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长乐晦翁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69
颗粒名称:
长乐晦翁岩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329-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晦翁岩不但自然景观独特,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壮丽,不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到此揽胜,留下诗词歌赋和摩崖石刻。
关键词:
长乐
晦翁岩
纪行
内容
晦翁岩位于二刘村西隅龙峰山,据说刘砥、刘砺兄弟在此读书,并筑有龙峰书院,因此称为“二刘岩”;明永乐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曾到此岩并修葺龙峰书院,后人又称之为“三宝岩”。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蒋以忠推崇朱熹,认为“三宝”名不雅驯,便又改为“晦翁岩”。晦翁岩不但自然景观独特,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壮丽,不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到此揽胜,留下诗词歌赋和摩崖石刻,至今保存有明代首辅叶向高于万历四十四年(1636)同知县万编、邑人蒋行义同游晦翁岩时赋诗二首的石刻。
沿着盘山公路,车行至半山腰,只见几方巨石如刀砍剑削般直插云天,巨石之间有几处明显的裂缝,远远望去,极像是古代儒士纱帽,我们便妄加推断,或许那位明朝蒋知县得此灵感,便将此岩名为“晦翁岩”。当中巨石辟开一款,上有明万历三年(1573)刑部侍郎郑世威,携同知县韩绍游览龙峰书院所书的“晦翁岩”三个朱红大字,在炽烈的阳光下瑰奇磅礴、熠熠生辉。
车又上行,渐进二刘读书处,沿途看见工人正在施工,可能是出于景区开发的考虑,道路两旁安放有十八罗汉像,晦翁岩便有了“儒释道”多元文化交汇的意蕴。车停在二刘读书入口处,旁有郑和纪念馆,我们驻足门前眺望,近处群山碧翠,满目葱郁;远方海天相接,几处岛屿漂浮海上,艳阳之下云蒸霞蔚,缥缥缈缈,疑是海上仙山。
白鹿洞,以朱熹读书于此而得名,位于“晦翁岩”三大字崖刻东北向。晦翁岩管理处刘明生为我们当向导,顺着青石铺成的曲折小径往下到白鹿洞探寻朱子的芳踪。进入石门,但见“石洞云开天削门”,两边险壁,左右分立;对面一块削岩如一方“屏风”,上刻“入德之门”四个大字。越过石门,拾级而下,至半山歇脚处,蓦然回首,左侧一块巨石跃入眼帘,上书瑰丽磅礴的“晦翁岩”三大字,工整秀丽,尤为醒目,为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郑世威所书。
白鹿洞的洞口大仅尺余,洞中小径迂回曲折,游者多以铁篓点松脂照明,引导人洞。刘明生找来两只手电筒,一前一后为我们打灯照明。顺着迂回的小道进入白鹿洞,蹑足潜行,匍匐进丈余,有石隆起,逼仄通道,称“石门限”。过石门限有二巨石斜峙相依,岩隙一线微光射入,洞中奇诡幽邃,迥为迷宫。岩壁有昔人题字,但岩石风化,模糊不清。猛然间,有蝙蝠扑剌剌从洞中飞出,翅膀扇起的微风直扑脸面。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依稀可见洞中景观,中心部塑有朱夫子的石像,正襟危坐,大师风范,一展无遗,像似正在做功课。一尊白鹿石像,口衔5粒桃子,与朱熹相对而立。相传朱熹避学禁寓山中,匿此洞内专心读书,感动了山中的白鹿,便赍粮为他充饥,给白鹿洞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朱子塑像的正上方有巨石一块,酷似倒挂的蝙蝠;塑像右边的岩石上又有一只伸首的石龟,像是在跟倒持的蝙蝠叙说什么,又像在聆听朱夫子的教诲,更像在为朱夫子守护望风。蝙蝠·(福)、白鹿(禄)、石龟(寿)聚齐洞中,契合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憧憬和向往的心理。临近旧洞口低矮的岩石上,裸露着一节榕树根,根须缠绕、繁密,犹如一把毛笔,相传为朱子留下的“柳笔”。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凤俤
责任者
黄睦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