然之性,是理,是理之极处,即是天理,行仁就必须以孝悌这个孝敬父母的本然之性为根本。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德性从家庭最亲近的亲人开始养成,也就是说,家中子辈不仅只是要养亲,更要是敬亲、爱亲、尊亲。要敬亲、爱亲、尊亲,就必须要从内心里对亲长要有恭敬之心。有了恭敬之心,才能对亲长友爱孝顺,而要让子辈对亲长要有恭敬之心,则亲长者必须要有相应的德性,才能使子辈由衷燃起恭敬之心。李侗《家族祖训·家训八要》中“一、要孝”里说的“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孝经》在强调孝是道德之本,是天经,是地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同时,也强调说:“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所以孝悌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子辈要对亲长要忠顺孝敬;二是亲长者自己要对子辈或长辈先做到“慈爱”或“爱敬”之事,子辈感受到亲长者的“慈爱”或“爱敬”之心,那种打从心里的孝悌行为,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德性,所以《孝经》引用孔子的话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在家养成“爱亲”“敬亲”之德性者,将来出社会也自然会扩充这种心去面对他人,孟子在讲“良知良能”时,也这样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爱亲敬长最直接可以开发出人本身具有的良知良能,因此应也不太会有“恶人”、“慢人”之心,一个不太会有“恶人”“慢人”之心者,岂有犯上作乱之可能,正如《中庸》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人之志”与“述人之事”这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不论生前死后,都能如此。反之,一个人外在的犯上作乱的行为,很大原因是从小没有被培养出“爱亲”、“敬亲”之行为而来,而他之所以没有“爱亲”、“敬亲”之行为,这多与其亲长辈缺乏给予慈爱或表现爱敬之行为息息相关:但是,因为孝悌作为传统道德,植根于封建宗法社会,必然强调“父为子纲”的专制等级,并通过“移孝为忠”为封建社会制度服务,所以必然忽视孝悌的另一层面的内容,即亲长者自己要对子辈或长辈先做到“慈爱”或“爱敬”之事,子辈感受到亲长者的“慈爱”或“爱敬”之心,那种打从心里的孝悌行为,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德性:正因为这样,传统孝道只提倡子辈对亲长的孝顺和绝对服从,“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常忽视亲长者对子辈和尊长的“慈爱”或“爱敬”。封建社会树立的孝行典范“二十四孝”中,就包含有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所有这些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因素,必须坚决予以否定。但是,孝悌同时也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出于维系家庭和睦和稳定的需要,我们应该肯定孝悌的德行有它的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完整地理解孝悌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继承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美德,为建立当代和睦幸福家庭和和谐社会服务。
  又如忠信“家训八要”明确提出“要忠”、“要信”忠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忠于职守”、“诚信无欺”是人的个人品德,也是人的职业道德。因为人们的艰苦创业。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们的职业活动“《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正是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奋工作,默默奉献,才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忠信”是传统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忠于职守”反映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其精神实质,就是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地为之奋斗,终身不懈,即敬业因此,“忠于职守”表现了人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高尚品德传统的“忠信”职业伦理道德可包括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即尽职尽责、诚信无欺、精益求精。
  “尽职尽责”,是忠于职守的具体表现,是职业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是人们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道德义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从事着特定的职业古人强调,不要把职业活动看成是做事,而要把它当作是“成业”。“有事无业,事则不经”。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不在于他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地把所做的事做好。“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籍”。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贬斥那种“大事不得,小事不为”的浮华习气,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即敬业乐业正是无数代人朴实无华的默默奉献,创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
  “诚信无欺”,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一,在一切职业活动中都应遵行诫信无欺的原则,诚信无欺关健在于“信”,传统道德将信提升为五常之一,强调人无信不立。反映在职业伦理道德上首先就是讲信用,“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古代职业领域长期信奉“诚实守信”、“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行为准则但是,信不只是简单的言必信、行必果,不止是信约,更在于信义,要以崇高的道义作为行为的标准孟子就将那种离开义的标准来讲言而必行的人斥之为“硁硁然小人”,要求唯义是从。因此,“诚信”这一德行,应该有三个涵意:一是守信,即重诺言、讲信用、守合约;二是耿直,即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正是重义。诚信不仅要信于约,更重要的是应信于义。因为信不在合约,而在于心,在于心中之义。这是诚信无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职业伦理道德的最终归结点。
  “精益求精”,是忠于职守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刻苦攻关,才能出色的做好本职工作。它表现了对事业和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一个能够在职业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对于工作总是精益求精的。李侗在家族祖训的熏陶教育下,在罗从彦的教育栽培下,对二程学说是执著追求,对传承理学培养学子是忠于职守、诚信无欺、精益求精的,最终培养出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使儒道不仅没有中断,而且获得更大的发展,功劳甚大。
  但是,应该指出,古代职业和现代职业有很大的区别,它带有家庭、门派承传的特征,具有封建行(帮)会性质和职业上的不平等。这种职业活动中形成的职业伦理道德表现出许多时代的局限性,如技术(学术)封锁、眼光狭隘、保守固执等。因此,我们今天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吸纳优秀传统职业伦理道德敬业精神的基础上,发扬忠信精神,使现代人格和现代职业伦理道德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又如知耻。“家训八要”明确提出“要耻”。耻是指羞耻,知耻即有羞耻心。古代思想家把知耻看作“勇”的表现,认为羞耻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耻是人生的大患。古人还特别重视养成知耻之心。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羞耻成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那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古人还强调,知耻要“耻其所当耻”,不是耻于“恶衣恶食”,或“言语不能屈服得人”、“意气不能凌轧于人”,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总之,知耻之心是道德自律思想(即孔子倡导的“克己”、荀子主张的“治心”思想,亦是宋代理学家们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克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知耻之心是道德自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有知耻之心,就能经常警惕心中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情感的发生,一旦出现,就能用理性的力量主动地加以克服,有了过错,必须勇于改正。因此,在伦理道德修养中,知耻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则,带有普遍性的法则。李侗家族祖训将“知耻”列入“家训八要”,说明李侗先祖极为重视对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严格要求。我们现在在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中也应很好地加以提倡。
  因为篇幅所限,就举“孝悌”、“忠信”、“知耻”来论述。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古人是很重视道德“理一分殊”作为重要而复杂的哲学命题,始见于程颐与杨时关于《西铭》主旨的探讨。张载在纲领性的《西铭》中宣扬“《杨龟山先生集》卷十六)针对杨时的忧虑,程颐在《答论<西铭>》中就《西铭》体用问题作了提纲挈领式阐发。他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私修养和道德教育的,他们往往通过家(族)训、家(族)规的规定即家教来表示,来说明。当然,古人生活在千百年前,他们所具体了解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时代环境相关联的伦理道德准则,与我们今天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准则不完全一样。但无论如何,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社会总有其一套维持家庭、家族、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且古代家庭与现代家庭、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许多普遍伦理道德原理从一些方面来说是可以相通的。因此,我们对古代家(族)训、家(族)规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对糟粕要惕除,对精华要继承发扬,并使之融入新时代中、融入现代化中,同时与当今时代的特点、精神结合,而转化为当代伦理道德,换句话说,传统伦理道德只有经过扬弃拓宽,才能转化为当代伦理道德。
  (作者系武夷学院副教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利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