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延平四贤”均是大儒,他们生活在两宋时代的福建南剑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02
颗粒名称:
二 “延平四贤”均是大儒,他们生活在两宋时代的福建南剑州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都是大儒,宋代儒士为恢复孔孟儒学之本来面貌,并加以发展,因而兴起理学。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是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邵雍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建立洛学,使理学体系初步形成。
关键词:
“延平四贤”
大儒
福建
内容
北宋人孙复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的《辱儒》中说:
“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
明人何乔新在《道南祠记》中也说:
“孔孟既殁,吾疲乏之不传久矣,士之为学,其卑者溺于训诂,而不知性命道德之微;其高者淫于佛老,而感其元虚空寂之说,岂复知有所谓道学哉。”
宋代儒士为恢复孔孟儒学之本来面貌,并加以发展,因而兴起理学。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是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邵雍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建立洛学,使理学体系初步形成。宋嘉祐七年(1064年),福建也有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海滨四先生”推崇孔孟,大倡儒学,兴办学校,教育学生,为闽中理学之先,但他们的学术水平无法与北方相比,他们的理学思想未能在福建发展起来。因此闽中儒上纷纷赴中原拜师受业,以期获得理学真传。建阳人游醇、游酢.将乐人杨时,沙县人陈渊、陈瓘,福清人王蘋等赴河南从二程受业。游酢、杨时为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个,在他们学得二程洛学旨趣而南归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寄以传道东南的希望。游酢被称为“理学元宗”,杨时被推为“程门正宗”。他们归南后,都进行了传道。游酢在自己家乡建豸山草堂、在武夷山建水云寮,读书讲学、著书立说、培养生徒,创建州理学之始,成为“道南首”、“道南儒宗”。“延平四贤”中的杨时倾一生精力讲学著述,授业者众,据说有弟子一千多人,其中著名者有刘勉之、胡宏、陈渊等,但只有罗从彦得杨时心传:杨时称赞他:“惟从彦可与言道。”朱熹说:
“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罗从彦生平笃志好学,推研义理:“必欲到圣人止宿处”罗从彦著作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等,“力避邪说,羽翼六经”罗从彦及门弟子也不少,最得意者则是李侗。李侗从罗从彦处得《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而于天下之理融会贯通,各有条序;其学“超然独得于心性隐微之间,而非语言文字之末”,“于四子之道,发明其义甚多。”李侗将二程洛学之道传给朱熹。朱熹还从游酢、黄中、胡安国、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及其父朱松那里吸取理学思想,并对周、张、二程之说和其余诸家之说,加以研究评论,对宋以前的儒学传统也给以整理和总结,最终集诸儒之大成,把天理论、性论、道德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都熔铸到传统儒学思想之中,使北宋以来的儒家学说臻于完整和系统化,建立起一个广大精微的理学思想体系,并使之更富有思辨性,更具有理论色彩,成为统治我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杨文靖公三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然善读朱子之书者,正当遍求诸家,以收去短集长之益”。(《宋元学案》)
朱熹建立的理学,即闽学,这是因为朱熹的学术活动主要在福建一带进行的。闽学与北宋的濂、洛、关之学并称,濂、洛、关、闽四大学派思想在宋代理学界影响甚大。朱熹经常与江西陆九渊的“心学”、浙江陈亮的“功利”之学进行辩论。“学派的划分与地域有一定的关系,福建地区是朱子学的根据地。”(张岱年:《福建朱子学序言》)闽学在福建的诞生,使福建的文化得到繁荣兴盛。
“龟山先生北学于中国,载道南归时,唯豫章罗先生独得其心传之秘,以授延平李先生,再传而得考亭朱夫子。三先生皆延平人,而考亭亦生于属邑之南溪。一郡四贤,卓然为洙泗濂洛之世嫡。渊源浩博,波及四方,邹鲁以还,未多见也。”(《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南平县志》卷13,民国版)“七闽僻在南服,自薛令之以进士举,士知科目之荣矣。自欧阳詹以文学显,士知文章之重矣。至于道学之说,则慨乎未闻。及河南二程夫子得孔孟不传之学于遗经,其学则行于中州,未及南国。(龟山)先生以绝俗之资,生于此邦,闻程夫子之道,北之河洛而学焉,穷探力索,务及其趣。及辞归,程子送之曰:‘吾道南矣’。故一传而得豫章,再传而得延平,三传而得紫阳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绍孔孟之绝绪,其道益光。而西山蔡氏,勉斋黄氏,九峰蔡氏,北溪陈氏相继而兴,闽之道学遂与邹鲁同风,其波及四方者,皆本于闽。”(《道南祠记》,《南平县志》卷13,民国版)“宋自濂溪诸君子出,东接其传于邹鲁,而南及濒海之闽,而后中原文献,十九在闽。”(《重建朱文公祠记》,《南平县志》卷14,民国版)
福建成为“海滨邹鲁”、“理学名邦”。
从杨、罗、李到朱熹创闽学,福建不仅本地学术文化迅速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中心,程朱理学的根据地。宋元时期,从“海滨四先生”起,福建著名理学家的学案就有古灵、龟山、武夷、豫章、晦翁、勉斋等20余个,占《宋元学案》全书所列的86个学案的近1/4;而由它们引发衍生出来的学案竟达52个之多,占全部学案的60%左右,其覆盖面超过大半个中国。当时学术,南自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先贤及其门人后学的天下,宋元两代福建理学家共154人。当时,确是“中原文献,十九在闽”、“朱子门人半天下。”清人蒋垣说:
“杨时归闽,受业者众,东南推其得程氏正宗,遂为八闽理学之始。门人胡宏、罗从彦尤著宏传之张栻,从彦传之李侗,侗传之朱熹。朱门受业为多,最知名者黄干、李燔、张洽、陈淳、李方子、黄显、蔡沈、辅广。”(《八闽理学渊流》)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对于朱熹哲学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他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地师友。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利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