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延平先生”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25
颗粒名称:
“延平先生”李侗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122-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理学师承传脉中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奠定了二程理学和闽学结合的基础,而朱熹又是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那么,李侗作为朱熹的老师,则是形成影响中国社会的朱子哲学的关键人物。
关键词:
李侗
“延平先生”
朱熹
内容
宋朝,在闽北翠色峰峦之中,有一处“接竹引清泉”、“花木拥檐前”的寓所,隐居着一位高士,他就是“禀高亮之纯粹,揭明辉之晶莹”的宋代著名学者,“延平四贤”之一的李侗。
如果说,理学师承传脉中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奠定了二程理学和闽学结合的基础,而朱熹又是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那么,李侗作为朱熹的老师,则是形成影响中国社会的朱子哲学的关键人物。
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人誉他为延平先生。南剑州人,宋代著名理学家。
李侗出生于一个世儒官宦家庭,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皆以儒学起家。早年家教“习举子业”。由于家庭的因素,使李侗身处很好的学习环境。李侗从小机敏聪慧,勤奋好学,闻名乡里。步入青年的李侗性格豪爽,吟诗作赋,豪饮骑射,对未来踌躇满志。但当朝腐败政治和社会矛盾的现实又使他眼前罩上了浓重的灰色。再加上曾受父辈佛学影响极深,致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想抱负产生消极的疑惑。在性格与思想上极度的不协调中,他决定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在公元1117年,李侗24岁时,闻郡人罗从彦从学杨时得二程“不传之学”后,决定拜其为师。宋早期理学还是有较强的批判性的,李侗想从中找到自己思想矛盾的出路李侗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原动荡、内忧外患的年代。当时民族矛盾突出,社会弊端重重,“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人心邪僻”。由于思想上的压抑,李侗在性格上发生了变化。从学罗从彦数年后,受其影响,李侗立下志向,决定一生不为官,一心追求儒学直谛。从此李侗退居山乡,谢绝世故,研究学问,教授乡里。那时他正值而立之年。
李侗一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但他非常注重内在品质完美,涵养极高。李侗一生清苦简朴,他以为“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人也变得不爱说话。他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由于他长期的静养,后养成生活上的徐缓,“虽行一二里,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也。”性格上的变化令他更加老成,理念时时在压抑他的热情和欲望。他俨然换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躬背的“弱儒”这就是他以静坐为特征的禁欲主义的突出表现。只有在他发泄对世道的不满和感叹。对民族危亡的关切时,他那豪放的性格天性才会暴露在炯炯眼神里,充溢在严厉的言词中,他那所谓看破红尘的表象里,才露出了真正的自我。
李侗一生也有得意的时候,那就是61岁时收到朱熹这一得意门生朱熹24岁考中进士之后,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尊父之命,拜李侗为师,直到李侗去世为止。李侗和朱熹的师生情虽然只持续了1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李侗的为人、学风、以及理学思想影响了朱熹的一生。
李侗和朱熹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是在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而路经延平的,这一次见面是朱熹带着疑惑上门求教。朱熹从小受屏山籍溪二师的释老之学影响,又受父亲程门理学的熏陶,自然是在这两种思想中彷徨。李侗明确地对释老之学加以排斥,但见朱熹偏爱释老之学,怕他听不进去,就采取不与他过多理论,只是提醒朱熹用心读圣贤书,尊圣贤说,待时机成熟自然领悟果然,朱熹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潜心攻读儒家宝典,最终产生了“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
如果说李和朱的第一次见面还有些学术上的争论,那么第二次(1158)的会面就显得轻松得多了。朱熹摒弃了佛学,开始专心儒学之后,李侗告诉朱熹说,“道学就在日用间做功夫处来理会”,“凡遇一中即当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少进而别究一事”。绍兴庚辰冬(1160)朱熹第三次到南平拜会李侗,并在先生寓所旁的西林院住了数月,李侗把易经的“太极论”和“理一分殊”理论结合探讨,在总结”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而更看重每一件事物具体的理之“分殊”,即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教导朱熹,要从平实处下工夫。李侗的“重在分殊”之说被认为是“理”的核心问题,这是他在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朱熹四次拜会和求教李侗,都在他24岁至33岁的10年间,这阶段也正是形成朱熹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在西林院,还是九峰山麓,都留下了李侗与朱熹研究学问的足迹,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10年间,两人信件来往频繁,内容有教诲、有探讨、还有辩论。信都被朱熹编辑收入到《延平答问》一书中(上、下集约二万六千余言)。李侗的许多精辟论述也常被朱熹引用到其它文集之中。所以,这10年应该说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光是指李侗晚年收高徒,也不仅是指朱熹遇恩师,更是对中国哲学文化思想史而言。
李侗文采横溢,诗赋俱佳,他“伤时忧国”却又潜心中庸,他清苦一世,专攻学问:他家教甚严,两个儿子皆为进士出身。他晚年贫病相加,在隆兴元年(1163)十月,在应福唐太守汪应辰的邀请前往福州讲学途中旧疾突发去世。朱熹于隆兴二年(1164)正月赶回延平哭灵,汪应辰太守写了李侗墓志,朱熹写了《李先生行状》和长篇悼文;同年,朱熹又写成《困学恐闻》一书和《挽李先生》诗三首。
李侗曾被人视为田园哲人,时人称道说可与陶渊明相辉映。李侗推崇黄庭坚称赞周敦颐的“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提倡“静思”、提倡体认“喜思哀乐未发前气象”。因此,后人皆以“光风霁月”、“冰壶秋月”、“静中气象”来赞誉李侗的品格,历朝历代也对李侗大加褒扬:宋淳佑七年(1247)赐溢文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赠太师,封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赐额“静中气象”。
李侗的一生就是这样:既简单又复杂,既贫穷又富有,既短暂又永久。
(选自《龙驿延平》,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对于朱熹哲学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他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地师友。
阅读
相关人物
常顺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